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7541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蒋玉萍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相关基础知识这篇课文为略读课文。何为略读?教学中略什么,怎样略?与“精读”的区别何在?这些问题并未明了。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里说:略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独立去阅读,以期养成读书的熟练技巧和良好习惯。叶老还特别强调:“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在实际上也就这样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 叶老解释略读的“略”字,一半是指教师的指导“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一半是指学生的功夫“

2、已熟能生巧,不需要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P108109)叶老的这些见解和周到的考虑对我们处理好“略读”问题应是很有启发的:一是“略读”绝不是“略而不读或不教”,教只须提纲挈领;二是这“熟能生巧”的功夫,自然需要踏实的练习。1有关略读的知识:在导读课文之前给学生介绍一点有关略读的知识。包括:(1)课标的要求:即“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2)通俗简要地介绍略读的知识:略读与浏览往往合用,这是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使用的两种快速阅读技巧。如,阅读一份报纸,先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标题,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

3、选定内容,再进一步阅读;又如,电视机色彩太浓,不懂怎么调,就要查看说明书,选择有关部分细看;再有,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需根据题目要求,快速选择阅读内容,如:2005 年浦东新区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中的一道题:“作者在第段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应是 。” 更有趣的是,要研究某个问题而查找资料,比如,课文里说王阳明是个大哲学家,但这“格竹”的事却显得十分可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去查阅中国哲学史、查阅有关王阳明的文章、论著,这自然用到略读的方法。(3)结合上一课的学习,引导总结快速阅读议论文的方法:第一、关注重点:文章讨论的中心问题,对该问题的见解或主张(论

4、点)及提出见解的依据(论据与论证);第二、把握关键处:标题、起始段、结尾、每段的开头结尾的句子、关键词句,特别是反复出现的词句。2结合课文语境把握关键词: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富有表现力的词,如:清谈、袖手旁观、不知所措、彷徨、激变;相关文化背景的词: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补充“经书” 注解 :经书是指 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 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 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见 现代汉语词典)。3对作者的简要了解(参见前面“整体把握”与“个性解读”)。可推荐学生阅读交流有关文章、书籍,如:第一位以汉语致答辞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丁肇中、丁肇中传、撼世的新星丁肇中的故事。有

5、条件,指导学生课外上网查阅。内容理解重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即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真相的信念。体会作者强调实验精神的意图:希望肩负着国家民族未来的中国年轻一代更好地成长,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首先理清思路: 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提出论题)现代学术发展的基础是实验,即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发现中国学生很缺乏这种精神(原因是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至深);现代学术发展需要格物物致知精神(分析论证:理论阐述、举例、对比)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使实验精神

6、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总结强调)。在此基础上综合全文,理解作者思考格物致知问题的三个角度(1)从科学、学术发展的角度看格物致知的必要性;(2)从适应世界潮流发展的趋势看格物致知的必要性;(3)从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成长,看格物致知的必要性这也是作者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出发点。若有时间,学生状态好,可引导进一步思考讨论:(1)文中哪一点让你最有感触?谈谈自己的看法。( 2)假若有机会就本文与丁先生 对话,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容假若删去这些内容会怎样?假若不从传统教育谈起,不说 王阳明格物, 结尾不提中国文化,单说现代学术的发展规律,接着直指中国学生的弱点,然后强调“ 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文章的意思情味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会脱口而出指斥“经书”“清谈”,对这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格外关注,才会如此言辞恳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