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管理制度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0500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检验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检验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检验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检验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检验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管理制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目的对原料、辅料、成品及半成品进行检验,为生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提供保证。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以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2.范围适用于对生产所需的外购产品、过程产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对辅料的入厂检验,半成品的过程检验,成品的出厂检验。3.职责质管科是对产品特性实施监视和测量主要职能部门。4.程序4.1 质管科根据检验标准明确检测点、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使用的检测设备等。4.2 进货验证4.2.1 对生产购进物资仓库保管员核对,确认原材料品名,数量等无误、包装无损后,置于待检区,并通知检验员检验。必要时,由化验室采样进行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检验。4.2.2

2、检验员根据检验标准进行全数或抽样验证,并填写原料检验记录:产品的过程检验由各工序的品管员负责,按照工艺标准对其检验和监控将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交付下道工序,不合格品另行堆放。a)检验合格。仓库办理入库手续并做好标识。b)检验不合格时,检验员在购进物资上加“不合格”标识,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4.2.3 采购产品的验证方式验证方式可包括检验、测量、观察、工艺验证,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等方式。4.3 半成品的测量和监控4.3.1 过程检验对设置检测点的工序,在做好自检自分后将产品放在待检区,检验员依据检验规范进行检验,对合格品,在半成品检验记录上盖检验员签字后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对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

3、品控制程序 。4.3.2 互检下道工序操作者应对上道工序转来的产品进行互检,确认合格后方能继续生产,对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4 成品的测量和监控4.4.1 操作者对完工后的成品进行自查,并整齐堆放在待检区,作好标记,附挂上待检标识。4.4.2 检验员按产品检验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内容记录在相应的出厂检验记录中,并做好相应的标识。4.4.3 成品进行包装后经抽检合格后由仓库保管员按检验员出具的包装生产流程卡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4.4.4 所有成品出厂前须由品管部对其进行感官、理化、微生物项目的检测。产品的成品检验(出厂检验) ,由专职检验员负责,成品检

4、验员必须对产品过程检验和控制全面了解,确定无误再进行成品检验。4.5 产品的检验记录4.5.1 品管部应认真建立并保存好产品的检验记录,包括各种检测报告,这些记录应表明是否通过测量和控制,达到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所有记录应有授权检验人员的签字确认。4.5.2 品管部是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的专职机构,对原材料进厂,产品生产的过程检验以及产品入库、出厂全过程的质量检验负责,确实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4.5.3 检验包装物是否完好无损,不得有脏污和破损现象,有按不合格拒绝出厂。质量检验工作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及产品特征进行检验,生

5、产过程各阶段的检验须客观严肃,让加工人员对本工序的产品标准熟练掌握,保证本工序产品符合要求。4.5.4 质量检验工作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及产品特征进行检验,生产过程各阶段的检验须客观严肃,让加工人员对本工序的产品标准熟练掌握,保证本工序产品符合要求。4.5.5 专门的品管员对每一道工序进行跟班检验,生产工人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专职检验人员严把质量关。5.相关文件5.1不合格品管理制度5.2检验规范6.质量记录原料检验记录半成品检验记录出厂检验原始记录出厂检验记录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三检制就是实行操作者的自检、工人之间的互检和专职检验人员的专

6、检相结合的一种检验制度。 (1)自检。自检就是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按照图纸、工艺和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标准自行进行检验,并作出产品是否合格的判断。这种检验充分体现了生产工人必须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通过自我检验,使生产者充分了解自己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采取改进措施,这也是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形式。 (2)互检。互检就是生产工人相互之间进行检验。主要有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流转过来的半成品进行抽检;同一机床、同一工序轮班交接班时进行相互检验;小组质量员或班组长对本小组工人加工出来的产品进行抽检等。 (3)专检。专检就是由专业检验人员进行的检验。专业

7、检验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分工的客观要求,它是自检和互检不能取代的。而且三检制必须以专业检验为主导,这是由于现代生产中,检验已成为专门的工种和技术,专职检验人员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工艺知识和检验技能,都比生产工人熟练,所用检测仪器也比较精密,检验结果比较可靠,检验效率也比较高;其次,由于生产工人有严格的生产定额,定额又同奖金挂钩,所以容易产生错检和漏检。那种以相信群众为借口,主张完全依靠自检,取消专检,是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的。 2重点工序双岗制 重点工序双岗制就是指操作者在进行重点工序加工时,还同时应有检验人员在场,必要时应有技术负责人或用户的验收代表在场,监视工序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这

