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28766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农村经济与科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调整科研取向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杨成(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农业政策研究室 贵州 贵阳 550006)摘要:文章分析了外来物种引起的各种无法清除的生物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作者用贵州省金沙县引种外来树种和贵州麻山地区利用本地造纸植物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等案例,认证导致生物污染是由于我们的科研思路出现了偏差。只要改变科研思路,以及尽量利用本地物种等方法,那么,控制因外来物种引起的污染将迎刃而解。关键词:外来物种 生物污染 本土生态知识 转变观念外来物种入侵给世界经济、生态环境、农、林、牧渔业等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研究外来物种防治的科学方法。但遗憾的是,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研究

2、出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彻底清除任何一种外来物种。于是人们不仅疑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实依笔者看来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科研方向有问题!外来物种构成生物污染都必须度过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再适应的难关,外来物种的再适应期,自然成了控制外来物种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科研取向存在着严重的偏颇,人们总是致力于引进外来物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所谓优良农牧品种,而同时轻视和压抑本地物种的利用。因此,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自然聚焦于帮助外来物种怎样度过再适应的难关上。基金项目:湖南吉首大学国际福特基金环境与发展研究项目中国西部各民族地方性生态知识的发掘、传承、推广及利用研究(立项批号:10760877 );贵

3、州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启动项目:冲突如何迈向和谐:转型期贵州省农村土地纠纷化解问题研究(黔农科合人才08027)作者简介:杨成(1976),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三农问题等。2在贵州省麻山地区 1引种麻类和玉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引进西门达尔牛以及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引种三叶草和黑麦草等,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然而即使人为帮助这些外来物种度过再适应难关,但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其适应能力绝对不能与本地的物种相比,一旦脱控还会酿成重大的生物污染事端。比如福寿螺、牛蛙、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都是沉痛的教驯 1 。因此,生物污染的防范

4、对策,从文化的视角看,关键是要改变科研取向,把科研重心转移到本地物种的选肓优化和利用上。只要作好这样的科研转型,同时又得到各民族本土生态知识的储备和支持,就完全可以做到投入小而效益大,并能将生物污染的危害消除在萌发之前。这样的科研取向转型,同样也需要改变科研思路,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以下实例足以证明,立足于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选用本地土著物种比引进外来物种更有利可图、生态负作用更小。只要把握住生物污染防范这一关键时期,新的生物污染完全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控制。贵州省金沙县八一村,原生植被是侧柏科、桧科、壳斗科和桦树科等乔木的混交林。上世纪 50 年代原生植被被破坏后,强行开垦种植旱地作物。

5、80 年代承包到户后,才开始着手恢复森林植被,但1 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市三地市州所辖的罗甸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望谟县、长顺县、惠水县等县的边缘结合部。麻山地区的地理界线东起蒙江,西抵紫云县四大寨乡,西南抵望谟县的乐旺镇和纳夜镇一线,南抵桑郎河,北达紫云县的板当至长顺县的营盘一线,总面积近 2800 平方公里。由于这一地域从清代中叶起就盛产苎麻、构皮麻等纤维植物,“麻山”便由此而得名,麻山地区是一个习惯性的地理单元称谓。3在恢复的过程中,科研部门与当地乡民爆发了剧烈的争执,科研部门坚持引入柳杉、华山松等外来树种,而当地乡民则坚持要种植当地已有的柏树,

6、青杠、喜树,酸草树等本地土著树种,结果证明本地树种在当地的存活率和积材量都比外来树种好,外来树种则是在科研部门和当地乡民的协同帮助下才能种植成活。而且外来树种还会抑制当地草本和灌木的生长,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存不利,因此为引进外来物种而展开科研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对恢复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并不大。集中科研力量发掘利用本地物种反而更具科研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兼顾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 1。贵州省麻山地区在改土归流前本身拥有多样化纤维作物资源,如棕榈、构树皮、木棉、火草等都是当地苗族居民传统衣作原料和绳索原料。明清时期仅仅是出于统一税收物品的需要而强制推行麻的种植,并由此而诱发严重的水土

