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9462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病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先年被害枝条、被侵害的冬芽、转主寄主、传毒昆虫。2 白粉病类症状特点: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后期在白色粉末中产生初为淡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最后呈黑色的小颗粒,即为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白粉病病原: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中的真菌引起。全部都是 专性寄生菌,耐旱,转化性较强。白粉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仅限于同科内几个属的植物。3 煤污病类病原:子囊菌亚门中的煤炱菌科和小煤炱菌科。特点:专性寄生菌,耐旱。4 锈病类病原:转主寄生的长循型锈菌。锈病类病原产生 5 种孢子:性孢子,锈孢子,担孢子,夏孢子,冬孢子。 性孢子器:蜜黄色-暗褐色点

2、状或颗粒状 锈孢子器:黄白色各形。 夏孢子器:黄色粉状 冬孢子堆:橘红色或锈褐色。5 潜伏侵染:病原物在侵入寄主后,由于某种原因而受到抑制,暂时不表现出症状,也就是保持在潜育阶段,当抑制消失或被解除后,症状才开始表现出来。6 种实带菌方式:机械混杂型,表面附带型,种内潜伏型。种实病害病原有:曲霉属,腐霉属,根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7 松材线虫枯萎病:病原:松材线虫(线形动物门 线虫纲 滑刃目 滑刃科 伞滑刃属)传播:在自然界,近距离传播主要由松墨天牛传播,并经常和蓝变菌同时出现。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调运带疫的苗木、松材、松木制品等。8 落叶松-杨锈病:症状:(1)落叶松上:针叶上出现短段褪绿

3、斑。其上有黑褐色小点,此为病菌的性孢子器。褪绿斑下表面产生疱斑,表皮破裂后露出黄粉堆,是病菌的锈孢子器。(2)杨树叶片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很快生出橘黄色的小疱,疱破后散出黄粉,为夏孢子堆。秋初于叶正面出现红褐色至栗褐色疮痂状斑。病原:担子菌亚门-松杨栅锈菌。在落叶松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杨树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病规律:早春,上一年杨树病落叶上的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由气孔进落叶松,7-10d 后,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不侵染落叶松,由气流传播到杨树上萌发,经10-15d 产生夏孢子,夏孢子能重复侵染杨树,到 8 月末以后,杨树病叶上并形成冬孢子堆,随病落叶落

4、地越冬。防治措施:1 选育和栽植优质、速生和抗病的杨树种类是防治落叶 松-杨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2 不营造落叶松-杨树的混交林。至少不造同龄林。3 苗圃地和造林地应合理密植,合理施肥。4 苗圃地内于 4 月末用 1%波尔多液喷洒落叶松幼苗。5 生物防治。9 丁香细菌性疫病:症状:危害部位:叶片和枝梢叶片:初生淡绿色圆形小黑点,病斑不断扩大,形成不太明显的同心环纹,最后病斑出现波状线纹,形似花朵。枝条:幼小枝条受害,产生明显的黑色条纹,或整个枝一侧变黑。病原:丁香假单孢菌丁香疫病变种。 (有荧光色素) 。10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症 状:针叶先端与中部出现 2-3 个小黄点,逐渐扩大成红色段斑,

5、后期在段斑上生黑色小点(性孢子器) 。病 原:日本落叶松球腔菌。(该菌只有性孢子和子囊孢子)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属。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2)药剂防治。烟剂。百菌清(3)加强林分抚育。间伐;修枝等发病规律:越冬:双核菌丝,在病叶中。 初侵染源:子囊孢子。气流传播。气孔侵入。潜育期几天。再侵染源:性孢子。发病特点:(1)温度 20左右,湿度 75%以上利于发病(2)纯林发病重,针阔混交林轻(3)林分密度。大,重(4)草木多,重(5)树势(6)林龄。20 岁以上,轻(7)土质:白浆土重,灰棕土轻。11 榆树炭疽病:症状:叶上有褪绿小斑,后呈近圆形淡黄色或黄褐

6、色病斑,扩大后边缘不规则。病斑上有黑色隆起小点,呈轮状排列。引起病叶早落。病原:榆大原氏日规壳属。防治措施:在生长期喷药保护;入冬前清扫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12 枝干病害发展特点及防治原则:(1)病害种类少,病原种类多;(2)各侵染源寄生性差距悬殊;(3)初侵染源:已感病的活立木及枯死的树木或枝条;(4)多年生; (5)再侵染:不明显;(6)潜育期:长。个月或年;(7)传播方式:因病害种类而异;(8)侵入途径:各种伤口;自然孔口;(9)有些枝干病害具有潜伏侵染现象。13 杨树腐烂病(潜伏侵染现象 )发病因素-与树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造林及管理状况,树龄、林分结构、方位、密度、病

7、虫害等有关。症 状- 初期病部变色,水肿,变软,手按后下陷,后期失水干裂,边缘变黑。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黑色小突起(分生孢子器) 。病 原-有性型:污黑腐皮壳属 无性型:金黄壳囊孢属(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 球壳目 间座壳科 黑腐皮壳属)发病规律:侵染循环越冬:子囊壳、菌丝、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组织中。传播:气流、雨水、昆虫。侵入途径:各种伤口。潜育期:6-10 天。防治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培育健康壮苗,苗木尽量少带菌。加强管理。排灌、松土除草、林粮间作、整枝间伐、保护伤口、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清除初侵染源。14 落叶松癌肿病(溃疡病、枝枯病、干枯病)症 状:发病部位:枝干上。发病初期,树皮变黑

