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18711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目的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可能遭受的危险及危害因素,保证员工、献血者、医院、用血者安全,保证 血液质量。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所有安全与卫生控制、管理活动。3 职责 3.1 业务科负责贯彻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3.2 总务科3.2.1 负责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的监督与管理;3.2.2 负责组织实施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3.3 各科室负责各自科室日常安全与卫生的预防感染工作。3.4 质管科3.4.1 负责职业暴露的评估及相关处理;3.4.2 负责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相关处理;3.4.

2、3 负责监控废水排放前的消毒处理过程及效果;3.4.4 负责消毒效果的监测。3.4.44 管理要求4.1 安全4.1.1 生物安全4.1.1.1 职业暴露防护管理4.1.1.1.1 职业暴露: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感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性因子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4.1.1.1.2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a)业务科负责预防感染的宣传、培训、督导检查;b)各科室制定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 施;c)各科室应配备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所需要的设施和药品,如:1:20000 高锰酸钾溶

3、液、生理盐水、0.5%碘伏、 75%酒精、0.2%-0.5%过氧乙酸或 3%双氧水等;d)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从事供血相关业务活动时,着工作装(必要 时须戴手套、口罩),离开工作区域时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从事标本处理活动时,有可能发生血液的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应佩带护目镜。在从事成分分离和离心操作时,有可能发生血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员工的身体,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血液标本的操作时,都必须戴双层手套;e)使用后的穿刺针、采血袋上的针头和注射器等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应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采

4、血结束后,严禁手持护针帽直接将其回套在针头上;f)新 进 人员 上岗前由业务科组织实施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知识的培训。4.1.1.1.3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a)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部门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 生暴露后 1 小时内)报质管科,必要时及时送当事人到医院进行相关处理,使当事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便作出进一步诊断; b)质 管科 根据相关信息,对暴露源的性质作出判断;c)若暴露源为抗-HIV 反 应性的血液,质管科 将在发生暴露后 4 小时内,将暴露源标本送市疾控中心做确证试验,若确证结果为抗-HIV 阳性,请参照本程序相关项执行。4.1.1.1.4 职业暴

5、露后的预防措施a)暴露源为 HBsAg 反应性血液,应尽快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免疫增强治疗(如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等)及抗病毒治疗;b)暴露源为抗-HCV 反应性血液,应尽快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和抗病毒治疗;c)暴露源为抗-HIV 反应 性血液,及时向疾病 预防控制部门艾滋病防治科报告,会同有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药物的方案和用药程序后,进行积极的治疗,血站负责将相关处理情况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d)暴露源为梅毒抗体反应性血液,应采用抗生素 预防性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 G,每日 80 万单位,共 10 日; 苄星青霉素 G,240 万单位,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红霉素,每日 2

6、 克,共 15 日)。4.1.1.1.5 职业暴露的监测a)发生职业暴露后, 应立即对暴露者进行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检测项目至少应包括:HBsAg、抗-HCV、抗 -HIV、梅毒;b)暴露后半年,应对暴露者进行输血传播病毒的再次 检测,检测项目至少应该包括:HBsAg、抗 HCV、抗 HIV、梅毒,若暴露源已经确定为抗-HIV阳性,应在一年内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6 周、12 周、6 个月、12 个月检测。c)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和保密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参与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将暴露相关信息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4.1.1.2 医疗废物管理程序4.1.1.2

7、.1 医疗废弃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4.1.1.2.2 医疗废物的分类:主要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四类。4.1.1.2.3 医疗废物的收集a)各科将损伤性医疗废物统一使用专用的密闭容器进行收集;固态的感染性废物、 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使用专用的垃圾袋进行收集;采供血过程中开放废血、废液等液态的医疗废物统一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消毒后,统一排入城市下水道;b)分 类 收集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外表面 应当粘贴有中文标签,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类别、数量、产生部门、产生日期和责

8、任人等;c) 各科室将包装好的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放置于指定区域,检验科就地对阳性血标本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置于指定区域,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员,负责 交接、 签 收医疗废弃物,并填写日照市中心血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4.1.1.2.4 医疗废物的运送a)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员,负责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运送置医疗废物暂存处;b)每日运送工作结束后,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 员,对被污染的运送工具及容器进行清洁和消毒。4.1.1.2.5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a)医疗废物存放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置。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选取远离工作区、食堂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 置明显的

9、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等安全措施;b)医 疗废 物运送人员将医疗废物运抵存放处后, 应按医疗废物分类存放的原则存放于各类医疗废物指定的容器内;c)医疗废物暂存处由总务科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不得超过 2 天,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管理人员对医疗废物存放处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4.1.1.2.6 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a)医疗废物由医疗废物处置部门进行集中收集和最终的销毁;b)医 疗废 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的交接,并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危险废物转移单;c)医疗废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登记医疗废物最终去向及交接时间,医疗废物处置部门工作人员需

