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33542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含答案 】(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珠江文明的不朽灯塔(1)谁是佛山这片沃土的最早开拓者?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来自北方,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是没有人类活动的蛮荒之地。但是, 1958 年,西樵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旧石器时期,珠江流域已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佛山这片通江达海的岭南沃土上,建立起了 “珠江文明的灯塔”。(2)据考古分析,西樵山文化遗存分别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是珠江三角洲腹地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西樵山出土的细石器是一种复合工具。有的呈现为锯刀、刮削或切割之类的工具;有的还是小石镞,属于箭镞之类的渔猎工具;还有的是雕刻器等,细石器往往与早期的渔猎经济相联系。中期文

2、化遗存绝大多数为霏细岩,器型以有肩石器为代表,包括斧、 锛、铲等。西樵山的大规模石器制作,生动说明了早期佛山人类的手工业已经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它既不同于以粤西封开黄岩洞、粤北英德青塘类型为代表的早期洞穴遗址,也不同于韩江三角洲以潮安陈桥村、池湖凤地贝丘遗址类型为代表的中期遗址,还有别于粤北以石硖遗址下层为代表的石峡文化。粤西、粤东、粤北反映出的都是以狩猎、采集乃至种植为主的文化,而西樵山遗址反映的则是以渔 猎、捕 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3)此后的考古发现,西樵山遗址的遗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霏细岩有肩石器,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许多遗址之中。这可能有一些氏族直接派员到山

3、上采集,但更有可能是不同的氏族通过交换获得了石器。看来,史前时期的佛山,就是当时的制造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今日佛山之制造文化和商业文化,真可谓渊源有自。西樵山文化甚至传播到了更大的范围:有肩石器通过西江水系从岭南向西经云贵高原一直传播到印度河,欧亚大陆古文化就在那里分界;有段古锛则联系着环太平洋地区直到新西兰岛。显然,以石器 创造为核心的西樵山文化,由于它所处的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一开始就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辐射性,将中国大陆与印度洋和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我国原始文化中面向海洋,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支。(4)1960 年,著名的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在未来希望一书中,首次将西樵山遗址

4、代表的文化命名为“ 西樵山文化 ”。人 们把“西樵山文化 ”看作是珠江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称之为“珠江文明的灯塔”。(选自佛山读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有删改)18.为什么说“ 西樵山文化 ”是“珠江文明的灯塔”?( 4 分)答 西樵山文化遗址证明旧石器 时代珠江流域已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珠江三角洲的文明火种,是在佛山本土上萌芽的)(1 分);西樵山文化遗址反映了以 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见证了珠江文明的发展(1 分);西樵山文化遗址证明史前 时期的佛山,就是当 时的制造中心和商品交换中心(1 分),且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与辐射性,是珠江文明繁荣的标志。 (1 分)

5、。(评分说明:第中没有答出 “见证了珠江文明的 发展”“是珠江文明繁荣的标志”不扣分。 )19.第(2)段除了举例子以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 分)答: 示例一:运用了分类别、作比较(1 分)的说明方法,说明西樵山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 (1 分)示例二: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西樵山文化遗址反映了早期的渔猎经济(早期佛山人类的手工业已经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分析出来)(1 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西樵山文化遗存反映的是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1 分)。(评分说明:示例一说明方法 1 分,只答其中一种或答错其中一种不给分;作用 1分。示例二答对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可得 1 分。 )20.请简要分析第(3)段画线句子中“更” 字的表达效果。 (2 分)答: “更”字强调了西樵山遗址的 遗物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氏族通过交换获得了石器(2 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评分说明:没有答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扣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