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课堂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9315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课堂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审计课堂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审计课堂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审计课堂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审计课堂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课堂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课堂案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甲注册会计师针对销售交易,从订单处理一核准信用状况及赊销条款一填写订单并准备发货一编制货运单据一订单运送递送追踪至客户或由客户提货一开具销售发票一复核发票的准确性并邮寄送至客户一生成销售明细账一汇总销售明细账,并过账至总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等交易的整个流程,考虑之前对相关控制的了解是否正确和完整,并确定相关控制是否得到执行,这是(D) 。A.重新执行 B.抽样测试 C.实质性程序 D.穿行测试【答案解析】 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控制的了解、评价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以及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是穿行测试。案例 资料2008 年 6 月 28 日,兰州市某医院收治了首

2、个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家长反映,孩子 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 A 集团所生产的婴幼儿奶粉。2008 年 7 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婴 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经调查,该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氨胶污染。三聚氨胶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而奶粉中的三聚氨胶, 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材料的蛋白质含量而在原奶中人为加入的。A 集团早在 2007 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质量问题的投诉,但一直未予以处理,也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甘肃省卫生厅开始调查后,A 集团于 2008 年秘密召回了部分问题奶粉。这一毒奶 粉事件共造成 6 名婴幼儿死亡,逾30 万儿童患

3、病。2009 年,A 集团董事长田某(自上任以来,长期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被判生产、销售伪 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 2468.7411万元;另有 18 人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无期徒刑或两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据了解, A 集团的大股东是某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 96%左右的股权由 900 多名老职工 拥有;田某自 1987 年开始担任 A 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要求从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分析、判断 A 集团在内部中存在在缺陷。分析与提示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应用指引,内部控制是由企 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

4、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通过从内部环境、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实施控制,达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 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 发展战略等内部控制目标。毒奶粉事件的整个过程暴露出 A 集团内部控制的诸多缺陷。1 内部环境方面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 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1)从公司治理结构看。A 集团的大股东是某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 969 毛左右的股份 由 900 多名老职工拥有。从 1987年田某开始担任 A 集团董事长

5、、总经理,到 2008 年 9 月 17 日被警方刑拘,长达 21年。由于股权相当分散,长期由同一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很可能 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失效。(2)每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安全生产、提供合格产品、节约 资源、促进就业、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等。A 集团对购进原材料疏于管理,导致生产出低劣有 害产品,没有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一-一企业文化指出,企业应当培育体现企业特色 的发展愿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的企业精 神,以及团队协作和风险防范意识。A 集团早在 2007 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产品

6、质量问题, 但直到 2008 年 8月 A 集团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 后果公之于众,在生产经营中没有遵循诚实守信道德,说明 A 集团在内部文化环境控制中存在严重缺陷。2.风险评估方面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开展风险评估,应准确识别与 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 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然后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 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食品生产企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食品安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 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A 集团

7、从每个农户手中收购原料奶,应该对奶源质量进 行风险评估,高度关注原料奶的营养成分以及可能含有哪些有害物质,按照影响程度进行排 序,进行严格控制。从 A 集团最终生产毒奶可以看出,其对收购、生产中的风险评估存在严 重缺陷。3.控制活动方面控制活动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一般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 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 制等。(1)三聚氨胶作为食品添加剂属于有害物质,在食品行业是被广泛知晓的。原料奶的收 购和检验属于不相容职务应该分离。A 集团奶粉事件曝光后,根据警方抓获的原料奶提供 者耿某介绍,在 2007 年年底前向

8、 A 集团销售的牛奶就屡次因检验不合格而被拒收。而 A 集团对这种屡次不合格牛奶的提供者居然没有诚信记录,说明内部控制活动中存在缺陷。(2)食品安全要求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生产、检验,标明生产日期、过期日等。2005 年 7 月 5 日,天津市河西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执法人员在一库房内发现,A 集团生产的原味 酸牛奶生产日期是 2005 年 7月 6 日 O 也就是说,7 月 5 日发现了 7 月 6日生产的产品,这 说明 A 集团生产部门没有按照生产日期贴标签,检验部门也没有检验出来,生产及验收过程 控制存在缺陷。4.信息与沟通方面信息与沟通是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建立信息与沟通制

9、度,明确内 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可以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2007 年 12 月以来,A 集团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其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经 企业检验,2008 年 6 月份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氨胶, 但直到 8 月 2日,A 集团才向当地政府作了报告。在2007 年 12 月至 2008 年 8 月 2 日的 8 个月中,A 集团未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 大。这说明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缺陷。5.内部监督方面内部监督是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

10、控制建立 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的 过程。 A 集团在收购奶源过程中,虽然派出了收购点站的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 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但是驻站员监督检查并没有严格实施,在原奶进入 A 集团的 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从毒奶粉事件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如果不完善、不落实,企业发展得再大都有可能在短 时间内遭到灭顶之灾。为了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企业应当持续不断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 性进行评价,并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案例固定资产内控舞弊案例 身为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骗

