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9941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暖是惊天大阴谋?(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媒体上每天都在讲全球暖化和低碳。 “全球变暖”成为最时髦的一个词。 “科学家” 、 “专家”们不停地发出警报,说我们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人们甚至觉得我们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连判断真假的时间都没有,我们耽误 1 秒钟都会造成地球毁灭。我们被无数次地告知,全球在变暖,后果很严重。假如我们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那么 100 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 2 摄氏度,海平面会上升 6 米,会造成全球性干旱,生态毁灭,乃至人类灭绝。这是真的吗?戈尔的“环保”宣传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有这么一个图,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图与温度波动图。它们令人惊奇的一致,使人们对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的观点深信无疑。然而,几乎所有人

2、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真相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总是在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之前!难以忽视的真相截图。下面的蓝线为 65 万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图,上面的红线为 65 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图。难以忽视的真相截图拉长后的效果难以忽视的真相截图拉长后的效果以上三图中,一格代表十万年。将图拉长后观察其对应关系,显然,温度上升,则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之则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如果非要在二氧化碳与全球的气温变化之间寻找一个因果关系的话,那只能是气温的变化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错误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要讲全球气候变暖,首先要讲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温 室 效 应 简 略 图温室气体指的是

3、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气体等。它们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同时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又称为地球辐射、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的热量流向宇宙空间。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将会下降到零下 23 摄氏度。温室效应使地球平均温度维持在 5 摄氏度到 23 度之间,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为 14.1 度左右。温 室 气 体 之 所 以 具 有 温 室 效 应 , 是 由 于 其 本 身 有 吸 收 红 外 线 的 能 力 。温 室 气 体 吸 收 红 外 的 能 力 是 由 其 本

4、身 分 子 结 构 所 决 定 的 。 在 分 子 中 存 在 着 非 极 性 共 价 键 和 极 性 共 价 键 。 分 子 也 分 为 极 性 分 子 和非 极 性 分 子 。 分 子 极 性 的 强 弱 可 以 用 偶 极 矩 来 表 示 。 而 只 有 偶 极 矩 发 生变 化 的 振 动 才 能 引 起 可 观 测 的 红 外 吸 收 光 谱 , 则 拥 有 偶 极 矩 的 分 子 就 是 红外 活 性 的 ; 而 =0 的 分 子 振 动 不 能 产 生 红 外 振 动 吸 收 的 , 则 是 非 红 外 活 性的 。非 对 称 分 子 振 动 示 意 图也 就 是 说 , 温 室

5、 气 体 是 拥 有 偶 极 矩 的 红 外 活 性 分 子 , 所 以 才 拥 有 吸 收 红外 线 , 保 存 红 外 热 能 的 能 力 。 在水分子中,氧原子和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差很大,外层电子强烈地偏向一方,这种性质使水蒸气在遇到地面反射回高空的长波辐射时,吸收能力大大强于二氧化碳。地 球 大 气 中 重 要 的 温 室 气 体 包 括 以 下 几 种 : 水 蒸 气 ( H2O) 、 臭 氧 (O3) 、 二 氧 化 碳 ( CO2) 、 氧 化 亚 氮 ( N2O) 、 甲 烷 ( CH4) 、 氢 氟 氯 碳 化物 类 ( CFCs, HFCs, HCFCs) 、 全 氟

6、碳 化 物 ( PFCs) 及 六 氟 化 硫 ( SF6) 等 。 京 都 议 定 书 , 规 定 对 六 种 温 室 气 体 进 行 削 减 , 分 别 是 : 二 氧 化碳 ( CO2) 、 甲 烷 ( CH4) 、 氧 化 亚 氮 ( N2O) 、 氢 氟 碳 化 物 ( HFCs) 、氢 氟 碳 化 物 ( PFCs) 及 六 氟 化 硫 ( SF6) 。水 蒸 气 在 哪 ?蹊 跷 的 事 情 发 生 了 。在 主 流 媒 体 或 支 持 全 球 暖 化 是 由 于 人 类 活 动 排 放 二 氧 化 碳 造 成 的 观 点的 论 述 中 , 所 有 关 于 温 室 效 应 的 原

