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26902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原文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7426【原刊页号】【分 类 号】K1【分 类 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707【作 者】田居俭【摘 要 题】历史理论唯物史观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 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

2、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32页)。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

3、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92页)。马克思在早期著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著1848 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著。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十分出色的例子。资本论中的许多提示也是这样”(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 697页)。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检验和充实了唯物史观。他在 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调,生产关系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并据此对唯物史观作了更加完整的经典性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

5、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3233 页)。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通过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致康施米特、致约布洛赫、致瓦博尔吉乌斯等书信,对唯物史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重要的补充,而且通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农民战争、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等史学名著,创

6、造性地运用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的关于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形态、阶级社会与阶级斗争等基本原理的运用,消除了以往历史研究中的两个致命弱点:只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和“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改变了过去“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的研究状态,为历史研究指明了一条“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列宁选集第 2卷,第 425页),破天荒第一次把历史研究引上真正的科学轨道,开辟了历史研究新纪元。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李大钊是系统传播唯物史观的第

7、一人。1919 年,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提纲挈领地撮述了唯物史观的要点。随后,他又先后发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研究历史的任务、史学要论等阐释唯物史观的名篇。特别是史学要论,非常透彻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并针对中国当时还没有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著作,呼吁人们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改作或重作”。在李大钊的倡导下,蔡和森、邓初民尝试用唯物史观为指导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别撰写了社会进化史和社会进化史纲。最先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全新“改作和重作

8、”的是郭沫若。他主张:要人们广泛接受唯物史观,就必须使唯物史观中国化,用中国历史来检验唯物史观的“适应度”。为此,他依据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19281929 年撰写了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的论文。这些论文于 1930年汇集成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几乎与此同时,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这场论战是由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论战引起的。论战的主题是:中国社会到底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在这场论战中,唯物史观力排众议,所向披靡,独占鳌头,使众多持不同历

9、史观的人不得不刮目相待。如有学者所说:“新生命派、新思潮派、动力派、读书杂志派等各色人物无不奉唯物史观为圭臬。”甚至连先前抵制马克思主义、扬言被“马克思列宁牵着鼻子走算不得好汉”的胡适,这时也承认:“唯物的历史观,指出物质文明与经济组织在人类进化社会史上的重要,在史学上开了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开许多出路”(引自王学典: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 年第 1期)。唯物史观传入中国后,经过 30年代初社会史论战的洗礼,日益与中国历史研究实际相结合而落地生根,到 4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群体,产生了一批各领风骚的里程碑式史

10、学著作。如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上册,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册,侯外庐的中国古典社会史论(后来重版时改为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华岗的中国历史的翻案,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进一步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生机和活力,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里程和新境界。回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程,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把史学要论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问世,视为长江大河源头处的涓涓细流,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经过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

11、(毛泽东语)后,史学突飞猛进之势,则如长江挟风涛出三峡、黄河汇百川入渤海的浩荡洪流。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界已经具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几乎所有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几乎所有传统史学的分支学科,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唯物史观并作为研究指南。至于新兴的一些史学分支学科,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就更是不言而喻了。限于篇幅,详情不容赘述。林甘泉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 年第 2期)、戴逸的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1998 年第 6期)对此有全面、系统的评述,可供读者参阅。唯物史观永远引导历史研究接近客观真理列宁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

12、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选集第 2卷,第 103104 页)。历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正是如此。毋庸讳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也出现过偏颇和失误。主要表现为公式化、简单化、教条主义和非历史主义等倾向。认真检讨起来,这些偏颇和失误的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不紧密、不到位,而不能归咎于唯物史观。因为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任何一种历史观能同唯物史观分庭抗礼,更谈不上取而代之。正如列宁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唯心史观所说:“在我们

13、还没有看见另一种科学地解释某种社会形态(正是社会形态,而不是什么国家或民族甚至阶级等等的生活方式)的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没有看见另一种像唯物主义那样能把有关事实整理得井然有序,能对某一社会形态作出严格的科学解释并给以生动描绘的尝试以前,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列宁选集第 1卷,第 10页)。所以,历史研究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争取常学常新,常用常新。反之,倘若历史研究背离唯物史观,用其他历史观为指导,就要走上歧途。近年出版的“针对中华民族的祖先追源,并且重点推测圣经和中国夏、商、周三代之间的关系”的两本“猜想”“三星堆文化”的书,就是一例典型。这两本书

14、,为了论证“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竟然把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抛到九霄云外,祭起圣经这部“以色列人的家谱”。作者武断推测出:犹太族先祖亚伯拉罕的后妃夏甲建立了“夏后朝”,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扫(又名以东、红色)与其妻简狄建立了“殷商朝”,亚伯拉罕另一个孙子雅各(又名以色列)十二子中的“但”建立了“周朝”。从而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一笔勾销,轻而易举地记到别人祖宗的账上。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本土,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不刊之论。远的不说,就从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

15、本纪等篇目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近代以来,国人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考古、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等翔实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中华远古历史的基本脉络:由“猿人”、“古人”和“新人”三个阶段构成的原始群时期,经以河南仰韶文化和浙江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到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唐尧、虞舜、夏启、商汤时期,再到奴隶社会发展鼎盛的殷商、西周时期。这一脉络又雄辩地证明:“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 1985年版,第 80页)。就连主张中国文明起源“外因决

16、定论”的西方学者,也有人承认:“中国的历史是伟大的,它根植于遥远的古代。在千百万年中,中国一再表现出非凡的稳定性和对古代传统的忠诚。在这个古代,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确实有不少稀世的、独特的、只有中国才有的东西,因而似乎可以明显地证明对古代中国文明百分之百的土著性表示任何怀疑都是不对的”(俄列谢瓦西里耶夫: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中译本,文物出版社 1989年版,第 366367 页)。“猜想”“三星堆文化”的两本书,全然不顾中国文明“土生土长”、“具有百分之百的土著性”的事实,执意用圣经来翻新早已破产的“中国文明西来说”。对于这个举动,人们不禁要问:弃人文而求神祇,是想用中国历史说明外国迷信呢,还是想用外国迷信说明中国历史?86年前,李大钊在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