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909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期末复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地复习1名词解释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的特殊洪流。地质作用:指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和地壳合成为岩石圈。河漫滩:洪水时被淹没而略高于河床的谷底部分。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或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矿物:天然产出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潜水:储存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承压水:充

2、满(或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上层滞水:位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风化壳:风化作用的产物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薄壳盖在基岩上。莫霍面: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560km)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分界面。 (2885km )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指深度每增加 100m 时所升高的温度。 6 页地热增温级:低温每增加 1增加的深度。7 页软流圈:(低速带)在上地幔内,深度在 60250km 处存在着地震低速带,地震波发生强烈衰减。Vp 为 7.78.1km/s Vs 为 4.04.2km/s 地壳:由固体岩层组成的固体地球的最外一个圈层,可分为上部的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化石:埋藏在

3、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成为化石。外动力地质作用:能源来源于太阳能,它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从而产生各种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出露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生物的作用下,主要通过物理(机械)或化学作用,使岩石在原地被分解或破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化壳:风化作用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它由残积层和土壤层所组成。重力异常:各地实测的重力值(实测值)经校正后与理论值不符合的情况,这种现象叫重力异常。岩相:反映沉积岩形成环境的岩性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叫岩相(或沉积相) 。40 页岩层的产状:指

4、岩层在空间的位置或状态。岩层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40 页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产状一致)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了某些地层。它反应地壳曾发生过显著地升降运动。40 页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不平行(产状不同) ,地层时代也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这现象反映曾发生过显著地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40 页牛轭湖: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的弯曲河道变成牛轭湖。21 页变质作用: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岩石的矿物组分和结普地复习2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46 页接触变质作用:由岩浆活动引起的,发生在侵入体和围岩接触带的一种变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分

5、为接触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47 页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48 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有 19 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此地震中的主要震级为代表。48 页岩浆:为一种形成于地下深处的炽热而粘稠的、富含挥发组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其主要成分为 SiO2。 43 页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特有的构造,它的外观上是由于上下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的接触面称为层面。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刻划、敲打等)的程度。冰期: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称为冰期。29 页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29 页夷平面

6、:准平原形成后,地壳又发生新的上升运动,下蚀作用加强,使原来的准平原抬升,再经过流水侵蚀改造切割成山地,这些山地的顶部海拔高度相近,构成一个平缓的面,这个平面称为夷平面。24 页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由地球内部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39 页推覆构造体:沿着倾角十分低缓的冲断层面,上盘岩块水平位移距离在数公里以上的构造,称为推覆构造体。42 页。逆掩断层的上盘岩块沿受倾斜的波状断层面远距离滑移所形成的构造,断层上盘称为推覆体。推覆构造:冲断层及其上的推覆体可合成为逆冲推覆构造。42 页节理:(裂隙)岩石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明显位移的断裂。42 页断层:岩石受力破裂后,沿断裂面两侧的岩

7、块有显著地位移。42 页片理(片状构造):指岩石形成薄片时的构造。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构造可统称为片理。岩石圈板块:亚欧大陆板块、非洲大陆板块、美洲大陆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一块完整的刚性外壳,而是由十几个不同的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组成的岩石圈块体。裂谷:地球深层作用的地表坳陷构造,以高角度断层为界呈长条状的地壳下降区,是数百米至上千米长的大型地质构造单元。伸延上千里,宽仅 3050km 的线性地谷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地槽:地槽是地壳上的槽型坳陷。地槽具有以下特征:呈长条状分布于大陆边缘或二大陆之间,具有特征性的沉积建造并组成地槽型建造序列,广泛发

8、育强烈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发育等特征。地壳上有一狭长地带长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并堆积起巨厚的沉积。岩鞍:岩浆顺岩层侵入褶皱弯曲岩层虚脱部位形成的马鞍状小岩体。岩浆作用:从岩浆形成、活动直至冷凝,以及岩浆对围岩的影响等地质作用,称为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岩浆从地下深处上升未到达地表即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叫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花岗岩是属于侵入岩。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它常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普地复习3论述题1. 论

9、述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能如太阳辐射能,它引起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从而产生各种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可以下列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下坡作用(块体作用) ,沉积作用及硬结成岩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分类:风化作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海洋的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2. 论述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包括冰川的剥蚀作用(冰蚀地貌)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1)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的破坏作用,包括挖掘作用

10、和磨蚀作用。2)冰蚀地貌(冰斗,刃脊和角峰,冰蚀谷) 。3)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将其剥蚀而来的或落在冰床上的岩块,随冰川的运动而被搬走包括推运和载运(主要)两种方式;搬运特点:固体搬运,能搬运巨大的砾石,无分选性,岩块没有磨圆度。4)冰川的堆积作用:冰川流到消融区,冰川前端冰体融化时冰川所携带的大量岩石碎屑便堆积下来,冰川堆积的物质为冰碛物。冰碛物的特征:碎屑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碎屑物无定向排列,不是成层现象,碎屑物多呈棱角状,有的表面有磨光或冰檫痕:纯机械沉积,可能有生物化石。3. 什么叫断层?常见的断层类型有哪些?如何识别断层?(1)断层即为岩石受力破裂后,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显著位移的断

