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75403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皇帝服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代皇帝服饰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

2、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

3、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朝服 朝服又称具服,是帝王、后妃、命妇、百官们参加朝会大典时穿的衣服。

4、周代以冕服作为朝服。汉代皇帝的朝服身著青春、夏朱、秋白、夏末黄、冬黑等五色的袍,平时常黑色,服制为上衣下裳不分的深衣制。腰系大带、革带,佩挂蔽膝、佩绶、佩剑,脚穿袜履。这种服装的等级区别有三:一是冠的不同,如天子戴通天冠,太子诸王戴远游冠;二是冠梁的多少;三是佩绶颜色、长度、织法的不同。汉代的朝服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朝,只是历代的冠制、服制上有所变革。常服 常服是天子、后妃、诸王、百官、命妇在一般性的正式场合穿的服装。隋唐皇帝、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靿靴作常服。其等级区别有三:一是服色不同。天子一般用赭黄色或赤黄色袍,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二是革带带钅夸的质料不同;三是佩鱼制,三品

5、以上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用银饰。以后各代基本沿用唐制,到明朝有所变化,皇帝用乌纱折上巾,黄色盘领官袖袍,前后两肩各有金织盘龙纹饰,玉带、皮靴。清朝皇帝的常服则有冠、袍、褂、带四部分。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规定。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猎、征战时所穿的服装。特点是便利骑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行带五部分。穿用时,行袍穿在内,腰间系行带,外面罩上行褂,下系行裳。行袍又称缺襟袍,其颜色、质料、花纹随意选用,没有严格的规定。式样是圆领、大

6、襟、四面开襟、箭袖、有纽绊。长度齐膝,比常服袍要短十分之一,最大的特点是袍的右前襟比左前襟和后面要短一尺,以方便骑马,故称“缺襟袍”。行褂又称马褂,既方便骑射,又可御寒。其颜色规定是:皇帝及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内廷王大臣、扈从大臣等为明黄色,因而称为黄马褂;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官员为石青色。雨服 雨服是清代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时所穿的服装,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雨冠有冬雨冠、夏雨冠两种,用明黄色,皇子以下文武三品官用红色。雨衣的式样和质料有六种,有的是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袍,类似今天的披风,又有单层、双层两种;有的是对襟带袖如常服褂,其中圆领的长与坐齐,加领的长

7、与褂齐;有的是大襟端袖如常服袍,前加掩裆,其中圆领的长与袍齐,加领的长与坐齐。质料上用毡、羽缎作面的,用月白缎作里,多用明黄色领和钮绊。油绸制作的不加里,多用青色领和钮绊。皇帝的雨衣一律用明黄色,皇子以下到文武一品官、各省巡抚用大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员用青色,雨裳的颜色与雨衣相同。关于皇帝服装上的装饰,除了质料的不同之外,与他人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帝王服装的装饰上,也就是从色彩、纹饰及佩物上体现出来。关于色彩 色彩、质料和款式,是服装的三要素。因此,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服装的色彩非常讲究,主要受正色、间色尊卑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古人把青、赤、白、黑、黄五色称为正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成的

8、颜色称为间色。因此,青、赤、白、黑、黄五色一般来说是比较尊贵的颜色。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就产生了用服色来区分尊卑的观念,以赤、玄(黑)二色为尊。但具体这五种正式中,又以哪一种为尊呢?受五行学说的影响,各朝代又不一样。如秦始皇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现在秦取代周,自然是水克火了。根据五行学说,北方水,色黑,因而秦代以黑为尊,于是乎“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代仍然以黑色为主,汉文帝终生都是以黑色缯(纺织品)作为其常服的。但是,由于刘邦起兵时制造“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因而汉文帝祭天的时候,又服赤色冠服。到隋唐时期,黄色又成为帝王服

9、装上的主要颜色,随后,发展成为帝王专用色,禁止民间使用。此外,朱、紫也长期成为显贵的服色,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服紫色。俗话说:“红得发紫”,也可说明紫色是高官显宦的颜色。关于纹饰 帝王服装上的纹饰主要的是十二章纹,这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十二章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然而,章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东汉永平二年(公元 59 年),汉明帝根据有关典籍,制定了详细的祭祀服饰及朝服制度,规定在冕服中恢复使用十二章纹饰,皇帝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用

10、华虫以下七章。从此以后,直到明清,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饰,一直沿用了近二千年。十二章纹就是十二种图案。每种图案都各有其象征意义,颇有讲究。总而言之,无非都是昭示慈善、仁义、清洁、济养、智勇,把天下一切最美好的比喻和形容,统统灌注在这十二章纹里,以显示天子“至高无上,完美德慧”。十二章纹之制自东汉确立之后,各朝各代都把它作为封建舆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次序和位置安排上有所不同。即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朝,也都继承了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其中特别是“龙”后来渐渐爬满了帝王袍服。龙在古代神话中是一种瞬息万变、威力无穷、升天潜渊、吞云吐雾、翻云覆雨的神物。古人认为,人间只

