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树三首》教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74381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树三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咏树三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咏树三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咏树三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咏树三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咏树三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树三首》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 中 语文 教 案 总第 1 页授课时间 9 月 日课 题 咏树三首 课型 新授第 1 课时(共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90%。2理解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 80%。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力。70%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刻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坚毅性格的培养。教学重点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主要教法讨论,点拨教学难点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所抒发的感情;主要学法局部理解;朗读背诵 教 具投影板书设计咏树

2、三首群树 各自独立而又紧密团结独树 在险境中不屈不挠、奋发自强身在逆境追求理想信念 独树造摧残 乐观奉献教学目标达成度归因分析及目标矫正措施总第 2 页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阶段目标及教学意图121010一、导入二、讲授新课解题提到“树”的话题,你会想到什么树?为什么?今天学习第三课咏树三首(一) 简要解题:“咏”是什么意思?“三首咏树”会有什么不同?(二) 树1简要介绍作者:(见投影)2了解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 1940 年,处于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思考:抗战期间,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怎样做才能彻底的消灭侵略者?由此你会想到在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该适应时代气息?3

3、朗读理解诗的内容:(1) 朗读,初步了解内容(2) 边读边思考:每节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节写树的地上生态,彼此孤立。第二节写树的地下生态,根须相缠。4从树的地下生态,你感受到了树怎样的精神,结合重点词语谈谈。5把握主题思想:抗战期间,广大的人民群众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他们的人生态度就要像这些树,作者歌咏这些树就是在歌咏人的生态。说说作者在歌咏怎样的人的生态。明确:诗人歌咏树的生态,实质是歌咏人的生态,每个人各自独立,中华民族的血肉相连,团结一起奋起抗战。(三) 悬崖边的树1。简要介绍作者:(见注释)2了解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 1970 年,处于文化大革命中。3朗读理解诗的内容:学生

4、倾听,思考回答了解作者了解背景 朗读欣赏思考讨论结合课后欣赏和重点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名回答小组讨论,回答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培养自学能力了解背景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基调理解词语的表达作用了解作者了解背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1)朗读,初步了解内容(2)边读边思考:每节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第 3 页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阶段目标及教学意图10511把握主题思想:把握主题思想:比较阅读三小结、四布置作业明确:第一节:叙述一棵树被吹到悬崖边上,交待树的处境危险。这里“奇异的风”一是指自然现象,

5、二是暗指突然发生的政治风暴文化大革命。 第二节:描绘风的形态和精神。这棵树虽然被刮到险境,但它仍充满着生命力,顽强地面对世界。 4树的生长象征着怎样的人生明确主题思想诗人咏树,实质上是在咏人,虽然身受打击,身临险境,然而理想尚存,诗人歌颂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四) 树王尔碑1。简要介绍作者:(见注释)2边读边思考:每节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节叙述树被伤残的身世,第二节写树生命的坚强不屈。 “捧”体现对人类的奉献。 “笑” 嘲笑凶残的暴力。 3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简洁而细致地描绘树由伤残到新生的艰难的历程,歌颂了一个倔强、乐观、豪放的强者形象。 (五)比较三种树三种意象:(见投影)抓住事

6、物的特点构思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就会有不同的情感1 认真观察一事物,抓住特点写一首小诗,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2 预习有的人写预习笔记学生倾听理解主题了解作者朗读欣赏思考讨论指名读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比较培养理解、概括能力把握主题思想: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培养分析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初 中 语文 教 案 总第 1 页课 题 沁园春 雪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9 月 日第 1 课时(共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a.90%。2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背诵课文 B80

7、%。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力。c70%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内容、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背诵课文;主要教法讨论,点拨教学难点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背诵课文;主要学法局部理解;朗读背诵 教 具投影板书设计沁园春 雪毛泽东下阕 评古 议论人英雄赞今 抒情教学目标达成度归因分析及目标

8、矫正措施总第 2 页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阶段目标及教学意图10815一导入二讲授新课学习下阕:复习:1 沁园春 雪上阕写的是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朗读,然后指名背诵思考:下阕又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一)学习下阕:1朗读下阕内容,初步体会他和上阕所写内容有什么不同?2思考下列问题:(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这一

9、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 也是个领字,到底“ 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明确:“惜”(品味“ 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

10、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指名回答指名朗读背诵思考讨论回答朗读,思考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朗读体会背诵课下完成思考讨论,指名回答复习导入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作用体会过度句的作用理解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第 2 页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阶段目标及教学意图3651把握主旨三小结四布置作业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5)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

11、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6)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 与“ 今朝 ”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 ”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二)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并简要说说理由: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景,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

12、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2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 预习第三课并写读书笔记学生倾听,并思考讨论并回答提示:结合背景思考思考问题,便读边做圈点批注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特点课下完成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把握这首词的主旨理清思路把握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第 3 页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阶段目标及教学意图821三课堂小结。四课堂作业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 ,而要阐释这个“理” ,就

13、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学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2。)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哪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五、梳理巩固: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1 整理本课字词的音形义2 练习册上的阅读练

14、习指名找例句,组织语言回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交流发言。课下完成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段落阅读练习个性阅读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附课堂检测默写过零丁洋 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 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 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 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

15、,坚持抗元。1277 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 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 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 3 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 年 1 月 9 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 21 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