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30673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心理咨询师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咨询:浅谈父亲的角色(一) 一个例子前段时间看了孩子的宇宙这本书,作者是日本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他的书总能给我很多启发,这一本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个初二男生不上学的例子。这个例子发生在比较早的时候,孩子不上学了,母亲很焦急,而父亲不太理,只是责备母亲。后来孩子提了条件:只要给我买自行车,就去上学。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比较贵的东西,母亲不愿买,孩子就找父亲谈判。幸亏,父亲并没有即刻粗暴地拒绝他,而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与儿子进行了郑重的两个人的谈话。父亲先是给儿子看了工资单,然后讲明对自己这样的收入来说,买自行车是多么吃力的事。儿子这才知道家里的收入情况,于是反复去自行车店打听

2、,最终以父亲能接受的价格,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经过作者的分析,在这个个案中,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行车,而是父亲,是父亲的“在场”。长期不理孩子的父亲终于出现了,告诉了孩子现实的残酷,并且相信孩子也能应对这样的现实。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孩子在父亲的认可,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在这心愿中,自行车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父亲很重视自己、父亲很在乎自己、父亲真的在关注自己。所以,这个孩子才能做到“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他并没有无休止地继续索要,是因为,他真正的需求被满足了。在现实生活

3、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但很多家长不愿去真正地面对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快速地用金钱来满足孩子表面的要求,结果,孩子只能高兴一时,然后是更加的失落,于是又会提出下一个物质上的要求。孩子只会提物质上的要求,是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只有这种方式能与父母发生联系,能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而家长就会埋怨,孩子总是要这要那,甚至贴上“贪心”之类的标签,用“这孩子,没救了!”这样的句子把孩子全盘否定,也有的家长会想不再满足孩子了,要狠心一点之类的。但不管,家长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满足了还是没满足,只要家长没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没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最终,孩子都会处在长久的、无法言说的失落之中

4、。作者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我已经给了父亲这么多次的机会,他却一再逃避成为父亲。”是的,父亲的角色,决不仅仅是挣钱,他代表着规则、禁忌、权威、秩序父亲,在吗?真的,是“父亲”吗?岳阳优兰心理咨询:浅谈父亲的角色(二) 俄底浦斯三角关系 在“浅谈父亲的角色(一) 一个例子”中,我们简单谈到了“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父亲”这个角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何种方式对孩子的心理、人格发育产生影响的呢?这就要追溯到“俄底浦斯”期了。对于“俄底浦斯”情节,很多人都会说:哦 就是恋母情结!但我想说,“俄底浦斯”,实际上是一段关系,一段历程,一段发

5、展,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远远超出“恋母情结”这个词带给大家的印象。在张宜宏老师组织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经验的跨国交流”活动中,提到了拉康的关于“父亲的隐喻”的功能,当时说到“如果父性维度不介入母子关系,那么孩子对父亲认同不足,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将是一个具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我想以我自己的理解,来尝试解释一下这个观点。在孩子进入俄底浦斯期之前,也就是从怀孕开始,到 3 岁左右,对孩子来说,只有一种关系,那就是与母亲的二元关系,在这段关系中,尤其是早期,妈妈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妈妈,孩子对妈妈是绝对依赖的,同时也认为自己对妈妈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人。孩子最怕妈妈不开心,也希望妈妈始终都能让自己开

6、心。进入了俄底浦斯期的标志,就是“父亲”的介入,之后,孩子就拥有了另外的一种不同的关系,即与父亲的关系,所谓的俄底浦斯三角关系,就是指孩子与妈妈、爸爸三个人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父亲的介入,当然,是指角色、功能、位置上的介入,是唯一能够帮助孩子脱离妈妈,走向独立的关键因素。父亲的介入,就是指父亲的在场,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而如何能令父亲这个角色进入原本一直很稳固的母子关系呢?这就要由妈妈来引入这个角色了,妈妈对爸爸的话语,表示出尊重的态度,对爸爸制定的规则,表示出愿意遵守,而同时,爸爸也对妈妈表示出尊重,在爸爸和妈妈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就能顺利引入父亲的角色。当孩子发