11、取国有财产64余万元,面对法院的终审判决,被告人归某不得不低下头,吞下自己“精心隐藏”7年的苦果,等待他的将是15年的牢狱生活。50岁的归某是原上海某技术工程公司轻纺工程部经理。2000年11月,山东某公司向公司求购精疏机一套,但当时公司没有购买此类机械的配额,头脑活络的归某想出一个好办法,利用其他公司的配额到上海纺机总厂定购。随后,归某将本公司的45万余元划入纺机总厂。然而,2001年初,他代表公司到纺机总厂核账时发现,“纺机总厂”财务出错:把已提走的设备,当作其他公司购买,而他划入的45万余元却变为公司的预付款。于是,一场偷梁换柱的把戏开始上演。 2001年3月至4月,归某派人到“纺机总厂

12、”以公司的名义购买混条机等价值60余万元的设备。因为有了45万余元的“预付款”,归某仅向“纺机总厂”支付了15万元。随后,他找到了亲戚经营的某纺织器材公司,开出了公司以67万元的价格购得这批设备的发票。而公司不知内情,向大发公司支付了全部购货款,归某从中得利52万元。同年7月至10月期间,归某又以相同手段骗得公司11万余元,占为己有。2001年底,归某终于梦想成真,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中岛纺织机械成套设备公司,并担任法定代理人。 2008年上半年,纺机总厂发现45万元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归某随后被捕。法院认定归某贪污公款64万余元,构成贪污罪,判处归某有期徒刑15年。 【案例分析】 一个普通的轻

13、纺工程部经理,利用手中的职权和相关内部控制的漏洞,竟采用相同的伎俩两次贪污公款共64万多元,这个给企业造成的沉痛教训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其内部控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1.从公司角度来看,其采购业务的相关职务未分离。一般而言,健全的采购业务中,采购员、审批人和执行人、记录人应分离。如果其中关键的职务没有分离,那就极有可能发生舞弊,公司就是这样的案例。工程部经理归某,利用手中的职权,未经审批程序就私下决定向纺机总厂购买价值60万元的设备,这已经暴露出了授权审批控制的弱点。本来应该有第三方执行付款,并与纺机总厂核账,但令人惊讶的是,核账竟然也是归某一人亲手所为。所以,

14、采购、审批、执行和记录的职务分离漏洞给了归某可乘之机,使其掩盖了同纺机总厂的交易问题,进而上演了后来“偷梁换柱”的把戏。 另外,公司的验收和付款也存在漏洞。付款员明明将67万元款项划给了大发公司,这纯粹是归某利用其亲戚的关系虚构的交易,如果验收员按照同大发公司签订的购货合同上写明的条款以及发货发票来仔细验货,是不难发现归某冒用大发公司的名义却购进了纺机总厂价值仅60万元的设备的“偷梁换柱”的把戏的。一般而言,会计部门应该在按购货协议划出款项之后将购货单和购货发票转到验收部门,而验收部门应该收到会计部门转来的购货单和购货发票副联仔细查验其发货单位、收到货物的数量和质量后签收。但是公司没有做到,验

15、收部门根本就没有仔细查验发货单位,以至于归某的把戏得以蒙混过关,使公司支付了67万元买进了价值60万元的设备,白白损失的7万元落入了归某的腰包。 2.从轻纺总厂角度看,其内控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发货通知单的编制和证实制度来看,轻纺总厂在这方面也存在漏洞。发货通知单的作用首先是将各种不同的客户订单内容,如货物的货号、数量、价格等以完整和规范化的格式反映出来,同时,还能使销售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授权和批准在发货通知单上能得到证明。发货通知单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与销售环节有关的各部门在执行发运业务或记录有关账册时有书面依据,并通过各环节的签字来监督每一环节中的业务处理工作。如果轻纺总厂建立了健全的发货

16、通知单的编制和证实制度,并得以真正有效执行,就不可能发生“把已提走的设备,当作其他公司购买,而归某划入的45 万余元却变为公司的预付款”这样的事故。如果有完善健全的内控并得到执行,轻纺总厂损失的 45 万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每一个环节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丝毫忽视不得。销售内部控制案例SQ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案例 SQ公司为一服装生产企业,服装以出口为主。当年其他应付款-外协加工费余额1000万元,占公司当年利润的65%。外协加工费当年累计发生额占销售成本的22%。 SQ公司内控现状: 1.由生产部经理负责是否委托、对外委托和验收; 2.对外委托的外协加工情况财务部门一无所知,财务对委托过程失去控制; 3.发生退货时,直接报生产部经理备案,生产部未设备查账簿,全凭生产部经理一人控制,财务部门同样失去监督。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生产部经理一人控制委托加工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