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2527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教程】(山东版)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课件(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 “ 常见 ” ,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 “ 在文中 ” ,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 “ 理解 ” ,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等方面。 专题微语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而且其义项是灵活多变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

2、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考点一 一词多义 考点突破 明法悟道 考点突破 典例剖析 典例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 举 ” 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吾不能 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 举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愿 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类迩而见义远 西 举巴蜀 中江 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A B C D 【 审题指导 】 审清题干要求 , 明确选择 “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粗略浏览九个语句 , 确定较偏或生僻的句子 , 以备在

3、下阶段各个击破 。 【 答题指导 】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 都是副词 , 表范围 , 可译为 “全 ”“ 都 ” 。 其他各句中的 “ 举 ” 意思各不相同: 介词 , 拿; 动词 , 举荐 、 推荐; 动词 , 成功; 动词 , 投; 动词 , 列举; 动词 , 攻克 、 攻下; 动词 , 升起 。 【 答案 】 A 1 “ 题 ”“ 文 ” 对应 , 就是将 “ 题 ”“ 文 ”一一对应 。 每做一个题目,每斟酌一个选项,都要将其与原文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切勿凭着似是而非的印象就贸然做出判断。比如上述试题的第 项,根据语境首先确定 “ 举 ” 是动词,从后文的 “ 孝廉

4、 ” 来看,应为 “ 举荐 ” 之意;再联系所学 张衡传 的内容进行认定即可。 方法归纳 2 联系所学 , 主要是指联系学过的知识 。 因为考题涉及的内容大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依据,有的则可以从一些成语、熟语中寻到影子。比如上述试题中的第 句 “ 愿举国为内臣 ” ,现在我们还在用 “ 举国上下 ” 一词,可联系这个词语以确定 “ 举 ” 的意义。 3 据句意推断 , 就是根据词语结构 、 句式结构 、汉字音形义等特点 , 对题中词句的意义或用法做出推断 。 比如上述试题的第 项,它所处的语境是 “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根据句式的结构,这里的 “ 举 ”

5、应与 “ 取 ”“ 割 ”“收 ” 意义相同,这就很容易推断出 “ 攻克、攻下 ” 之意。 针对训练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非夫人之物而强 假焉 假:借 B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假:凭借,借助 C 大臣犯法,无所宽 假假:假如 D 乃悟前狼 假寐,盖以诱敌 假:不真,与 “ 真 ” 相对 解析 宽假:宽容 , 是一个双音复词 , “ 假 ”的义项有借 、 凭借 、 借助 、 不真 、 给予 、 如果 、 假如等 , 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 。 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 遇到某一个实词 , 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中有哪些义项 , 试着把这些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

6、 , 往往能推断出该词的意义 。 答案 C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 请 ” 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郡之贤士大夫 请于当道 可以一战,战则 请从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 请让 (或允许 )我 , 请示 , 领取 。 答案 B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 ,但由于词义的演变 , 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 , 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 “ 江 ”“河 ” ,

7、原指 “ 长江 ”“ 黄河 ” ,现指一般的 “ 大江大河 ” 等。 考点二 古今异义 考点突破 2 词义缩小 。 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 , 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 。 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 , 如 “ 丈夫 ” , 古代指 “ 男子 ” , 现在专指 “ 妻子的配偶 ” 。 3 词义转移 。 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 如 “ 慢 ” , 古代是 “ 怠慢 ” 之义 , 今义与 “ 快 ”相对 。 4感情色彩变化。如 “ 卑鄙 ” ,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 卑鄙无耻 ” 。这就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典例剖析 典例 2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若能以吴越之地与 中国 抗衡 B 忧劳 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 陈迹 C 无为在歧路, 儿女 共沾巾 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 便宜 从事 D 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 发挥 臣由是 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 审题指导 】 题干考查有关古今异义的掌握情况 , 这是答题的方向; “ 意义用法相同 ” 是题干要求的关键 , 不要脱离了这一点答题 。 【 答题指导 】 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 、 箱子 、 网篮等 。 中国:古义是指中原之地;今义是指国家 。 儿女:古义是指青年男

9、女;今义是指子女 。 便宜:古义是指根据情况 , 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今义是指价格比较低 。 发挥:古义是指衬托 , 显现;今义是指表现出内在的能力 。 感激:古义是指感动奋发;今义是指受到别人帮助而怀有好感 。 【 答案 】 B 1 因文定义。 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比如上述试题中 行李 ” ,从后面的 “ 往来 ” 看,应为名词, “ 共其乏困 ” 决定了其意义应该是 “ 出使的人 ” 。 方法归纳 2 代入分析 。 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 , 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 ,

10、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 , 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 3 课文迁移。 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针对训练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公车 特征 拜郎中 暮去朝来 颜色 故 B 斜阳草树, 寻常 巷陌 赢得 仓皇 北顾 C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 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D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妻子 何不按兵束甲, 北面 而事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 A、 C、 特地征召

11、 ”“ 容貌 ”“ 交错 、 通连 ”“ 头颅 ”“ 妻子儿女 ”“ 面朝北 , 指臣服 ” 。 答案 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未尝有坚明 约束 者 然秦以 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 则遣 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可谓智力 孤危 匹夫之有重于 社稷 乃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 A B C D 解析 “ 约束 ” 古义为 “ 信约 、 盟约 ” , 今义为 “ 限制 ” ; “ 从事 ” 古义指 “ 一般属官 ” ,今义为 “ 做 ” ; “ 智力 ” 古义为 “ 智慧力量 ” ,今义指 “ 人认识 、 理解客观的事物并运用知识

12、、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无论 ” 古义为 “ 更不用说 ” , 今义为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 因为 ”古义是 “ 于是写了 ” , 今义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答案 B 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昼夜勤作息 ( 孔雀东南飞 ),“ 作息 ” 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 “ 劳动 ” 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 “ 作 ” , “ 息 ” 就成了陪衬。 考点三 偏义复词 考点突破 典例剖析 典例 3 阅读下面一段文

13、言文,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 “ 众寡 ” 用法相同的一项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 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 而某不量敌之 众寡 A 以先 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 B 意北亦尚可以 口舌 动也 C 山东 豪杰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诚宜 开张 圣听 【 审题指导 】 题干要求理解 “ 众寡 ” 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找出熟悉的加点词语 , 确定其意义 。 【 答题指导 】 本题考查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 。例句中的 “ 众寡 ” 是偏义复词 , 词义偏在 “ 众 ” 字上 , 口舌 ” 、 豪杰 ”

14、 、 开张 ” 均是并列式合成词 ,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英雄人物 ”“ 广泛 ” , 只有 国家 ” 是偏义复词 , 词义偏在 “ 国 ” 字上 。 【 答案 】 A 1 一个词是否属于偏义复词,只有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看它是指两方面还是只指其中的一方面才能判断出来。至于偏向哪一方面,也只能放在句子里进行辨析。比如上述试题中的例句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从后文的 “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可以看出,这里偏重于 “ 众 ” 。 方法归纳 2 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 掌握其构成方式有助于准确判断偏义复词 。 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构成 , 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 。 比如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中的 “ 出入 ” 。 由意义相近的两个语素构成 , 这种情况占少数 。 比如 “ 便可白公姥 , 及时相遣归 ” 中的 “ 公姥 ” 。 3懂得了偏义复词的构成方式后,辨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