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36385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应试指南经络腧穴学第一单元经络概述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要点解析】1.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在四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阳明、少阳、太阳。其中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从前向后,分别

2、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其中内踝尖上 8 寸以下,从前向后是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2.头面部:阳经经脉皆上头面。其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手足少阳经在头侧,足太阳经在后头及头顶,手太阳经在颊部。3.颈项部:从前向后依次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4.躯干部:足少阴肾经在胸腹第一侧线(胸中线旁开 2 寸,腹中线旁开 0.5 寸),足阳明胃经在胸腹第二侧线(胸中线旁开 4 寸,腹中线旁开 2 寸),足太阴脾经在胸腹第三侧线(胸中线旁开 6 寸,腹中线旁开 4 寸),足厥阴肝经在胁

3、肋部,足少阳胆经在胁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解析】十二经脉中阴阳两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要点四】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要点解析】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2.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相表里)在手足末端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4、。细目二: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要点解析】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8 条经脉。【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功能【要点解析】奇经八脉主要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节作用。其中任脉具有调节诸阴经经气的作用,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具有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冲脉具有溢蓄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被称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具有约束诸经的作用。阴跷脉和阳跷脉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的功能。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阳维脉主一身之表,分别调节六阴经脉和六阳经脉的经气,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细目三: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

5、布特点【要点解析】十二经脉的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从本经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的络脉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散布于头部;脾的大络散布于胸胁部。细目四: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要点一】经络的作用 【要点解析】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3.抗御病邪,反映证候。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要点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要点解析】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可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方面的运用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治疗方面的运用为循经取穴和药物归经,即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第二单元腧穴概述细目一:腧穴的分类【

6、要点一】十四经穴【要点解析】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总共 361 个。其中分布在十二经脉上的,被称为双穴,共 309 个;分布在任、督二脉上的,被称为单穴,共 52 个。【要点二】奇穴【要点解析】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而在历代文献中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中的一类腧穴。【要点三】阿是穴【要点解析】又称天应穴、不定穴。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根据患者疼痛或敏感的反应部位来定穴。细目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要点一】腧穴的作用【要点解析】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传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1.诊断作

7、用:腧穴有反映病证、协助诊断的作用。如指压背俞穴、募穴等,可以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过敏、肿胀等来协助诊断。2.治疗作用: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以下 3 个:邻近作用(如眼区的穴位可以治疗眼病);远道作用(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具有邻近作用外,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证);整体作用(某些腧穴有整体性的调治作用,如天枢对于便秘和泄泻的调整作用)。【要点二】主治规律【要点解析】1.分经主治规律:十四经腧穴既有主治本经主要病证的特性,又有主治二经或三经相同病证的共性。2.分部主治规律:十四经腧穴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各有其主治特点。细目三:特定穴【要点一】

8、五输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输”。 五输穴主治病证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志昏迷、心下烦闷;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病证;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证。表 1 阴经五输穴表阴 经 五 腧 穴 表 表一经 名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足少阴肾经

9、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表 2 阳经五输穴表阳 经 五 腧 穴 表 表二 经 名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足阳明胃经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要点二】原穴与络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1.“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各有 1 个原穴,称为十二原。原穴用于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的病变,临床上也可根据原穴的反应

10、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2.“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 1 个腧穴叫络穴,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各有 1 个络穴,称为十五络穴。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和络穴分布部位的病证。【要点三】郄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郄”有孔隙之意,郄穴是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亦即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各有 1 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 1 个郄穴,称十六郄穴。郄穴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表 3 原穴、络穴、郄穴表原 穴 络 穴 郗 穴 表 表三经 脉 原 穴 络 穴 郗 穴手太

11、阴肺经 太渊 列却 孔最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郗门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阴郗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地机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中都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水泉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温溜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会宗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养老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梁丘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外丘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金门任脉 鸠尾督脉 长强脾之大络 大包阴跷脉 交信阳跷脉 跗阳阴维脉 筑宾阳维脉 阳交【要点四】俞穴与募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故又称背俞穴。主治本脏腑病变及脏腑所属器官的病证,称为十二背俞。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

12、穴,称为募穴。募穴的治疗作用多以脏腑及局部疾病为主,称为十二募穴。表 4 背俞穴、募穴表背 俞 穴 募 穴 表 表四脏 腑 背 俞 穴 募 穴 脏 腑 背 俞 穴 募 穴肺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胃 胃俞 中脘 脾 脾俞 章门心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膀胱 膀胱俞 中极 肾 肾俞 京门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胆 胆俞 日月 肝 肝俞 期门【要点五】八会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会”即聚会之意,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故称八会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八会穴可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应的病变。八穴分别为:脏

13、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要点六】八脉交会穴的定义、穴名和临床应用【要点解析】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 8 个腧穴,故称八脉交会穴。它们分布于肘膝以下,治疗奇经和所属经脉的病证。表 5 八脉交会穴表八 脉 交 会 穴 表 表五经属 八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足太阴手厥阴公孙内关冲脉阴维脉 胃,心,胸手少阳足少阳外关足临泣阳维脉带脉 目外眦,颈项,耳,肩胛手太阳足太阳后溪申脉督脉阳跷脉 目内眦,颈项,耳,肩胛手太阴足少阴列却照海任脉阴跷脉 胸,肺,隔,喉咙【要点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要点解析】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又称自然标志定

14、位法,是以人体解剖标志作为定位的依据,常用的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要点二】骨度分寸定位法【要点解析】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人体各部,按照比例分别规定为一定的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即骨度。表 6 常用骨度分寸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正中 12 寸直寸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 18 寸,眉心至前发际 3 寸,大椎穴至后发际 3 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 寸横寸用于确定头部的横向距离胸腹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寸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寸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 寸直寸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的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

15、 1 寸 6分两乳头之间 8 寸横寸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 21 椎直寸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 寸横寸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取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 7 椎,髂嵴相当第 16 椎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 寸直寸肘横纹至腕横纹 12 寸直寸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侧胸部腋以下至季胁 12 寸直寸“季胁”指 11 肋端侧腹部季胁以下至髀枢 9 寸直寸“髀枢”指股骨大转子(续表)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下肢部横骨上廉至股骨内髁上缘 18 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13 寸髀枢至膝中 19 寸臀横纹至

16、膝中 14 寸膝中至外踝高点 16 寸外踝高点至足底 3 寸直寸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用于足三阳的骨度分寸“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鼻穴,后面相当于委中穴【要点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要点解析】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常用的手指同身寸有以下 3 种。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 1 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 1 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横量作为 3 寸。第三单元十二经脉及其腧穴十二经腧穴主治作用分析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