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251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摘要】学龄前儿童心理的理论研究是很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点等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探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内部机制以及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The theory of child that is before studying age is heat point. With the deeper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ut attention from the problem of ag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fores

2、t psychological theory developed gradually to discuss children achieve the interner mechanismus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correlative factor that affected psychological theory development achieved many researching result.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 Keywords child that is before studying age psychologica

3、l theory evolution mechanism- 2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 .4二、作为特定领域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 .41元理论 .42匹配理论 .53拟化理论 .5三、儿童拥有“心理理论”意味着什么? .5四、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 .61执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 .62抑制性控制的生理基础研究 .83.抑制性控制研究的几种范式 .8五、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9六、结论 .10参考文献: .11- 3 -引言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

4、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 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曾经长期集中在“儿童如何认识外部物理世界”的探讨上,如研究儿童关于客体、时间、空间、因果推理等概念的发生与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 儿童如何认识心理世界”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儿童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从而开辟了“儿童心理理论”这一研究领域。- 4 -一、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 在研究心理理论问题时,心理学家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何时产生心理理论。所以,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儿童

5、对他人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一般而言,人们都想正确地表征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人们依赖信念对现实世界的表征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关于儿童对“错误信念” 的理解,可以用下面的实例来说明:给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讲故事:小明把巧克力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 实际结果是,对 3 岁多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很难区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小明将到抽屉里找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现在就放在里面(

6、 这是他们所知的)。然而,对 4 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所知与他人所知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正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依赖该人所想或所知的,因而大多可以正确地预测:小明将到碗橱里找巧克力,因为小明以为巧克力还在里面(小明有了错误信念)。许多研究认为,由于儿童在 4 岁左右理解了错误信念,因此该年龄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但是,也有一些研究通过改变提问内容和形式、让儿童参与活动、研究儿童的欺骗行为等,发现 3 岁前的儿童也能理解错误信念。 二、作为特定领域能力的儿童心理理论一部分研究者将心理理论能力视为一种独立于其他发展领域的特定能力,认为其发展特征具有领域特殊性。对儿童心理理论

7、的发展机制,研究者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1元理论- 5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认为,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包含的不是实际的科学理论,而是某种日常的“框架”或“基础的”理论。研究者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向成人发展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重要阶段:首先是大约 2 岁时,儿童获得某种“愿望心理学”理论,以愿望来解释行为;其次是大约 3 岁时,儿童获得“愿望信念心理学”理论,开始有了信念和想法,但是仍然以愿望来解释行为,信念只是处于辅助地位;最后一个阶段是大约 4 岁时,儿童获得类似于成人的“信念愿望心理学”理论,由自身的想法和信念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在儿童心理理论形成的过程中,经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方式类似于皮亚杰

8、的平衡化作用机制,即经验引发不平衡并由此达成某种新的较高的平衡状态。皮亚杰为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2匹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前提是婴幼儿必须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对心理活动情境的不断观察和再认,儿童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不断发展,逐渐获得系统的心理理论知识。3拟化理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并不赞同理论,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认识并不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一理论认为,儿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具有某种内省性觉知,能够通过一种角色拟化过程来推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儿童可以通过想象和在心理上拟化其他人所处的情境来推测他

9、人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儿童发展的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越来越准确的拟化能力。尽管人们在预测和解释行为时求助于理论,但心理拟化理论在社会认知和技能获得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儿童拥有“心理理论”意味着什么?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就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 6 -对儿童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例如,儿童若提高了对相互矛盾的心理表征的认识水平,就可以理解看

10、法、偏见、信念、欺骗、争执、印象、反语、讽刺、错误观念和解释等概念的含义,并且认识到,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持有不同的认知表征,因此每个人自己也就可能出现错误信念,即自己关于某事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在认识到外表与真实有差异后,就可把这种认识应用于对关系的认识上,比如意识到“他们表现得好像彼此喜欢,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喜欢对方” 此外,心理理论能力在儿童的理解及叙述的产生上很可能扮演一个中心的角色。实际上,在学前儿童的故事书里有大量与角色的愿望和信念有关的内容。例如,小红帽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小红帽有一个错误信念,即认为狼是她的外婆。作为读者(包括幼儿),我们都知道狼是在欺骗小红帽。但为了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幼儿必须能够超越现状,理解到小红帽是不知道我们所知的,否则,这个故事的许多意蕴就丧失了。 四、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另一种观点将心理理论视为一种认知能力,并从执行功能和心理表征等方面对其发展机制进行研究。1执行功能和抑制性控制的研究执行功能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结构,指那些对个体的意识和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