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1302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三下-案例考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 -06 级交通运输专业道路工程案例分析考试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例举线路设计中的安全问题。答:学习案例分析课程的目的是使我们课堂的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更好的理解课堂上的东西,学以致用。比如说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这门课,我们做平面设计的时候都是直接按照习题里的数据,对照规范一步步的做的,可是上案例教学的时候一遇到实际工程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实际工程中许多东西不是固定的,是需要自己根据经验选择确定的,我们上案例分析课的目的就是根据工程实例尽量接触实际,掌握如何在实际中运用操作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死搬硬套。我比较关注的线路设计中存在的一类安全问题是平面设计和纵向设计单独处理时都符合

2、规范安全要求,但是组合成整体却是不安全因素,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即平纵设计组合不当。举例说贵阳市开阳县 S305 省道 353Km+750m 处路段,纵面为中坡度下坡,平面为小半径曲线,单独处理时坡度、半径、视距等均符合规范安全要求,但是组合起来却对行车十分的不利。如图 1 所示,驾驶员在下坡时速度比较大,转弯之前看不清前方的情况,紧急转弯时容易翻车,也容易驶入对向的车道与对向车发生碰撞。对于这类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改善方案:设置急弯警告标志,警示驾驶人员;设置减速标志、减速带,强制降低驾驶员的行驶速度,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路侧设置紧急停车带,为事故车辆提供避让的空间。

3、设置禁止超车的标志,严格禁止车辆超车。增设凸面反光镜和清除掉路侧视距曲线内的一切障碍物,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距保证。方案如左图(图 2) 。2、分别列举城市道路、一般公路交叉口存在的安全设计问题和对策。答:一、我探讨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安全设计问题是的是交叉口人行道行人过街安全问题。很多地方的交叉口普遍缺少行人过街等待区域,绿灯时间一般为十几秒,道路较宽时,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过街就会比较困难。另外,即使在绿灯期间通过,行人仍可能同右转车辆发生冲突,这种现象经常出现,行人过街缺少安全感。对策:行人通过交叉路口的方式是影响其安全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交叉路口,渠化交通应与行人交通安全有机结合起

4、来,如设置合理的导流岛、中 - 2 -央隔离带。行人穿越街道时,穿越时间越长,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当人行道长度超过一定距离(通过信号灯时间和行人步行速度算出)时,应设置安全岛。如果有较多行人穿越街道时,还应设置行人过街信号灯,为行人过街提供安全的通道。对左右转交通较大的路口,应设置行人过街专用相位,以完全避免行人与机动车辆的冲突,确保行人安全过街。在交通量和步行者都很多的交叉口出,在人行横道以外人行道边上设置防护栏。另外,虽然过街信号灯绿灯相位很短,仍然有部分司机不顾安全占用部分过街绿灯的时间,这就需要在冲突比较大的交叉口处安排交警协调监督车流和人流,并加强宣传教育,督促司机严

5、格遵守交通法规,以行人安全为优先。具体如图(图 3):2、我探讨的一般公路交叉口存在的安全设计问题是交叉口的安全视距问题。一般公路交叉口是没有信号灯的,而乡镇内部道路和外围公路交叉连接时角度又比较小,在公路上行驶的过境车辆车速较快,驶至交叉口时会被公路两侧的树和高杆农作物遮住行车视距,往往会看不见交叉口和连接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发生相撞事故。对策:地方建设局应对连接道路与外围公路接入做出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规范的安全要求进行布置,对已有的交角较小的交叉口改建,适当的增大交角,无转弯半径的交叉口增设转弯半径,定期清理交叉口附近遮挡视线的树木和高杆农作物,或者改为草坪,并增加减速带和警示标志。示意

6、图如下(图4):图 3图 4 - 3 -3、分别列举城市道路、一般公路路侧存在的设计问题。答:一、我探讨的城市道路路侧设计问题是路侧绿化带的设计问题。城市道路路侧绿化带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但是路侧绿化带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许多路段的路侧绿化带设计不合理。首先是“眩光”现象,高大的乔木在道路上空形成郁闭的空间,强烈的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会产生刺眼的眩光,对车辆的行驶造成不便(如图 5) 。其次,如果路侧绿化带是常绿灌木丛,设计高度过高就会遮挡行人和驾驶员的视线,尤其是老人和儿童的安全缺乏保障(如图 6) 。另外,由于路侧绿化带占用两侧面积过多,开口间隙过