7、现,妈妈的最重要的他人,并不是自己而是父亲时,孩子当然会感到受挫,而这非创伤性的挫折,带来的不是伤害,而是促使孩子走向独立的动力。孩子会知道,自己并不能给妈妈带来满足和快乐,爸爸才能,或者说,爸爸和妈妈,他们俩才是一伙儿的,而爸爸这人,据妈妈说,他很棒,妈妈很爱他,而他也很爱妈妈。“父亲的角色”的介入,能够带领孩子进入现实,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新的客体,这人与妈妈是不同的,而此时的世界,也与之前不同了,多了一些规则、界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与否定的可能,而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与支持,逐渐地,当孩子能够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职责,并不是要让妈妈保持快乐,这事是爸爸的事儿,之后,孩子才终于能

8、从原来跟妈妈的缠结的关系中,迈出自己的步伐,把目光投向远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也就能够拥有自我界限清晰的客体关系模式,而这关系模式,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说在跟妈妈的关系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理解、包容,那么,在跟爸爸的关系里,孩子体会到的将是规则、秩序、抗衡、边界、力量、否定。这母性的功能和父性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一直不能被引入,那又会怎么样呢?这样的话,孩子就无法独立,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席,必然导致妈妈的过度焦虑,而当丈夫不能有所分担时,妈妈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全部希望。所以,这个

9、孩子,就会一直承担着让母亲满意的功能,不管是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作息习惯,还是什么别的方面,孩子一定会主动承担起让妈妈开心的责任,他会无法放下妈妈,他的内心,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给予的力量而逐渐枯竭,而他的关系模式,也只能停留在自我界限不清的与妈妈的二元的“自体-客体”关系阶段,而无法继续发展成熟,这样的关系模式,也将伴随孩子一生。结果呢,有可能,这个孩子有很大的情绪负担,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总是忧伤地发呆;有可能,这个孩子形成极端的“假我”,在取得了许多许多成功之后,仍然觉得空虚;还有可能,在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因为内在没有力量,所以无法处理而导致崩溃那么,有些妈妈说了,我也知道父

10、亲很重要啊,我也想帮他在孩子心里竖立权威形象啊,可他就是什么都不行啊!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你说我该怎么办?!虽然,具体细节要具体分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下一篇“浅谈父亲的角色(三) 父母之间”中,来讨论一下这些现实的困境。岳阳优兰心理咨询:浅谈父亲的角色(三) 父母之间在“浅谈父亲的角色”(一)、(二)中,我们讨论了“父亲”这个角色介入母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这第三篇 “父母之间”,虽已酝酿很久,但总是无法开始,总好像还缺点什么似的,今天南都的一篇文章“严母慈父时代来临,孩子准备好了吗?”成了我写这篇文章的扳机事件。南都这篇文章大意是说很多妈妈们都变得严格了,安排孩

11、子课余的各种学习和竞赛,努力要把孩子打造成优秀人才以应对将来可能的严酷竞争,爸爸们因为与妈妈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为了保持家庭的和谐,往往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退居二线,当甩手掌柜了。那么专家的看法是,如果“严”得极端了反而会养育出“败儿”。在我看来,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家庭中角色的错位,妈妈占据了“父亲”的位置,爸爸在“父亲”的位置上呆不住了,又不能去到“母亲”或“孩子”的位置上,只好撤退了,游荡在家庭的边缘。这样的养育方式,给孩子造成的负性影响是严重的。要说两口子之间的事,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可以从很多角度、很多层面去做探讨,不过呢,本文主要还是从 “父亲的角色”这个角度来看,所以,就选取一个最简