11、有皇帝才能象龙那样变幻莫测、神威无限,因而皇帝就是真龙天子,龙的化身。于是,织绣有龙纹的龙袍等就成了皇帝、太子等的专用服装。明代龙袍是皇帝平日上朝处理朝政时穿的常服。清代龙袍则是在吉庆典礼时穿的吉服。这样一来,“龙袍”简直成了皇帝的另一个名字。除了帝后,任何人都不准在“龙”身上打主意。再高贵的王侯也只能穿蟒袍。关于佩饰 除了色彩,纹饰之外,中国古代还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这些佩饰,不仅可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等级的标志。帝王身上的佩饰就更加名贵和丰富。帝王冠冕上的佩饰物前面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里主要讲帝王身上的佩饰。古代帝王、百官身上的佩饰最重要的就是佩绶。这是帝后百官佩挂印

12、绶以区别身份地位的制度。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到汉代成为官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帝后百官平时在外,必须把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里随着携带,而把绶带打成回环,穿在身前或身后的腰带上,让它自然垂挂下来,以便他人一望便知佩绶人的身份官位。绶的颜色、长度和织法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别。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佩共同赤缥(月白)绀(天青)四色的黄赤绶,绶长二丈九尺九寸,用五百首(二十根单纺丝是“一首”,首越多,丝越细)织成。诸侯王佩赤黄缥绀四色的赤绶,长二丈一尺,三百首。汉代以后佩绶制度一直沿用,一直到清,只是颜色、纹饰、形制的规定各朝有不同。古代帝王贵族穿挂绶带、束腰的皮带也是一种重要装饰物。早在商周时代,天子

13、、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朝会时,就将腰带束在冕服之上,前面用来悬挂蔽膝,身后垂挂佩绶。春秋战国时期,受少数民族服饰影响,革带开始使用带钩,用来连接两端和佩挂刀、削、剑、镜、印及其它装饰品,称为“钩络带”。革带的制作也日益精巧,常常镶嵌许多金银珠宝作为装饰。 宋代的革带分成前后两条,腰前的一条两边钻有圆孔,用来穿插扣针,两端钅宅尾用金银装饰,腰后的一条缀着一排带銙。明代则相反,腰前装饰玉銙,后面不装玉,用佩绶遮掩起来。清代的佩饰是清官服饰的一大特点,既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汉族传统。清代的朝服、吉服、行服、常服中,均有与之相配的腰带,不同等级的腰带,在颜色、样式、质料、做工等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标明尊

14、卑等级。清代皇帝和宗室用黄色腰带,称为“黄带子”,一般用丝线织成,带上装有四块圆型或方型的镂花金属版,版上镶嵌宝石、珠玉等装饰品,带端有带扣,左右还有两个环,用来系挂汗巾、刀觿(解结用的工具)、荷包及佩饰,称作“活计”。其中皇帝的腰带都用明黄色丝带。朝带又分两种,一种带上装圆形龙纹金版四块,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和绿宝石,每块版上要嵌冬珠五颗、珍珠二十颗;另一种带上装方型龙纹金版四块,饰青金石、黄玉、珊瑚、白玉中的一种,每块板上嵌冬珠五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嘉庆用过的吉服带,带为明黄丝织成,内衬红绸,带上装嵌珊瑚圆版,左右各有一镂金小环,左环挂月白绸,帉,平金绣荷包,平金绣葫芦状烟袋,嵌松石金

15、套觿,右环挂饰没有觿,换上嵌金珐琅革冒刀一,其余与左环相同。此外,清朝皇帝朝服上,还有朝珠装饰,由一百零八颗冬珠组成,串珠为明黄色的丝带。在帝王的这些佩饰中,玉是最重要的佩饰。天子佩白玉、世子佩瑜玉,诸侯佩山玄玉,卿大夫佩水苍玉,到士就只能佩文石了。关于冕 冕是皇帝最重要的礼冠。冕的规定形状是前圆后方,前低后高,作俯视状,前后各有十二旒。前古的冕长六寸,宽六寸。到东汉明帝时更定为长一尺二寸,宽七寸,成为长方形。东汉冕上呈黑色,里裹朱色,以白玉珠为旒悬彩色组缨。皇帝在戴冕时,要头戴玉簪,还要以黈纩(黄色的丝绵)塞耳,以防听到非礼之语。唐代的冕根据不同场合之用分为八种,最大的一种冕长二尺四寸,宽一

16、尺二寸。宋代初沿唐制,后更定冕统一为长一尺六寸,宽八寸。顶上是用青罗绘制龙麟图案,里面用红罗绘紫云白鹤。明代又将冕规定为前圆后方,旒珠用五彩玉。清朝皇帝不再戴冕。冕通常和衮服一起用,合称衮冕,和大裘配用称大裘冕。衮冕用于祭庙、登基、纳皇后、元旦受贺时穿用,唐代还包括战事遣将及征还时用。裘冕一般是祭天地时穿用,东汉用于祭上帝。唐代裘和无旒的冕配用祭天地。宋代在衮冕和裘冕的用途上大臣们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的认为祭天在冬季可服用裘冕,而祭地在夏天,则应服衮冕。有的认为裘不如衮庄重,裘应罩在衮服里面。皇帝最重要的礼服就是祭服,因此衮冕、裘冕又称为祭服,次于祭服的就是朝服、常服和杂服,与礼服相对应。关于冠 冠,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头上戴的一顶帽子而已。然而,中国古代的冠,这顶普通的帽子却非同寻常,它与封建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具有相当重要的礼制意义。帝王作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不仅要戴冠,而且比普通贵族所戴的冠更为名贵和奢华,形制也大为不同。据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制定了详细的冠冕制度。通天冠是皇帝冬至受朝贺到平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