7、流失和生态问题,在引进麻的过程中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帮助麻在新生态环境中度过再适应难关。今天反思这一过程,发现这样的科研投入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在生态维护上有弊无利 2 。如果把科研力量用在当地纤维作物的选育上,无论是构皮还是木棉同样可解决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这些本地的土著纤维作物大多数是木本和藤本植物,收割纤维时都不需要破坏植被,也不需要翻耕土地,可以成功地规避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应当特别指出的1 上述资料为金沙县高原营林合作社主任杨明生口述,经笔者调查和整理分析所得。4是,随着我国封山育林政策的执行和造纸原料的日趋匮乏,我国不得不仰仗进口原木填补造纸

8、原料的匮缺。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构皮、木棉、棕榈可以在不适宜于耕种的岩缝中生存的土著纤维植物,完全可以做到造纸原料基地的建设与粮食不争地,造纸原料的利用地又能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兼容。而且还可以切断引进外来造纸原料过程中,污染物种携带入境的渠道,避免外来物种进入中国大陆造成灾害。这就足以证明,发掘优化利用土著物种比引进外来物种科研成本更低、效益更具有可持续能力,也更有利于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因而将科研重心放在外来物种的引种上,确实是科研取向的严重偏颇,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调整科研取向。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现代化的造纸装备却抄袭于西欧,这是我们的耻辱。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传承着成熟和精湛的抄纸技术,而且

9、长期以来,都是以草本纤维甚至是生活废料充当造纸原料,这不仅有利废物利用,也有利于生命生态系统的维护。但在 19 世纪的洋务运动中,仅仅是因为考虑到我国的手工抄纸不成规模,所造纸张的规格差异极大,因而无法与国外引进的印刷机械相兼容,这才导致了我国的印刷用纸走上了双轨制。中国的手工抄造仅用于印刷线装书,而从西方引进的印刷机,则必须仰仗外国的纸张供应。这才使得我国由一个造纸的先进国变成一个纸张大规模进口国。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推崇科学与民主而制造了一种向西方看齐的时尚,大量发行的印刷品都致力于使用洋机器印刷,利用洋纸,由此而造5成了纸张进口的沉重负荷,为此被迫大规模引进外国造纸机械,力争机械印刷用纸

10、的自给。然而,欧美发达国家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而藤本和草本纤维原料远不如中国丰富,因此欧美国家立足于本国生态背景特点,他们的造纸机械设计,自然倾向于以大规模产出的原木为原料,我国引进了这样的造纸装备后,从一开始就与我国的造纸原料结构不相兼容。后果表现为:一方面,必须消费我国十分珍贵的原木资源;另一方面,若改用中国廉价的造纸原料,纸张的质量又要下降。上述两个尖锐的矛盾,从造纸工艺的改进入手,使之本土化,在科学技术领域内,本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 20 世纪的前半期,我国政局不稳,造纸原料的供给,也不免上下波动,从而抑制了这一轻而易举的工艺本土化研究。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封锁,工业

11、社会大多沿用早年沉积下来的旧设备,这也延缓了造纸工艺本土化的研究。等到我们国家基础工业初具规模时,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再次拖累了造纸工艺的本土化,并因此导致我们很多大型造纸企业不得不利用东北和西南产出的原木作造纸原料,从而付出了惨重的生态代价,我国的原生森林至少有三分一是被造纸机所吞噬掉的。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要抢时间抢进度,成套照搬西方造纸机械再次被推向了高潮,最终“耗尽”了我国原木储备。以至于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原木供作造纸原料,随着原木进口的与日剧增,我国不仅要支付巨额外汇,而且还因此蒙受世界各国6的斥责,扬言中国的高速发展正在摧毁世界热带雨林,从而使得我国的造纸工