12、单的视角:家庭中的角色、位置与功能。如果没有孩子吧,情况就比较简单,你们两个愿意怎么处就怎么处,不管是像父女、母子、朋友、俩小孩儿,还是像警察与小偷、老师与学生、主人与客人只要你们双方自愿,相处过程感到愉快、满意,那你们这种夫妻关系就可以一直过下去,没有问题。但有了孩子就不同了。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受到认真地对待。你们生了他,就有养育和教导他的责任,直到他成年。一个常规的家庭,包括哪几种角色呢?最简单的就是三个:父亲、母亲、孩子。这三个角色的位置,在家庭的不同时期,是会发生变化的。 当孩子还是婴幼儿时,自然是母亲与孩子很亲近,而父亲稍远一点,这是与孩子的正常生理心

13、理的发展需求一致的。同时,父亲对母亲的支持是对母亲来说非常重要的力量来源;父亲尽量早地与孩子建立关系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个阶段,父亲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有点像局外人,这很正常。当孩子 3 岁后,父亲介入母子关系,帮助孩子离开母亲,最终成长为独立的个体。这时,就是父亲与母亲恢复以前的亲密,父亲稳稳地呆在母亲身边,而孩子逐渐与父母拉开距离,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会不断感受到失落,同时也会为孩子的成长感到欣慰。这几种角色的功能,就像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说到的:如果说在跟妈妈的关系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理解、包容,那么,在跟爸爸的关系里,孩子体会到的将是规则、秩

14、序、抗衡、边界、力量、否定。这母性的功能和父性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而孩子的功能,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成长与发展,最终成长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能为他自己做选择并负责任的独立个体。接下来我们详细讨论一下父母之间角色错位的现象。本文就只讨论这一种,这确实是在当今社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家庭角色错位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角色错位现象,家里有老人或保姆的,错位现象就更复杂了。但我相信,若能理解这种基础版,就能够理解更多升级版了。通常在一个家庭中,当妈妈感到爸爸不能帮她承担的时候,她就会自己承担起所有的教养任务,然后出于无比多的对未来的焦虑而将孩子抓得紧紧的,高强度地锻炼孩子。镜头回放一下:

15、孩子出生了,在婴幼儿期似乎还好,基本上是妈妈拿主意,爸爸帮忙或陪孩子玩玩儿。但一旦开始涉及入园入学的事情时,两人之间的理念不同之处就开始变得明显。大部分情况下,爸爸更愿意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所以看起来好像不怎么管,而妈妈会对孩子的整个人生产生担忧从而更倾向于抓紧每一秒钟。于是,爸爸觉得妈妈的担心是没必要的,至于嘛弄得这么紧张;而妈妈觉得,爸爸怎么这样啊,对孩子的事一点都不上心!算了不指望他了,自己来!于是,妈妈越做越多,越来越紧张,每一秒钟都让自己和孩子处在战斗状态;而爸爸,开始也会争取一下的,但屡次失败所以最终放弃,随你折腾吧,于是真的不管了。然后,妈妈更气,我就说他没用吧,我怎么帮他在孩子

16、心里立权威啊,是他自己不争气,不怪我。然后,爸爸更无奈,你根本就不认同我的教育方式,根本不给我机会,你怎么知道我的方式不行?切,我只不过懒得跟女人计较,也不想让孩子看到我们有这么多冲突在这个现象上,我们无法追究肇事者,谁也不能确定,是因为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好所以妈妈只好全部承担;还是因为妈妈无法接受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所以强行占位要自己来。在与人相关的事情上,我们找不到终极原因的,只能说与这个很相关,或与那个比较无关。这种养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负性影响呢?首先,就是性别认同的问题,孩子可能会过度认同妈妈,结果女孩儿成了与妈妈一样焦虑、过于好强的人,处处要超过男性;男孩儿却无法成长出真正的男性气质而一直像个男孩儿。他们长大后的亲密关系也会因此而变得异常艰难。更重要的是,孩子将没有自己。每个孩子都想让妈妈开心,如果妈妈不开心都会觉得自己做错了,这本身是正常心态。“父亲”的介入,能够使孩子最终明了,妈妈的开心与不开心是她自己的事,并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妈妈会为她自己的情绪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