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1335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恩平市 2012 年度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材料:论文题目:新旧版初中化学教材 关于分子运动 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 姓 名: 黎华晖 工作单位: 恩平市大槐中学 联系电话: 13686996402 学 段: 初 中 学 科: 化 学 新旧版初中化学教材关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分析与探究摘要: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修订后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对实验教科书进行了修订,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在使用新版教科书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分子运动实验设计与现象解释有所出入,为此进行了下列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分子运动 分析 研究根据新时期

2、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因此教科书在修订时,继承了实验教科书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证明是成熟可行的基本体系框架,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学习知识。在结构上作适当的调整,采取了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形式,原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了顺序调整和内容整合。将原来第三单元课题 2 分子和原子排到现教材第三单元课题 1 分子和原子,但在使用新版教材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版教材关于分子运动实验设计与现象解析有所出入,为此进行了下列分析与研究。一、旧教材中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向盛有约 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 56 滴酚

3、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如图3-8 所示)。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烧杯 A 烧杯 B现象解释二、新教材中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1向盛有约 20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 中加入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 A 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3、另取一个小烧杯 B,加入

4、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 两个小烧杯(如图 3-4)。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现 象图 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B A三、新旧教材的共同点:(一)实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溶液颜色变化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二)操作步骤大致相同。第一步都是往蒸馏水里滴加酚酞溶液,无现象,来说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第二步均是取第一步中少量溶液于试管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为第三步提供实验的理论依据的。第三步再取一个小烧杯装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分别装着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 2 个小烧杯罩住,通过装着酚酞溶液的烧杯颜色变红

5、来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四新旧教材的区别:(一)设计的方案不同。原教材是烧杯 A、B 均装有酚酞溶液,烧杯 C 装着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小烧杯 A、C,而 B 烧杯放在大烧杯之外,实验观察到烧杯 A 变红烧杯 A 烧杯 B现象解释色,烧杯 B 不变色,说明了氨气分子运动到 A 中,形成氨水,从而使 A 中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而大烧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使氨气分子无法运动到外面的小烧杯 B 中,因此烧杯 B 不变色,烧杯 B 起到对比作用,通过此实验得出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新教材中这样设计实验的:烧杯 A 中装有酚酞溶液,烧杯 B 装着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将两个小烧杯 A 和 B

6、 罩在一起,很快观察到烧杯 A变红色,而烧杯 B 不变色。与旧教材很低明显的区别是:新教材中没有将一杯酚酞溶液放到大烧杯的外面,将这一对比的内容删除了。只要得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结论即可,没有必要说明分子因为大烧杯的遮档,而无法扩散运动到外面,这一内容的删除合情合情。(二)提问的现象内容不同。新旧教材中,提问前 2 步操作的现象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最后操作的现象。旧教材提问的是装着酚酞溶液的烧杯 A 和 B 的现象,而新教材提问的是分别装着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烧杯 A 和 B 的现象。旧教材中的答案和解释易理解:烧杯 A 变红色,解释为氨气分子运动到 A 中,形成氨水呈碱性,从而使烧杯 A 溶液变

7、红色;烧杯 B 不变色,解释为氨气分子因为大烧杯的遮挡而无法运动到烧杯 B 中,因此不变色。新教材中的答案和解释有冲突:烧杯 A 变红色,解释为氨气分子运动到 A 中,形成氨水呈碱性,从而使烧杯 A 溶液变红色;烧杯 B 不变色,解释为氨分子没有运动到 B 中。笔者认为答案中烧杯 B 的解释明显有误,课本明明提问的是氨水溶液的变化,答案却解释为氨分子没有运动到烧杯 B中。为此,笔者展开了以下的调查研究。实验方案:取一个小烧杯 A,倒入 20ml 蒸馏水,并滴加 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另取一个小烧杯 B,加入约 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 A、B 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

8、么现象发生?再放置一段很长时间,又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记录:观察几分钟,看到烧杯 A 变红色,烧杯 B 不变色。放置很长一段时间,看到烧杯 A 仍是红色,烧杯 B 溶液全部挥发,没有剩余。实验解释:在常温状态下,氨是气体,溶解后的溶液具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原是固体,溶解后的溶液无挥发性。在物质三态中,气态分子运动得最快,固态分子运动得最慢,且在极小范围内运动,因此氨气分子会运动到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放置时间够久的话,氨水会全部挥发掉;而酚酞分子运动速率很慢,因此酚酞分子还没有运动到 B 中,烧杯 B 中浓氨水已经挥发掉。实验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以上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点粗浅认识,仅提供参考,若有不妥,望同行提出指正。参考文献:郭震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研究和编制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变化和特点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32-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