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9467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7-2018 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检测 岳麓版必修 1 (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1949 年 8 月,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D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解析:据材料“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

2、起平等地共商大事,这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平等,故 A 项正确;广大工农阶级力量的主体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B 项错误;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完全仿效了苏俄苏维埃体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答案:A21953 年 1 月 13 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 32 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 2 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 1 位。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1949 年 9 月,中国人

3、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 A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故 C 项正确;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故 D 项错误。答案:C3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这反映了(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2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4、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基层民主是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民主措施,故 A 项错误;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是在 1956 年,故 B 项错误;1954 年第一部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写入宪法,标志其正式确立,故 C 项错误;代表名额比例上各城市不同,反映出选举法案需进一步完善,故 D项正确。答案:D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 “人民是统治者” “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

5、民主专政,题干正是这一特点,C 项正确。A、B、D 项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国)新政府 24 个部长中的 11 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 , “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参加政府活动。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6、,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故选 C。答案:C6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D依法治国方略解析: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局面。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含义等分析,B 项符合题意,A、C 项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 项也不符合题意。答案:B71953 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

7、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各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解答能力。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成员可以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可以担任不同职务,还可以成为劳模,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平等,故 A 项正确。答案:A8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

8、是()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解析:从材料“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表述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结果。答案:C9 “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这一评价适用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材料中的“少数民族自治” “因民族制宜”等关键信息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答案:B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

9、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1966 年 7 月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 8 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我国社会尚未认识“人大”的重要性B “文革”小组代行其职能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解析:1966 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连续 8 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D 项正确。A 项与“建国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相当活跃”矛盾,排除;B 项是“文革”的表现,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答案:D11 “文革”期间,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

10、()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解析:注意“文革”期间和“国家主席”等提示语, “文革”期间连国家主席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充分说明了当时民主法律遭到了空前的践踏。答案:A121980 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滥用权力和腐败等问题。该讲话体现了共产党人()A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充分重视B对腐败问题的充分重视C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D开始了新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解析: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第一系列问题足以说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一定要改革,要解决

11、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而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答案:C13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时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A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5 -B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C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D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解析:1998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故选 A;B 项中的“完善” ,C 项中的“恢复” ,D 项中的“重塑”与题干中的“新尝试”的要求不符合。答案:A14小明的爷爷退休前是市人大代表,小

12、明在帮爷爷整理书籍时看到一部国家宪法,其中第五条第一款写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部宪法颁布实施的时间应是()A1997 年 B1999 年C1982 年 D1954 年解析:“依法治国”写入我国宪法是在 1999 年。答案:B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的重要话题。早在 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一部法律,以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它是()A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B 义务教育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解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13、法 。答案:D16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经了四次修正。其中 1999 年宪法修正案新增了( )A人民民主 B多党合作C民族区域自治 D依法治国解析: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在 1954 年,故 A 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民族区域自治均是在 1954 年宪法,故 B、C 项错误;1999 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 D 项正确。答案:D17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6 -A开辟了直

14、接选拔政府人员的途径B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意义。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和所学史实分析,此举在于说明享有民主权利的范围的广泛性,故正确选项是 D 项。答案:D181979 年 1 月 29 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采用和平方式解

15、决台湾问题,这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故选 A。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排除 B 项。 “九二共识”于 1992 年提出,排除 C 项。 “一国两制”方针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排除 D 项。答案:A19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A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B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C1981 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1984 年政府工作报告解析:20 世纪 80 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 198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20 “一国两制”构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一国两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B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C20 世纪 50 年代得到了系统的阐述D20 世纪 60 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 “一国两制”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答案:B21 “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