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8988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这是我参加今晚 UC 在线教研时所提出的问题。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前,必须明确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看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下的教参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当然这样的概念不可能直接对学生说。那怎样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的呢?问题的提出:教材在这部分是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因此,我今天十分关注王秀华老师在此处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如下:)师:大家快看统计图,想一想,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比才算公平呢?(生分组讨论)全班汇报:比较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师:用这个方法能评判出结果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小组同学一起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呢?可以借助手中的圆片摆一摆,或动笔算一算。再比一比,看看到底哪组赢了。小组合作,探求怎样求各小组夹球的平均个数。全班交流讨论。生自主汇报求平均数的方法,师相机指导。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个人感

3、受:孩子们都还未通过移多补少去初步感知何为平均数,就要求他们小组合作探索如何求平均数,难度跨度太大了。难怪执教老师在农村小学教学时会感到此处教学十分不畅。】方法一:移多补少。师:你们组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谁赢了的呢?(移动)师:注意,仔细观察移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呢?(生说,师课件演示移多补少)师:请同学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他是怎么比的?(男生平均每人夹 5 个球,女生平均每人夹 6 个球,所以女生赢了)师:这位公正的小评委请回吧,原来女生是最后的赢家,恭喜你们。(掌声鼓励)师:刚才这位同学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在移的过程中什么没变?(总个数没变)师:观察真仔细,总个数始终没变,移多补少只

4、是小组内部调整,影不影响这个小组的成绩呢?(不)那么用比较平均每人夹多少个球的方法来评判胜负,是完全公平的。师:再想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每个人夹的个数变了)都变得怎么样了?(同样多)变成几了?(变成 5 了)这个 5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平均每人夹 5 个球)那么这个数 5 就叫什么数呢?猜猜看,对就叫平均数。【个人点评:教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什么不变”,这为后续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对于“什么变了”这一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教师自身应该明确实际上原来每人夹球的个数并不是 5,平均数并不表示实实在在每份的数量。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

5、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问题探索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且体现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呢?由于我还暂未接触到新课标教材,所以就这一问题只能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1、 如何解释平均数?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来解释平均数的涵义更便于学生理解。如上例,教师可以在移多补少后小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并用一提问“那么男生夹球个数 4、7、5、4、5 的平均数是多少?”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2、 如何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当学生回答“男生每人夹球个数的平均数是

6、 5”时,教师可以追问“平均数是 5,是不是原来每个男生都夹了 5 个球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这样从“真实数据”到“平均数”再回到“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体会到平均数的“虚拟”特征。如果学生能回答出“平均数是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 、“平均数不是原来每人的夹球数,有的男生比 5个多,有的男生比 5 个少,它表示的是男生的平均实力”教师可顺势评价: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那我们就用虚线来表示这个平均数。边说边在统计图中用“-”表示出平均数的值。到这里,我想孩子们对“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心中

7、应该都有了答案。感受通过今天的讨论与写随笔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到寻找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 发表日期:2005 年 6 月 13 日 【编辑录入: yhycxx】 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 102 页。)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 的简单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 移多补少 ”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准备:木块、水杯、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口算:(用卡片出示

8、)(38+52)3 (76-20)7 (6+5+3+2)4 205说说 205 表示的意义。二、探究新知1 投影出示图(略)。谈话导入:这是一个少先队小队搬砖情况图。问: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学习成果。可到前面用木块演示。答:看到有 4 个人在搬砖,陈冬搬的最多,王洋搬的最少,他 们总共搬了 24块,也就是知道了他们每人平均搬 6 块 问:你们是怎么发现的?说说“平均” 是什么意思?答:“平均”就是一样多。师:这四位少先队员搬砖的块数如果一样多的话,每个人搬了 6 块,将木块摆成一样多,这个数,你是怎样得出的?平均分出的(板书)【反馈】我们估计了

9、一下,把陈冬多出来的两块移给王洋,把张亮多出的一块移给李刚,这样四个人的块 数就一样多了。也就得到了四个人搬砖块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搬 6 块。师: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不一样多的数量,在 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通 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大家一样多,就得到了他们的平均数。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答:估算法,移多补少法。(教师板书)2、举例出示四个同样粗的杯子,水面高度分别是 6 厘米、 3 厘米、 5 厘米、2 厘米、让学生说说如何使这 4 个杯子里的水深相等。组织讨论:怎样理解“ 水面的平均高度 ”?反馈讨论结 果。学生可运用移多补少法将水倒的一样多,得出水面平均高度 4 厘米师:通过我们刚才操作,

10、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 4 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 ,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 4 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 刚才那道题也是一 样。而 现实生活中, 许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 许改变原值的。例如:身高 150 厘米, 身高 130 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 140 厘米。这个 140 厘米代表的是两个 140 厘米的平均高度,并不是把高个的身高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 ,通 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 过操作,直接通 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这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

11、样计算方便呢?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在用高度总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列出综合算式:(6+3+5+2 )4=164=4(厘米)答:这 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 4 厘米。问:那么刚才那道题能不能不操作,直接列出算式计算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5+4+8)4=244=6(块)总结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每份数就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平均数也是每个人都一多,所以我们 可用这个方法求出平均数。3、出示例 2问:要求 5 个人的平均身高,能不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方法直接列出算式呢?先要求出什么?请一名学生版演,巩固求

12、平均数方法。三、巩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纸上表格:1、两个小组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反馈结果。说说你们是怎样算出的?2、上周行为规范记分表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分第一小组 104 110 96 115 120 102第二小组 92 101 113 126 114 108四、课堂小节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通过你们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应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自己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与平均分的不同含义,了解了平均数的用途,并能解决许多 实际问题。五、作业:课本第 103104 页“练一练” 习题。(在 书上直接列

13、式计算)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课后反思创设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学生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身高第一小组 136 142 140 135 137 144第二小组 132 141 133 138 145 135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走到当前要学习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样一来

14、,学生就能在一个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各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通过以上操作、演示,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 4 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 4 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刚才那道题也是一样。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身高 150 厘米,身高 130 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 140 厘米。这个 140 厘米代表的是两个 140 厘米的平均高度,

15、并不是把高个的身高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这 4 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这一环节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重点。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判断、辨析、反思中享受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设计开放题,使学生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们交换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