7、 因 , 几 乎 都 排 除 了 水 蒸 气 和 臭 氧 的 作 用, 甚 至 直 接 不 提 , 好 像 温 室 效 应 根 本 就 和 水 蒸 气 和 臭 氧 没 有 关 系 。如 果 说 , 因 为 臭 氧 一 般 分 布 在 平 流 层 , 在 对 流 层 分 布 极 少 , 并 且 还 有所 谓 的 “臭 氧 层 空 洞 ”, 臭 氧 层 不 纳 入 考 虑 可 以 让 人 理 解 的 话 , 将 水 蒸 气排 除 在 外 , 就 实 在 让 人 费 解 了 。二氧化碳在大气浓度是 385ppm,也就是说不到万分之 4,水蒸汽浓度是平均 10,000ppm (1%)。水蒸气在空气中的

8、浓度为二氧化碳的 26 倍。再来看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地球辐射的波长范围约为 4120 微米,为长波辐射。其中地球辐射的最强波长约为 9.7 微米。水蒸气的吸收区间覆盖了地球辐射的所有波段。除了 1415 微米这个波段水蒸气的吸收能力略低于二氧化碳外,几乎在所有的波段水蒸气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都远远大于二氧化碳,并且到了 17 微米以上,已经看不到二氧化碳吸收光谱的影子了。也就是说,在同等浓度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远远强于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的吸收光谱 地球辐射光谱鼓吹全球变暖的“科学家” ,在计算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多么严重时,都不把水蒸气考虑在内,他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所占的比

9、例,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比例。那么,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首先,氧 化 亚 氮 ( N2O) 、 氢 氟 碳 化 物 ( HFCs) 、 全 氟 碳 化 物( PFCs) 及 六 氟 化 硫 ( SF6) 因 为 在 大 气 中 的 比 例 太 低 , 我 们 暂 且 忽 略 不计 ( 考 虑 的 越 多 , 则 二 氧 化 碳 在 全 球 变 暖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越 小 ) 。 甲 烷 在 大气 中 的 比 例 为 1.7ppm, 其 温 室 效 应 为 二 氧 化 碳 的 24 倍 , 二 氧 化 碳 为385ppm, 其 中 人类每年排入大气的 CO2

10、为 280 亿吨,仅为植被和土壤呼吸及海表交换排入大气的 CO2 平均自然通量(每年总量约为 5500 亿吨)的 5。水 蒸气 为 10, 000ppm, 并 且 其 吸 收 地 面 辐 射 的 能 力 大 于 二 氧 化 碳 。我 们 假 设 水 蒸 气 吸 收 地 面 辐 射 的 能 力 等 于 二 氧 化 碳 , 则 在 温 室 效 应 中 ,二 氧 化 碳 的 作 用 为 4%, 其 中 由 人 类 排 放 的 二 氧 化 碳 的 作 用 为 0.02%, 甲烷 为 0.6%, 水 蒸 气 高 达 95.4%。 这 还 是 在 严 重 低 估 了 水 蒸 气 的 温 室 效 应 能力

11、的 情 况 下 的 结 果 。 事 实 上 , 水 蒸 气 在 温 室 效 应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在 99%以 上 。 更重要的是,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经基本饱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最强的波段为 15 微米光带中心波段,这个波段吸收的地球辐射占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强度的 90%左右,而二氧化碳这个波段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已经饱和,即使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为 100%也不会有任何增强。并且,地面辐射的 95%已经被大气所吸收,温室效应即使再加强,也只是再多吸收 5%而已,何况这 5%中还有 36%被大气吸收后射向太空。也就是说即使大气全部都由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组成,大气也只是再多吸

