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9667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5.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一、现代文阅读(4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3 题。(9 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

2、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

3、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

4、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2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属无中生有,且第二段末有“最终万里同

5、风,成为世界时尚”一句,也说明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是有关系的。C 项,范围失当。原文中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选项理解为“明代”,扩大了范围。D 项,原文末尾“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并没有说“中外文明交融”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此处属曲解文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

6、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答案 A解析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四个选项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论证思路、论述目的等方面设题,B、C、D 三项表述均与文本内容契合。A 项,观点和材料关系理解错误。原文比较元明两代瓷器的目的是论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

7、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答案 B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C、D 三项的推理、推断都是正确的。B 项,于文无据。原文说:“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选项中“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的结论没有根据。3(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46 题。(13 分)“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weile)一词,据字面上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 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

8、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快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 ”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

9、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

10、却不悲观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4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

11、愧怍。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

12、开的玩笑。4.“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一句,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表述有何好处?(4 分)参考答案(1)说明了快乐在人生中的作用,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使我们活了一世,忍受了许多痛苦。(2)这种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回答本题从句子所在段落入手即可,这句话是为了使后面的道理更形象易懂。5.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作者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原因是什么?(4 分)参考答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即便是肉体上的快乐也是缘于心上没有挂碍,灵魂是轻松的。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段落的理解,从句子所

13、在段落作答即可。6.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句中“方糖” “电兔子” “鱼饵”三个比喻在取义上各有什么不同?(5分)参考答案“吃药的方糖”表面上是甜的,但实质上吃下去的终究是苦的。甜只是表象,苦才是实质。“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电兔子”逗引得狗拼命地追,但狗永远只能望着它追,却总不能够接近得了它,纵使在筋疲力尽的时候逮着了,也不能充饥当饱。这比“吃药的方糖”更甚无聊。如果说“诱狗赛跑的电兔子”是说明为了快乐而做的种种努力只是一种徒劳的话,那么“钓钩上的鱼饵”就不止是徒劳的问题了,为了快乐所做的努力有可能成为你丧命的原因。不过三个比喻的喻体都具有“诱惑性”,只是对人的伤害程度5有深浅的不同罢

14、了。解析“方糖” “电兔子” “鱼饵”对人都有一定的“诱惑性”,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三个比喻分别进行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710 题。(18 分)寂静钱锺书周劼人12 月 19 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锺书先生辞世 10 周年。 ”10 年前,钱锺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 20 分钟。 “如此寂静。 ”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

15、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

16、“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锺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6是人在一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 年后的清华,10 年后的 12 月 19 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