10、签名确认;d)医 疗废 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过程相关资料的最终收集整理,并定期进行归档。4.1.1.2.7 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a)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及职业暴露等意外事故,参照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按不合格及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及时填报不合格报告单,报质管科处置;b)医 疗废 物流失、泄露、扩散,发生科室应当立即向 质管科报告,包括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 质管科根据情况确定医疗废物可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制定应对 方案并上报领导确认后实施,质管科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和确认;c)因医疗废物导致的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科室应按照相关条

11、款的要求处置。4.1.1.3 医疗废水管理4.1.1.3.1 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对医疗废水进行处理,严禁医疗废水和生活废水混排;4.1.1.3.2 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水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 消毒液,浸泡30min 后排入污水管道,确保排入污水管道的医疗废水达到有关要求,不得将固体废物排入下水道;4.1.1.3.3 工作人员倾倒医疗废水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尽量减少溅洒现象,防止由此所引起的污染或感染;4.1.1.3.4 质管科负责监控废水排放前的消毒处理过程及效果;4.1.1.3.5 总务科负责废水排水管等设施的管理、维护。4.1.1.

12、4 疫情报告管理,检验科按照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程序执行。4.1.2 非生物安全4.1.2.1 消防安全4.1.2.1.1 总务科负责配备相关的消防设备,并制定相关的消防安全措施,积极开展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消防知识;4.1.2.1.2 组织并经常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实际消防操作的演练。保证采供血各项活动秩序的稳定,确保献血者和员工生命和财产的安全。4.1.2.2 用电安全4.1.2.2.1 总务科负责配备采供血相关的用电设施和设备,保证采供血相关业务正常进行,负责制定相关的用电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教育;4.1.2.2.2 组织并经常进行用电

13、安全培训,保证采供血各项活动正常有序,确保献血者和员工安全,保证血液质量。4.1.3 安全标示4.1.3.1 工作场所的安全标示是保证工作场所秩序、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途径。主要涉及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均应设立相应标示,使人员、环境和设备得到有效保护;4.1.3.2 献血服务场所由采血科及机采科设立方便献血者献血、确保献血者安全的标示;4.1.3.3 实验室由相关科室设立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标明实验室名称、生物危害等级、实验室负责人等信息;4.1.3.4 实验室相关科室根据建筑设施与环境控制程序的要求,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域,并明确标示;4.1.3.5 消防安全、用

14、电安全、由相关科室根据有关规定设置相关的安全标示。4.2 卫生4.2.1 工作环境血站的工作环境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候采室、 库房。半污染区是站内机采室、采血车(屋)、成分操作间、血 库等。血站的半污染区是指它有受到污染的可能,但消毒方法必须按污染区的高消毒水平进行。血站的污染区有实验室等。血站所有工作环境应保持整齐、清洁、空气清新。4.2.1.1 清洁区地面与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湿式清洁,定时开窗通气。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 400mg/L700mg/L 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 3

15、0min。清洁区的拖把、抹布、桌椅等不可与半污染区共用。4.2.1.2 半污染区与污染区4.2.1.2.1 工作人员进入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必须着隔离衣、鞋、帽,戴手套,操作时要戴上口罩。工作服、帽、鞋要保持清洁,及时换洗,无污渍、血迹或破损。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参观人员进入需穿戴工作衣、帽、鞋套,必要时戴上口罩。4.2.1.2.2每日工作前后,开启紫外线灯空气消毒一小时,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工作台面, 设施和设备用75% 乙醇或2% 中性戊二醛类消毒剂消毒。如有血液污染,用卫生纸把血液吸干,再进行清洁消毒,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

16、的消毒液擦拭10min ,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 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 5000mg/L消毒液,擦拭30min。空气消毒机每日运行三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4.2.1.2.3 操作时室内温度应尽可能控制在使操作人员舒适的程度,个别有对温度要求的仪器,应以仪器要求为准。采集的血液按成分种类分别放进相应的贮血冰箱。4.2.1.2.4 清洁物品用的擦拭布巾应清洗干净,在 250mg/L 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 30min,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拖把用后清洗干 净,在 500mg/L 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 30min,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布巾、拖把每个区域专用。4.2.1.2.5 工作结束离开时,应脱去隔离衣、鞋、帽、手套等,严格按照规程洗手。4.2.1.3 净化室4.2.1.3.1 进入前工作人员要清洗双手,更换无菌衣帽、口罩,帽子必须将头发全部罩住,戴无菌手套,套鞋套。4.2.1.3.2 工作前后,开风机循环、紫外线消毒不少于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