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1024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操作考试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期末测试)一实验目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二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和支架,2 个细铁丝环,钩码(6-8 个,每个钩码质量相等并标明质量大小)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g 取 10N/Kg)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 满分 (10) 得分 备注1提出问题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杠杆的平衡与力乘力臂有关?1 分(1)观察杠杆上的最小刻度值和每一个钩码的质量。 (1 分) 1 分(2)调节杠杆平衡:把杠杆放在支架上,两个细铁丝环位于支点两侧并与支点等距。 (1 分)调节杠杆两端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1分)

2、2 分(3)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利用铁丝环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1 分)测量并记录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分)2 分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4)再次测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改变杠杆两边的钩码数量,重复步骤 3 的操作。(1分)(5) 整理器材。(1 分)2 分4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值。总结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1 分)1 分5反思与拓展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减少实验误差) 1 分四、实验记录和结论:1、杠杆的最小刻度值是 厘米,每一个钩码的质量是 千克。2、记

3、录数据实验次数动力(N)动力臂(cm)动力动力臂( Ncm)阻力( N)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 Ncm)123、实验结论:使杠杆转动的力是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是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 。杠杆平衡条件是 。五、反思与拓展: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液体的密度(期末测试)一一 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一一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砝码、镊子、量筒、烧杯、盐水、标签(标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托盘天平要先调平,待用。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4、 准 满分 (10) 得分 备注1检查器材。检查仪器是否齐全,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并记录,观察天平横梁是否平衡。 (1 分)观察量筒的最大刻度值、最小刻度值并记录。 (1 分)2 分2记录总质量。 观察标签、记录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1 分3测盐水的体积。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正确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并记录。 2 分4用天平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把装剩余盐水的烧杯轻轻放在天平左盘上,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1 分)正确读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并记录。 (1 分)2 分5计算盐水的密度。 计算盐水的密度并填表。 1 分6

5、整理器材。 正确制动天平,用镊子把砝码放回盒中,游码拨至零刻度。 1 分7反思与拓展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避免盐水粘附在烧杯上产生测量误差。 )1 分四、实验记录1、检查器材:天平最大称量为 克,标尺的分度值为 克;量筒量程 ml,分度值为 ml。2、测量数据记录表:烧杯和盐水总质量(g)剩余盐水和烧杯质量(g)倒入量筒中盐水的体积(m 3)盐水的密度(kg/ m3)五、反思与拓展:为什么本实验要用测两次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之差来测量量筒中的盐水的质量?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期中测试)一实验目的:

6、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支架、相同的钩码 5 个、铅笔、刻度尺。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探究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 满分(10 分) 得分 备注1提出问题 重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质量有关) 1 分2猜想与假设 重力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可能成正比) 1 分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1 分)(2)安放器材: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1 分) 。(3)测重力:将钩码逐个加挂在测力计上并记下每次的读数(1 分)(4)整理器材:把器材放回原位。 (1 分)4 分5分析与论证 作出

7、图线:用 5 组数据做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图线并得出结论。 (3 分) 3 分6反思与拓展 重力与质量之比有什么特点?(比值一定) (1分) 1 分四、实验记录1、检查器材: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值 ;指针是否指到零刻度线 。2、记录表格质量 m/kg重力 G/N实验结论:重力与质量成 比。五、反思与拓展重力与质量之比有什么特点: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期中测试)一实验目的: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二实验器材:电压表(量程 3V、15V),电流表( 量程:0.6A、3A) ,定值电阻三个(阻值不同) ,开关,导线若干,电池组(2 节干电池串联

8、) ,滑动变阻器(10)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满分(10分)得分 备注1提出问题 电流的大小与电阻大小可能成正比?或成反比?2猜想与假设 电流的大小与电阻大小可能成反比2 分3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1检查开关是否断开,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最小分度),记录两表的量程和定值电阻的阻值。(1 分)2检查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否为最大值,检查电路是否正确(1 分)3要在保证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的前题下(1 分),改变 Rx,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三次电压表的读数相同,记录三组对应的电流和电阻值。(3 分) 6 分5分析与论证 得出的实验结论正确

9、 1 分6反思与拓展这种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1 分图 4 实验电路图A SRVRx四、实验记录1、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量程 ,定值电阻值 。2、数据记录(电压= V)电阻 R/ 电流 I/A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第三次测量实验结论:电流 I 跟电阻 R 的关系为:电压一定时, 。五、反思与拓展这种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方法叫 法。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期末测试)一实验目的: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二实验原理:根据电功率公式 P=UI,测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值计算出电功率。一一 实验器材:按图 5 连好的电路

10、(小灯泡额定电压 2.5V) ,电池组(2 节干电池串联) ,电压表(3V、15V) ,电流表(0.6A 、3A) ,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 。四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 满分 (10) 得分 备注1检查器材。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最小分度), 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并记录,检查开关是否断开。 1 分2在额定电压下,测小灯泡额定电流。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示数。 (1 分)读出电流表示数并记录。 (1 分)观 察 并 记 录 小 灯 泡 亮 度 是 否 正 常 ,断 开 开 关 。 (1 分)计算并记录小灯泡的

11、额定功率。 (1 分)4 分3在低于额定电压时测小灯泡的功率 移动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认读并记录电压表、电流表。 (1 分)观察并记录小灯泡发光情况,断开开关。 (1 分)计算并记录小灯泡的功率。 (1 分)3 分4整理器材。 把器材放回原位。 1 分5反思与拓展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当灯泡两端的电压是额定电压的一半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四分之一。1 分图 5 实验电路图A SRV四、实验记录1、电压表量程 ,电流表量程 ,小灯泡额定电压 。2、记录数据:电压表的示数 电流表的示数 小灯泡亮度 电功率12五、反思与拓展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当灯泡两端的电压是额

12、定电压的一半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是额定功率的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测定平均速度(期中测试)一实验目的: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停表、带刻度的木板、小车、弹簧片、木块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 满分 (10) 得分 备注1检查器材。 观察停表的量程和最小刻度,练习使用停表 1 分2组装斜面 将木板用木块组装成斜面(倾角控制在 20o 以内),将弹簧片固定在斜面底端。 2 分3实验测定(1)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计时;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停止计时。 (1 分)(2)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1 分)(3)重复步

13、骤 24,进行第二次测量(1 分)(4)分别计算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2 分)5 分4整理器材。 把器材放回原位。 1 分5反思与拓展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一般不相同) 1 分四 实验记录1.停表的量程 ,最小刻度 2.记录数据实验次数 运动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12结论:两次小车的平均速度 五 反思与拓展两次测量所取的路程不同,小车的平均速度相同吗?(一般不相同)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监考教师 总分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期中测试)一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二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三实验

14、步骤及评分标准探究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求 及 评 分 标 准 满分(10 分) 得分 备注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等于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相等 。1 分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检查器材。 (1 分)(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1分)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 (1 分)(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1 分)(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1 分)5 分4分析与论证(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2 分5整理器材 把器材放回原处。 1 分6反思与拓展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为反射镜?(便于准确观察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