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66921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008105001 生态旅游 曹愉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摘要:从生物的适应性入手,以生态适应性为视角,研究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评价范围与方式。生态适应性总是指对某组环境条件的适应组合,即生物个体在与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的对该物种的生存有益结果,繁殖上的成功才是评价生物适应性好坏的主要标准。生物进化必然沿着生态适应的线索前进;生物的适应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适应;适应进化;自然选择;评价标准引言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既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对其生态环境的适应的好与坏,站在进化的角度来说,在理想状态下,一个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是经

2、过先锋生物的入侵、繁衍、种群/落形成,并最终达到保持种群/群落稳定状态的顶级演替状态。在现实环境下,由于自然因素变化、外来物种入侵及人为活动影响等的干扰,生态系统往往不能保持原有的正常演替过程,通常会改变原有的演替速度或改变生态系统原有的演替方向。如果物种对其环境适应得好,它就能在该环境中生存,而且能有效繁殖;就进化而言,繁殖上的成功才是评价生物适应性好坏的主要标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非完美无缺,存在适应代价;由于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从来就是变化不定的,所以适应也不断地受制于自然选择的精细调节。在自然界,生物的适应变化主要为量变;在改变的环境条件下,往往表现为生理学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及个体形态学数

3、量、性状方面的指标发生变化。1 生态环境的定义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 201008105001 生态旅游 曹愉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

4、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 “水乳交融” 、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 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2 生态环境的概念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

5、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

6、。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3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指在保持物种属性不变的同时,整个系统(个体、种群)习惯于环境条件变化的特性。常说的适应,主要是指个体在与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的对该物种有益的结果。适应性依赖于物种的基本特征, 201008105001 生态旅游 曹愉即自然选择所赋于物种的可塑性。因此,生物适应性的强弱受物种遗传性的制约。在自然界,适应变化主要为量变.在改变的环境条件下,往往表现为生理学过程的强度和速度及个体形

7、态学数量性状方面的指标发生变化。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物种内部变异的基础,只有在新的环境因子参与新陈代谢并习惯于环境因子的半致死压力的条件下,生物适应的量变方能发展为质变,才能改变物种的属性并产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适应。生物的适应意义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机体的进化必然是沿着适应的线索前进,由分子水平(基因 )直至生态系统的全方位适应。适应现象可出现于不同的层次水平,如生理学、形态学、行为学、群体社会学方面的适应;但适应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生物要从事多种机能活动,适应则要在各种各样的机能活动中有助于体现协调作用;而且,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从来也不会静止不动,而是经常变化不

8、定的,所以适应也不断地受制于自然选择的精细调节。4 生物适应性的评价内容通常适应性的概念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生物的结构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如鸟翅构造适合于飞翔,人眼构造适合于感受物像;另一方面是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如鱼的体形和用鳃呼吸适合于在水中生活。该概念包含了生物有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与生态学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简言之:(1)适应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协调,以利于其生存、繁衍;(2) 适应是生物对环境压力的反应。因此各种各样的适应现象最终都可归结为形态结构适应(anatomic adaptation)、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9、adaptation)和行为适应 (behavioural adaptation)。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有的物种自然产生了,而有的物种却从地球上自然消失了。这种新物种的形成和某些物种的消失,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演化现象,实际上是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只有适应客观演变规律者,才能继续演进与繁衍,这就是“适者生存”的理论基础,即生物本身对其周围环境能不能适应的问题。5 生物适应性的评价方式生物生态适应性的评价方式,依据生境适应和生存策略可划分出多种生态类群。举例来说,(1)飞翔于高空,其飞翔的能力大大扩展了生存、活动空间,如 201008105001 生态旅游 曹愉远飞万里的鸿雁;(2)深居于地下

10、,具有特殊的体形结构与生理功能,如蚯蚓、穿山甲;(3)出没于密林,密林成了戏耍、取食与繁殖后代必不可少的领域,如虎、蟒蛇、大猩猩等适应了林中的生活环境;(4)畅游于水中,如海豚等鲸类是肺呼吸的哺乳动物,适应于海洋生活,终生在水中,不上陆地,而大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则不行;(5)活跃于峻岭,如悬羊与岩羊等高山动物在峻岭上能奔跑如飞,是因为有适应于在岩石上奔跑的四足,有防止下滑的坚硬的角和强大的心脏机能及抵御高山寒冷气候条件的丰厚而长的绒毛(保温适应);(6)奔驰于沙漠、草原,如野骆驼、鸵鸟等较耐渴的动物;(7)生活于两极,如北极熊等。6 结语适应性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核心现象,适应的起因是生物学研究的

11、中心问题。所有生物都要既适应物理环境,又适应生物环境,如果不适应,就不可能生存。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或种群对生存环境扩大适合度和增强适应的机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物种内部变异的基础,在新的环境因子参与新陈代谢和环境因子半致死的选择条件下,生物适应的量变才能发展为质变,才能改变物种的属性并产生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的新适应。 201008105001 生态旅游 曹愉参考文献:1 祖元刚,孙梅,康乐. 生态适应与生态进化的分子机理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2 黄瑞复,魏蓉城,晏一祥. 生态遗传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3 尚玉昌. 行为生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4 王培潮,陆健 .动物的适应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5 段昌群,植物对环境污染的生态遗传学响应及分子生态机制A. 180-181.6 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7 李天飞,张克勤,刘杏忠 . 食线虫菌物分类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