12、业走上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3 。因此,笔者必须提出这样的警告,大规模的原木进口,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全球伦理问题,更是一个生物污染防治的关键问题。因为这样进口外国原木,必然会在有意或无意中,从南美洲、非洲、澳洲带进对我国生态系统具有致命性威胁的污染物种。加上在作造纸原料的过程中,生物检疫工作根本无法展开,最终将使得这些大型造纸厂的原料库成为生物污染的策原地,对我国的生物污染防治造成重重阻力。然而,像贵州省麻山地区那样高度石漠化的山地,在全国范围内有将近 2 万平方公里,至于潜在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则高达 17万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大田耕作无利可图,而且会威胁到生态安全。实施退耕还林

13、后,在短期内又无法恢复森林植被,自然恢复期将长达 70-100 年,但若借用当地苗族、布衣族的本土生态知识,恢复期则可以缩短到 7 年之内 4 。其中,他们所用的“先锋”恢复树种,就有不少是优质的造纸原料,如构树、葛藤、棕榈等等。这里仅以构树为例,证明造纸科研转型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构皮树的生理特异性在于,可以在高度石漠化的岩缝中着生,而且生长迅速,长成后郁闭范围广,有利于其它乔木的着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起到奠基作用。构树林的恢复,本身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期缩短到 7 年以内。和其它木本造纸原料不同,构树、马桑等桑科植物是以韧皮部作为造纸原料,而不

14、是木质部作造纸原料,因而纤维长7而坚韧,木质素的含量低,适合于制造高级纸张,而且造纸过程中,烧碱用量低,排污量少,有利于环境保护,因而时至今日一直是我国手工抄纸的优质原料。构树的另一个生物特性在于,再生分蘖能力极强,年年砍伐年年再生,可以持续 30 年。在这一期间,森林植被覆盖面积不会减少,又无需动土重植,因而,产品的获取和生命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护,可以妥善兼容。加上生长迅速,纤维产量极高,每亩的产出率在成熟期可以高达 200 公斤左右,其纤维产量经过折算后将超过一个立方米的原木积材。因而,比用其它任何木本造纸原料都要高,而且可以大大地节约运费,对造纸企业来说,也有利而无害。构树的又一个生物特性

15、还在于,除提供造纸原料外,果和叶都是优质饲料,可以支持当地各居民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扶贫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皮后的枝条还以作燃料,缓解能源供应的紧张。构树的种子还可以榨油,是珍贵的制药原料,总之,构树的这些生物特性能够在生态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将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用与构树相类似的纤维作物作为培育对象,去建构我们本土的造纸原料基地,不仅与我国现行的生态建设政策和其它政策不相抵触,更关键之处还在于,能够彻底根除喀斯特山区的各种形式的生物污染。而且随着外来原木进口的逐步压缩,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彻底杜绝在未来蒙受生物污染的隐患,因而在防治生物污染方面可以发挥全局性的成效。上

16、述各种情况,虽说是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归纳出来的生物污8染防治的对策思路之一,但其间的科学原理和可行性原则,则是我国的造纸专家、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已经了解和熟知的事实。问题仅在于,由于学科的分野和职责的分化,不同学科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坐不到一起,作出协调一致的通盘决策。其中造纸专家忧虑,造纸工艺已有设备的更新和科研,要耗费较大的投资,怕本系统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搁置了科研的取向转型。这才使得这一可行而且必须调整的科研取向转型,迟迟难于付诸实践,并因此一直承担着外来污染物种入境的风险。由此看来,围绕着我国喀斯特山区的生物污染防治,有效的文化对策其实早已客观存在,实施起来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只要科学研究的取向稍加转型,众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只需铺平造纸纤维集散的市场渠道,对我国的现行造纸设备稍加改良,那么全局性的生物污染防治就可以被纳入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主渠道来一并完成。要转变的关键仅在一念之差,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