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565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2届高三周练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南省汝南高级中学 2012 届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 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 束后,将答 题卷交回。第卷 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得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得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

2、你觉得“这 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香,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得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有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在你

3、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 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

4、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 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5、一项是2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 ”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直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

6、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作诗和读诗都离不开思考和联想,思考越是周密,诗的境界也就越深刻;联想越是丰富,诗的境界也就越美备。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

7、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来源:Z*xx*k.Com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单,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 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洪武二

8、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

9、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3(明史宋濂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寻改起居注 寻:不久。B已论赏赉 赉:赏赐。C审能行之 审:清楚。D未尝讦人过 讦:揭发。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3 分)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当如是,不当如彼 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具以实对 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帝览其书,有足采者A B C D

10、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有的大臣说茹太素不敬太祖,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_(2)自少至老,未尝

11、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秋日登吴公台 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吴公台:在今扬州北。8中间两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寒磬满空林”句的传神之处表现在哪里? (6 分)_9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曾子曰:“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_,芳草鲜美,_。(陶渊明桃花源记4)(3)风

12、急天高猿啸哀,_。_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苦 闷契诃夫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 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13、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车也不会赶!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什么?”军人问。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车夫,去巡警桥!”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约纳笑,“是破得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