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9847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总结一 名词解释:(6 题*5 分=30 分)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 系统 :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P52)3. 拉普拉斯决定论: 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P32)4. 系统思维方式: 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

2、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 (P50)5. 自组织: 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P65)6. 生态危机 :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P76 )7 技术 : 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 (P184)8. 知识密集型技术: 指生产这种产品所

3、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P194)9. 技术体系 : 是各种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P195)10. 技术结构: 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P197)11. 技术价值: 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

4、系。 (P219)12. 高技术 : 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P245 )13. 社会建制: 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 (P255 )14. 科学技术体制: 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P256)15. 范式 : 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

5、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P267)16. 无形学院: 是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P268 )17.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218. 创新者网络: 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

6、的产物。 (P268)19. 技术共同体: 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 (P268)20、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21. 科学事实: 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P97 )22. 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23. 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

7、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P115)24. 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P138)25. 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P176)26. 理想实验方法: 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和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P137)二问答题:(2 题*10 分=20 分)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27-28)答: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

8、辨性和猜测性。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P30-31)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第二, “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第六,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

9、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P35-38)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2.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 ;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8)元素周期律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5961-62)答:所谓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演化除包括进化的含义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

10、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3自然界的系统进化即有序化,大体上由宇宙、地球、生命、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所构成。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宇宙的演化到形成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至人类,就是一个从完全对称到对称性逐步丧失、非对称性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P49-50)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体性是自

11、然界最基本的属性。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69)答: 恩格斯提出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他指出,宇宙的演化是“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

12、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答: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P82-83)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

13、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P9-10)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10、技术的特征。 (P186-188)答:技术的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观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11、技术体系的特征。 (P195-196)答: 1,功能的整体性。2,目的的社会性。3,构成的层次性。4,环境

14、的制约性。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P202-203)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P203)4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

15、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14、技术的二重属性。 (P219220)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 (P235-236)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

16、场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16、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P239-240)答:第一.创造性; 第二.效益性; 第三.风险性; 第四.周期性;第五.集群性;第六.系统性17、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P244)答:第一.产权激励; 第二.市场激励; 第三.政府激励; 第四.企业激励18、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P9899)答:特点:其一.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其二.科学事实渗透理论;其三.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其四.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19、科学定律的作用(P100)答:科学定律在科学知识构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其二,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其三,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20、科学假说的作用(P101)答:其一,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