8、色,下陷,开裂,肿胀,一般下陷部位发生溃疡。溃疡边缘常着生数个桔黄色的小盘状物。病 原:韦氏毛杯菌(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晶杯菌科,小毛盘菌属)影响发病因素:与林龄的关系:幼龄林的发病率大于壮龄林。与立地条件的关系:山下部、地势低洼处林分发病率高。与温度的关系:冻害,西南面。15 落叶松枯梢病:症状:危害嫩梢、嫩茎。染病新梢褪绿,常有松脂流出,上部弯曲下垂成钩状。叶枯萎,大部分脱落,使幼苗称为无顶苗。危害:主要危害人工林,造成枯梢。病原:落叶松球腔菌(子囊菌亚门,腔孢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属) ,无性型为大茎点属。防治措施:普查病情,严格检疫。清除侵染源。避免在风口处造落叶松林

9、。选育抗病品种。药剂防治。16 根部病害的危害及特点:1、发病初期不易被察觉。2、不容易确切诊断病因。3、有时和枝干病害相互作用,容易混淆。4、病菌的分离方法要适当,有些病害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要求一定的表面消毒剂,合适的培养基及适宜的温度。根部病害症状类型:4 种(1)根部及根茎部受害,以皮层腐烂为主。如:猝倒病、茎腐病、白绢病、根朽病、紫纹羽病。(2)根部及根茎部受害,形成肿瘤为主的。如:根癌病、根结线虫病。(3)根部和干基部受害,木质部腐朽。如:蜜环菌根朽病、根白绢病。(4)病菌自根部侵入,在维管束中定植扩展,引起植株枯萎的。如:木麻黄和油橄榄的青枯病、油桐枯萎病等。侵染循环特点:1、

10、传播方式:随受病苗木的移植和调运,长距离传播;人为传播。主动远距离传播;接触传播;风雨传播。2、传播速度。3、侵入途径:(1)直接侵入(2)伤口侵入17 苗木猝倒病:发病规律:(1)前茬。 (2)雨天整地。 (3)苗床状况。(4)未腐熟的有机肥。 (5)播种过早、过迟。(6)种子质量,播种量,管理措施是否及时等,均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1)选好苗圃地,不连作。 (2)播种前要精耕细作。(3)有机肥要腐熟。 (4)各种作业在晴天或土壤干燥时进行。(5)适时播种,不宜过早过晚。 (6)化学药剂防治。 (7)生防。症状: 种芽腐烂型 茎叶腐烂型 幼苗猝倒型 苗木立枯型发病时期 播种出土前 幼苗出土

11、期 苗木出土后 苗木木质化症状表现 种子腐烂,缺苗断茎茎叶腐烂首腐,颈腐从根茎部传入苗木倒伏根皮变色,腐烂枯死,不倒伏18(1)腐朽:立木和木材都可以被某些真菌侵染,使木质部组织糟烂,破坏了木材的结构,使木材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使用价值,这类病害称为腐朽。(2)立木腐朽:活立木的木质部腐朽,是寄生性病害。(3)木材腐朽:原木、倒木、枯立木以及一些木材制品的腐朽,是菌类腐生活动的结果。腐朽理论:初期木质部变色,这是对活立木的一种保护学反应,具有抑制腐朽菌扩展,把侵染和健康隔离开的作用,因此在变色区(单宁、醌类)内没有菌丝体存在。变色区内非腐朽菌的出现,分解单宁等物质,解除抗腐能力。腐朽菌的定植引起

12、腐朽。(变色 褪色腐朽)腐朽的分类:1、腐朽材按颜色分 :褐色腐朽,白色腐朽;2、在树的垂直方向,根据腐朽的部位,可以分为:梢头腐朽 树干腐朽 干基腐朽 根部腐朽。3、从树干的横断面,可以分为:心材腐朽,边材腐朽,混合腐朽。19 假设你是一名植保工作人员,怎样对林间的病害进行诊断? 植物病害的诊断,首先要区分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所致的病害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体存在(病征) 。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

13、脚金等。2、线虫病害 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3、真菌病害 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较为可靠的方法是从新鲜病历的边缘作镜检或分离。按柯赫氏法则进行鉴定,尤其是接种后看是否发生同样病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可靠的一项。4、细菌病害 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持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也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5、病毒病害 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

14、为多见。一般为全株型症状,无病征。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 6、复合侵染的诊断 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作鉴定。可以采用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柯赫氏法则在鉴定侵染性病原物时是始终要遵守的一条准则。(二)非侵染性病害 从病植物上看个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等,大体上可考虑是非浸染性病害。除了植物遗传性疾病之外,主要是不良的环境因素所致。不良的环境因素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

15、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杨树黑斑病:危害:杨树幼苗、幼树、及成年树的叶片。引起树势衰弱。症状:病原菌种类不同,引起的病害症状不同。 由杨生盘二孢菌引起的,叶斑小;d=1mm 左右;正面,背面或正反两

16、面;近圆形黑褐色,角状、不规则形也有。 杨盘二孢菌引起的,斑大;d=1-10mm ,平均 4-5mm;近圆形黑褐色;生于正面。 白杨盘二孢菌; d=1-6mm;近圆形暗褐色,潮湿时生多个乳白色小点;叶正面。病原: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科,盘二孢属)发病规律:越冬: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在落叶或一年生枝梢的病斑中。初侵染源:越冬的分生孢子或第二年新生的分生孢子。传播:雨水飞溅或随风传播。侵入方式:气孔、表皮。潜育期:取决于气温和树种的抗病程度。 温度:9-28 湿度:水滴。 与雨量雨日的多少,品种抗病程度有关。 与苗圃地势、密度、重茬等有关。防治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 合理密植。 药剂防治。多菌灵、代森锌、波尔多液。 利用无菌种子。杨树灰斑病:危害:苗期受害最重。症状: 危害部位:叶片、茎、梢。 分为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