7、大,常年缺乏管理,导致居民私自占用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停车和种菜(图 7) 。2、我探讨的一般公路路侧设计问题是公路路肩宽度问题。公路路肩相当于行车道和道路边坡之间的缓冲带,主要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车辆抛锚和停车服务,为驶出行车道外的驾驶员重新掌控车辆驶回车道提供了安全区域。但是实际工程中路肩设计标准往往远低于规范要求,强度比较低,修建时间较早的公路由于车辆超载和雨水冲刷,路肩损坏比较严重,甚至连标线附近的路面都有所开裂和凹陷,造成路肩宽度不足,加上绝大部分路段缺乏路缘石的保护,一旦车辆驶出车道,就很容易翻车(如图 8) ,特别是转弯半径较小的路段,下雨天地面湿滑,车辆冲出路肩的现象屡见不鲜。

8、 - 4 -4、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交通安全问题及对策。答: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许多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很快,人口急剧增长,机动车和自行车数量猛增。相比之下,其道路设施建设却跟不上,发展还不快,出现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道路占用现象严重。其中包括一、城镇的发展使得公路两旁不断地施工,各种工程建筑材料缺乏管理,直接堆砌在马路上。二、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在城镇也大量出现,由于没有专门的车库和停车场,这些私家车往往直接停在道路上。三、城镇内部的道路两侧往往是小商小贩摆摊的场所,每天早上的高峰时段,甚至在拐弯的地方也挤满了地摊。这些道路占用现象严重干扰了行车

9、的路线,往往会造成对车相撞的事故。过境高等级公路无安全管理。在六月收麦子季节,随处可见大量农民在公路上晒麦子,和把收割好的麦子放在路上让过往的车辆碾压的,有的占用了一点地方,有的占用了半个车道,过往的车辆争相避让,甚至不得不开到逆行的道上。道路缺乏必要的养护。许多道路两侧路肩被植物和垃圾侵占严重,在道路转弯处严重影响了行车的安全视距,部分修建较早路段即使已经坑坑洼洼也无人修理,更别说道路安全设施了。经过城镇内部的国道和省道高等级道路许多已经不符合安全要求,事故频发。道路建设求速不求质。由于规划不合理和施工队的敷衍了事,道路线型完全不符合实际,部分交叉路口形成了五叉路口、六叉路口,交通状况十分混

10、乱。上述几种现象见下图。 - 5 -针对以上四种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是: 将过境的公路外迁。城镇规模的扩大导致过境公路两边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过境公路损耗严重,交通状况也明显差于城镇之间的连接公路,与城镇主要道路的交通互相干扰,在交叉口处形成交通事故的多发点。交通部门加大管制力度。例如公路打场晒粮现象几乎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每年直接造成的伤亡事故也不在少数,交通部门应采取强硬措施制止这类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地方政府加强道路安全教育,尤其是对私家车停放、限制严重超载拖拉机等拖挂车、道路占用等问题积极宣传。地方建设局和政府部门共同筹资对高等级道路采取及时的安全维护措施,防患于未然。5、 如何理解人

11、车路系统在交通安全中的协调作用。答:人是交通系统的主体,是交通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交通事故的损失就主要以伤亡人数来评定。人也是车的操作使用者,对于车辆的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部分交通事故都与驾驶员直接有关,驾驶员的驾车经验和遵守交通法规是交通安全中基本的要素之一,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指挥系统中的车和路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现在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迅速,在这种系统中更多的事情由电子仪器完成,人的作用被相对削弱,但是各种信息只是起辅助作用,人仍然是系统中的核心。 - 6 -车是交通系统的工具,是人和路联系的重要媒介,车的性能好坏会对驾驶员的安全操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刹车性能、加减速

12、性能、最大速度和视距范围,而且各项道路安全设施(如车道宽度,安全距离等)的也是参照车辆的尺寸大小、载重和性能来设置的。路是交通系统的基础,是车行驶的载体,路线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地方,路况的好坏可以影响车性能的发挥,比如摩擦系数,平整程度,坡度和转角半径,也可以影响驾驶员的驾车行为,比如长距离的直线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过大的坡度和过小的半径会使驾驶员产生恐惧。随着道路等级越来越高,路线设计越来越合理,势必对交通安全产生积极的保障作用。人车路三者相互协调和影响,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蝴蝶效应” ,引发各元素功能失效,导致系统不能运转。三者的关系如图 9。最后打个比方,人车路组成的交通安全系统就如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一样,车和路是硬件,人是软件。如果硬件配置高但是没有软件的支持,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只有软件高级的却没有足够配置的硬件,那么软件也不能正常运行,只有硬件和软件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将整个电脑的性能发挥到最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