12、收 3%的地面辐射而已,不会像“科学家”误导的那样,增加好几倍。全球热平衡地面辐射的这 5%为什么没有被吸收呢?这是因为大气窗区存在的缘故(此处仅讲地面辐射的大气窗区,即红外窗区) 。在 1.05、1.25、1.65、2.3、3.8、4.0 微米附近,以及在 813 微米波段上,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气体(主要是臭氧)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都很弱,从而导致这一部分的地面辐射逃逸到宇宙空间。在这些吸收较弱的波段上,长波辐射可以象光线通过窗户那样透过大气,所以人们将这些波段形象地称做红外窗区。最主要的红外窗区在 813 微米波段上,人们一般称之为大气窗。水蒸气、二氧化碳和臭氧的强吸收与弱吸收波段中

13、心即使在大气窗中,水蒸气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也大大高于二氧化碳。在8.6、10.0、11.5 微米附近,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近乎于零。在大气窗中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微弱吸收主要来自于水蒸气。也就是说,即使二氧化碳的浓度再怎么增加,只要水蒸气的浓度不增加,地面辐射仍然会有大约 5%会散失的宇宙空间。温室效应已经饱和,不会增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全球气候与现在相比不会有明显的差别,更不会“上升 2 度” 、 “地球毁灭” 。这正是历史上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在 2003000ppm 之间波动,但全球气温并没有因之而大幅变化的原因。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的吸收光谱“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谱由 于 大 气 的

14、 温 室 效 应 一 直 极 度 接 近 于 饱 和 , 所 以 不 管 温 室 气 体 的 浓 度 如何 增 加 , 温 室 效 应 在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中 的 影 响 都 可 以 忽 略 不 计 。 “温 室 效 应增 强 ”本 身 就 是 个 伪 命 题 。水 蒸 气 是 唯 一 可 以 在 自 然 条 件 下 进 行 固 态 、 液 态 、 气 态 三 态 转 化 的 气 体 。水 蒸 气 的 三 态 转 化 和 大 气 环 流 是 大 气 对 气 温 变 化 的 最 主 要 影 响 。水 蒸 气 浓 度 越 大 , 则 温 室 效 应 越 大 。 但 是 当 水 蒸 气 的

15、浓 度 达 到 一 定 程 度时 , 会 转 化 成 云 。 云 层 有 两 个 相 反 的 作 用 反 射 太 阳 光 , 使 之 到 达 不 了地 面 , 同 时 增 强 大 气 逆 辐 射 , 使 地 面 散 失 到 的 热 量 更 少 。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相同 情 况 下 白 天 云 量 越 多 气 温 越 低 , 而 夜 间 云 量 越 多 则 气 温 降 低 越 少 。但“科学家”却从来不讲水蒸气的作用。他们的理由是:由于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浓度变化幅度较大,故将水蒸气排除在外。因 为 “分 布 变 化 较 大 ”而 把 99%以 上 的 因 素 排 除 在 外 是 不

16、是 很 荒 谬 ?“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观测错误周 光 召 院 士 曾 指 出 , 二 氧 化 碳 浓 度 一 直 在 升 高 , 而 全 球 气 温 的 波 动 却 很大 , 这 最 起 码 说 明 全 球 变 暖 不 仅 仅 是 由 二 氧 化 碳 浓 度 升 高 导 致 的 。自 工 业 革 命 以 来 , 二 氧 化 碳 在 大 气 中 的 比 例 , 逐 年 升 高 。 如 果 二 氧 化 碳浓 度 升 高 会 真 的 增 强 温 室 效 应 的 话 , 那 么 在 这 200 多 年 的 时 间 里 , 全 球 气温 应 该 持 续 上 升 , 并 且 随 着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的 原 来 越 多 , 升 温 幅 度 越 来 越 大 才对 。 但 是 实 际 上 , 全 球 平 均 气 温 上 升 在 1940 年 之 前 相 当 明 显 , 但 那 时 的 二氧 化 碳 排 放 却 很 低 。 格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