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982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意义静电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摘要:静电作为一种普通的物理现象,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静电这一普通的物理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静电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极大的危害。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静电来造福人类。关键词:静电 意义 现象 影响 1. 静电意义及其发展静电就是物体表面过剩或不足的静止电荷。静电是一种电能,它留存于物体表面:静电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的结果:静电是通过电子或离子的转移而形成的。静电本来是人们对于电的最基本认识,也是电学入门的第一概念。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就发现磨擦过的琥珀及其

2、他几种东西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能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磨擦起电现象。1600 年前后,英国人吉尔伯特发现许多普通物质在磨擦之后都具有吸引力,他用拉丁语把这种作用命名为Viseisctica,到 1650 年活尔特?查尔顿才开始使用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英语Electricity 这个名称。1利用人工的方法使琥珀和硫磺磨擦产生静电,开始以学术的角度去研究静电静电的性质,可追溯到 16 世纪,但是自从发明了电池和发电机之后,人们对电的研究便逐渐的离开了静电的方向,直到 19 世纪伴随着纤维工业的发展中静电引起的生产灾害,静电才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心。2 事实上,两个不同的物体若彼此互相接触时,在这两者之间

3、就存在着一个电位差,这个电位差称为接触电位。3由于有了接触电位,电子就会从一种物体“跑”向另一种物体,因而在每一种物体的体身原有的电性平衡就遭到了破坏。推动电子的一方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一方则带上了负电荷。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同种电荷具有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物理特性。由于接受电位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分子之间,因此两物体所产生的电子移动是很少的,磨擦的作用在于使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了,同时使分子的热运动也骤然加剧,因而引起的电效果也就非常明显。因为绝缘体不能导电,所以绝缘体就更容易显现出带电现象。总之,所谓带电现象是由于电子的重新分配所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 意大利自然哲学教授伏打在 1

4、796 年发表了磨擦带电序列,在该序列事的物质中如果使其中的任何两种物质相互磨擦,那么在带电序列中位置靠前的总是带正电,位置靠后的总是带负电。 4后来还出现了许多带电序列学说,为静电起电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与此同时,许多天才的科学家,如安培、欧姆、亨利、法拉第及楞次等都为电学理论的丰富和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使人类对电的认识和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各种学说的出现,也使对静电产生机理的的争论持续到今天。2. 静电产生和现象: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就会使得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荷如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其带正电,而另一个体得到一些剩余电子的物体而带负电。若在分离的过程中电荷难以中和,电荷就会积累使

5、物体带上静电。5所以物体与其它物体接触后分离就会带上静电。 通常在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时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 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这是因为气体也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当空气流动时分子、原子也会发生“接触分离”而起电。6 我们都知道摩擦起电而很少听说接触起电。摩擦是一个不断接触与分离的过程。因此摩擦起电实质上是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 另一种常见的起电是感应起电。当带电物体接近不带电物体时会在不带电的导体的两端分别感应出负电和正电。7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

6、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 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这几种现象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现象。3静电的利用 农业方面静电喷药:该技术应用高压静电使雾滴充电,带电的雾滴在静电场作用下,快速、均匀飞向并吸附在作物上,减少了雾滴漂移,提高了农药在作物茎叶正反面、隐蔽部位的沉积率,增加了药物与病虫害接触的机会,减少了药液损失,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静电育种: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表明,静电

7、场具有生物效应,能够引起生物遗传因子的明显变化,是培育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纺织、印染方面静电植绒是利用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物理特性,使绒毛带上负电荷,把需要植绒的物体放在零电位或接地条件下,绒毛受到异电位被植物体的吸引,呈垂直状加速飞升到需要植绒的物体表面上,由于被植物体涂有胶粘剂,绒毛就被垂直粘在被植物体上,因此静电植绒是利用电荷的自然特性产生的一种生产新工艺。静电复印:复印机利用了静电吸附原理,具有简便、迅速、清晰、可扩印和缩印,还可复印彩色原件等优点。8 工业方面静电除尘是气体除尘方法的一种。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电子奔向正极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负电吸附到正极从而被收

8、集。常用于以煤为燃料的工厂、电站,收集烟气中的煤灰和粉尘。冶金中用于收集锡、锌、铅、铝等的氧化物。9静电喷涂可用于工业的喷漆及敷粉。该技术使用某种方法使涂料粒子带上静电荷,并在被涂工件上加上相反的电压,涂料粒子由于库仑力的作用就被涂到工件上。这种方法可使涂料与工件表面结合得更牢固,而且工件表面凹陷部分也能均匀涂料。同传统技术相比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10 医疗卫生、食物保鲜方面静电常温灭菌技术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率先完成的一项新技术,其中包括电磁杀菌和臭氧杀两项技术。电磁杀菌技术是采用高压静电场和交变电场、静磁场和交变磁场对液体进行静电常温杀菌技术。它解决了传统灭菌方法难以克服的高温杀菌破坏水果

9、汁、蔬菜汁、啤酒等饮料营养成分的难题,杀菌效率达到 100。静电臭氧杀菌技术主要是指静电臭氧发生技术。过去是采用点发电技术,臭氧发生量很少现在采用的是面放电技术,臭氧的发生量增加几十倍。因此,成率迅速降低。臭氧是一种强氧化物,可用于消毒灭菌。臭氧有净化空气、消除臭味之功效。国际上正在进行工业自来水臭氧杀菌技术的研究试验,用以取代化学杀菌方法。静电应用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角度大体可划分为:净化技术、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分离技术、触媒技术和其他延伸技术。4日常生活中静电的危害与防止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以及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随着家用电器增多以及冬天人们多穿化纤衣服,家用电

10、器所产生的静电荷会被人体吸收并积存起来,加之居室内墙壁和地板多属绝缘体,空气干燥,因此更容易受到静电干扰。 由于老年人的皮肤相对比年轻人干燥以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抗干扰能力减弱等因素,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13心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的老年人,静电更会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要勤拖地、勤洒些水,或用加湿器加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荷。14发现头发无法梳理时,将梳子浸入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以将头发梳理服帖了。脱衣服之后,用手轻轻摸

11、一下墙壁,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墙,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你了。对于老年人,应选择柔软、光滑的棉纺织或丝织内衣、内裤,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以使静电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5总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静电作为一种近场自然危害源,给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与危害的同时,也给人来带来了不少好处。对于静电这一隐蔽的捣蛋鬼。只要我们掌握了静电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摸透了它的脾气,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扬长避短,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参考文献:1钟 山 , 高 中 物 理 必 修 , 辽 海 出 版 社 2010-6-12吴宗汉基础静电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0-113郭振

12、平,大学文科物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8-14张继恒静电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85赵近芳,大学物理学,3 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6同上7 文荊江静电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11-11-108 何其行,静电复印及现代普通纸复印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03-149刘琳、王永辉, 关于静电除尘的几点探讨期刊论文 2010-4-1210 陈学冲塑料静电喷涂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06-1811百度百科,静电作用的实际运用和危害http:/ 孙玉卿、毛洁、张帆、周晓鹏, 静电吸附空气消毒对室内空气动态除菌效果的应用观察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4,111314 张宝铭、林文荻静电防护基础手册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5-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