11、裂构造。 (2)常见的断层类型有(按断层两盘相对滑动方向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3)识别断层的常用的方法有 7 点包括1)地质界线的错开现象,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3)摩擦镜面、擦痕和阶步,4)断层构造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5)断层的派生构造:牵引褶皱、张节理、剪节理等;6)沉积相的变化,岩浆活动以及矿化作用标志:岩体的线状分布和狭长的矿化带及动力变质带,7)地貌标志: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脊错乱和水系改向、串珠状的湖泊洼地和呈带状分布的泉水。4. 论述河流的地质作用?(1)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的冲蚀作用)的概念(河流以自身的动能并以其搬运的固体物质破坏河床)和分类(下蚀

12、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往往形成使河床降低常形成“U”型谷、瀑布和急流,包括向源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的袭夺现象;侧蚀作用的结果:河谷拓宽,河床弯曲。原因 1)单向环流,2)科里奥利力,3)山崩、滑坡、支流注入等迫使河道变为弯河道形成河曲、蛇曲,河流截弯取直牛轭湖。 (2)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将大量碎屑物、化学溶解物质运送到洼地、湖泊和海洋,包括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机械搬运分为:推运式、跃移式、悬移式化学搬运:真溶液形式的搬运和胶体形式的搬运。3)河流的沉积作用:由于河流水动力状态的改变使河水搬运能力降低,使搬运物质堆积下来的过程,河流的沉积物叫冲积物,根据沉积的部位可分为谷底沉积

13、作用,山口沉积作用和河口沉积作用,主要的沉积作用为机械沉积作用。 (4)河流各地段的沉积作用:1)河床内的沉积作用,2)河漫滩的沉积作用,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冲积平原分布于河流的下游,3)山口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4)河口的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低积层) 。 (5)阶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间歇式上普地复习4升所形成的,在地壳处于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地壳处于上升时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原来的河漫滩抬开,变成阶地,如此反复就可形成多级阶地。冲积物的一般特征:1)颗粒从上游到下游的变化规律是:颗粒由粗到细,颗粒磨圆度由

14、低到高,2)河流冲积物多为斜层理,只有河漫滩及三角洲上有近于水平的层理。5. 论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气候条件的影响:潮湿炎热气候区,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产物厚干旱寒冻气候区;主要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岩石风化产物是带棱角的碎屑。 (2)地形条件的影响:1)地势高低,2)地势起伏,3)地势低缓地带。 (3)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的影响:1)岩石成分,2)岩石结构构造。6. 论述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包括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1)地下水对岩石的剥蚀作用是在地下进行的,所以称之为潜蚀作用包括机械潜蚀作用(冲刷破坏)和化学溶蚀

15、两种方式,其中以化学溶蚀为主。化学溶蚀作用(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可有部分地表水的作用)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解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地貌现象,进行条件:1)有可溶性岩石,2)岩石的透水性,3)地下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4)地下水的流动性。岩溶地貌:1)溶沟、石芽、石林 2)落水洞、3)漏斗、4)溶洼、5)溶盆、溶原、6)峰丛、峰林、孤峰、7)溶洞、地下河和天生桥。地下水的搬运作用:1)机械搬运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和磨圆度、2)溶液搬运。 (3)地下水的沉积作用:1)机械沉积、2)化学沉积、3)过饱和沉积:裂隙沉积和泉口沉积、溶洞沉积:石笋、钟乳石、石

16、幔,4)置换作用、5)胶结作用。7. 论述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怎样形成的?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地层相互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上为连续沉积,它反映曾经没有发生过显著地地壳上升运动。 (2)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地层相互平行,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了某些地层,它反映地壳曾发生过显著地升降运动。 (3)角度不整合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不平行产状不一致,地层时代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它反映曾发生过显著地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8. 论述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1)原始地壳阶段:大量陨石撞击(35 亿年前)超基性喷发岩,玄武岩,花岗状岩(变质岩) ;(2)陆核形成阶段:大量海底岩浆喷发,堆积,露出水面(3525 亿年) (3)地盾阶段:(2515 亿年) ;(4)大陆阶段:(152.5 亿年)岩石圈厚度增加岩浆活动主要在褶皱带中与构造运动有关;(5)大陆大洋阶段:(2.5 亿年至今):古大陆分裂,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及深部的玄武岩组成;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9. 论述构造运动的证据有哪些?1)大地测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