8、里所说的重点工序是指加工关键零部件或关键部位的工序,可以是作为下道工序加工基准的工序,也可以是工序过程的参数或结果无记录,不能保留客观证据,事后无法检验查证的工序。实行双岗制的工序,在工序完成后,操作者、检验员或技术负责人和用户验收代表,应立即在工艺文件上签名,并尽可能将情况记录存档,以示负责和以后查询。 3留名制 留名制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人库出厂,每完成一道工序,改变产品的一种状态,包括进行检验和交接、存放和运输,责任者都应该在工艺文件上签名,以示负责。特别是在成品出厂检验单上,检验员必须签名或加盖印章。这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责任制。操作者签名表示按规定要求完成了这道工序,检验

9、者签名表示该工序达到了规定的质量标准。签名后的记录文件应妥为保存,以便以后参考。 4质量复查制 质量复查制是指有些生产重要产品的企业,为了保证交付产品的质量或参加试验的产品稳妥可靠、不带隐患,在产品检验人库后的出厂前,要请与产品设计、生产、试验及技术部门的人员进行复查。 5迫溯制 追溯制也叫跟踪管理,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每完成一个工序或一项工作,都要记录其检验结果及存在问题,记录操作者及检验者的姓名、时间、地点及情况分析,在产品的适当部位做出相应的质量状态标志。这些记录与带标志的产品同步流转。需要时,很容易搞清责任者的姓名、时间和地点,职责分明,查处有据,这可以极大加强职工的责任感。 6质量统计

10、和分析制 质量统计和分析就是指企业的车间和质量检验部门,根据上级要求和企业质量状况,对生产中各种质量指标进行统计汇总、计算和分析,并按期向厂部和上级有关部门上报,以反映生产中产品质量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质量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统计和分析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品种抽查合格率、成品抽查合格率、品种一等品率、成品一等品率、主要零件主要项目合格率、成品装配的一次合格率、机械加工废品率、返修率等。 7不合格品管理制 合格品管理不仅是质量检验也是整个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不合格品的管理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不查清不合格的原因不放过;不查清责任者不放过;不落实改进措施不放过。这一原则是质量检

11、验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这种思想,才能真正发挥检验工作的把关和预防的作用。对不合格品的现场管理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不合格品的标记工作,即凡是检验为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或零部件,应当根据不合格品的类别,分别涂以不同的颜色或作出特殊标记,以示区别;二是对各种不合格品在涂上标记后应立即分区进行隔离存放,避免在生产中发生混乱。对不合格品的处理有以下方法:(1)报废;(2)返工;(3)返修;(4)原样使用,也称为直接回用。 8质量检验考核制 在质量检验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检验误差是很难避免的,甚至是经常发生的。据国外资料介绍,检验人员对缺陷的漏检率有时可高达 15%一 20%。检验误差可

12、分为: (1)技术性误差。它是指由于检验人员缺乏检验技能造成的误差。 (2)情绪性误差。它是指由于检验人员马虎大意、工作不细心造成的检验误差。 (3)程序性误差。它是指由于生产不均衡、加班突击及管理混乱所造成的误差。 (4)明知故犯误差。它是指由于检验人员动机不良造成的检验误差测定和评价检验误差的方法主要有: (1)采用重复检查,是由检验人员对自己检查过的产品再检验一到两次,查明合格品中有多少不合格品及不合格品中有多少合格品。 (2)复核检查:由技术水平较高的检验人员或技术人员,复核检验已检查过的一批合格品和不合格品。 (3)改变检验条件:为了解检验是否正确,当检验人员检查一批产品后,可以用精度更高的检测手段进行重检,以发现检测工具造成检验误差的大小。建立标准品。用标准品进行比较,以便发现被检查过的产品所存在的缺陷或误差。由于各企业对检验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办法各不相同,还没有统一的计算公式;又由于考核是同奖惩挂钩,各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考核制度。但在考核中一些共性的问题必须注意,就是质量检验部门和人员不能承包企业或车间的产品质量指标;再就是要正确区分检验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责任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