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511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及原型要素的回归 以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设为例文章内容 The Morphology Feature and Prototype Return of Traditional Water RegionWANG Ying Abstract:To counter those factors that cut apart the town forms and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rapidgrowth and expansion of the small towns in the suburban areas du

2、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Shanghai,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traditional towns inthe river regions and the modern towns,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typolopgical elements of thetraditional towns and put forward the tactics of repairing the cu

3、t-apart towns by town gardenization andthe return of the typolopgical elements,with the hope that they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construction of towns in the suburban areas of Shanghai. 提要本文针对在上海市城市化的进程中兴起和快速发展的上海市郊区小城镇中所存在的种种割裂城镇形态、阻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探寻构成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征的原

4、型要素,尝试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型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对策,以期对上海市郊区小城镇的建设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传统水乡城镇现代城镇原型要素连续割裂 上海地区地处河网密布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典型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自然形态与人工聚落环境极为和谐的城镇形态。人们称其为上海地区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从 80 年代初至今的 20 年间,以上海市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为背景,小城镇的经济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逐渐转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的变迁,使小城镇的功能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对

5、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借助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以及现代营建技术,造就出了迥异于传统水乡城镇的城镇形态(笔者把这一城镇形态称为现代城镇结构形态)。新的城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在城镇形态的变迁过程中,传统水乡城镇形态受到极大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遭到破坏,水乡风貌和人文特色逐渐丧失。同时,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上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小城镇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小城镇作为上海市郊区农村城市化的地域单元,是促进产业聚集的经济发展载体;另一方面,小城镇是上海市周边人文、生态圈的构成要素,还应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环境。城镇

6、结构形态必须从仅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基于以上几点,对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提炼构成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色的原型要素,分析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特征以及现代城镇中水乡地域特征、人文特色丧失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以期促进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特色的延续和回归。1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和原型要素的探寻1.1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连续连续是传统水乡城镇的结构形态特征。连续不仅是物理属性上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更包括内在的秩序和逻辑上的延续和一致,以及人在心理感知和交流上的连贯和通达。连续是指城镇中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人这三者之间

7、的对话和交流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高度融合;在人为环境和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空间尺度的人性化,交往空间的多样化,以及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的形成;在人为环境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上,表现为各要素组合空间的流动和界面的连续。1.2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原型要素原型(archetype),也可称为“原始模型”。50 年代末期,Team10 成员之一的赫茨伯格(Hertzberger)将原型概念应用到城市设计中。他认为, “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就像单个公式应用一般。我们唯有重新评估已经存在的种种意象,并使它们更符合于我们的现实情况

8、,除此别无选择。 ”上海市的小城镇如四大古镇嘉定、南翔、松江、朱家角等就都具有不同的城镇面貌,但都属于传统水乡城镇的范畴,这说明它们具有一致的原型要素,只是阐释方式有所不同。这些原型要素即为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形态的最根本的构成要素。1.2.1原型要素 1-水体“水体”是传统水乡城镇风貌中最必不可少的要素。传统水乡城镇从整体的形态到内部的空间景观,都建立在对水体的利用和适应上。河流的走向决定了城镇的择地;水体的形态决定了建筑、街道和河流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水体是传统水乡城镇结构得以形成的根本,河流和城镇结构本质上是同构的、一致的。首先,河流作为城镇的发展轴,决定了城镇发展的整体形态。根据河流形态的

9、不同,城镇的平面结构形态大致有由单条河道形成的带状城镇如青村镇(图 1)、金泽镇;沿“十”字形河流形成的星形城镇,如南翔镇(图 2)、朱家角镇;在网状河流形成的团形城镇,如嘉定(图 3)。图 1带形城镇青村镇图 2星形城镇南翔图 3团形城镇嘉定其次,街区的形成、形状,街区间的组群关系,街区中的交往空间(如井台、小码头、石桥等等)的分布等都和水体分不开。1.2.2原型要素 2-民居在阿尔托罗西(Aldo Rossi)眼里,民居“一方面代表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文化的精确表征。 ”(城市建筑,P42)民居集中体现了传统水乡城镇中建筑文化,城镇中居住建筑、作坊、酒肆、茶楼、店铺等建筑所体现出的统

10、一的风格。对民居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居住建筑的单体构成,更要着眼于居住区域的整体结构形态,即住宅与住宅之间、街区与街区之间的空间、界面和组织构成关系。在传统水乡城镇中,水体流动空间的界定、街道交往空间的形成,都离不开紧密排列的民居所形成的丰富而连贯的界面。民居是极端生活化的,体现了一种纯朴、真切而生动的品质。这些民居美在自身,这是一种“透明 ”(海德格尔语)的美。1.2.3原型要素 3-水体、民居、街道之空间关系在传统水乡城镇中,民居沿着水体或是街道组合出不规则但连续性极强的空间形态。这种特有的水体、民居、街道之间的组织关系是城镇结构的原型要素之一。这种组织关系的实质是空间的流动和连续。沿水体和街

11、道展开的流动空间,民居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水体和街道的宽窄变化(产生开放和封闭空间)衍生出城镇中多变的空间。在这种组织原则下形成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态具有精巧的格局、细密的和肌理和质地。2现代城镇的兴起及其结构形态特征2.1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镇的兴起上海市城市化涉及中心城市和郊区乡村两个地域。上海市城市化的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自身的聚集,向深度发展;另一方面是将城市功能向周围地区扩散,向广度发展。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方面的表现也有侧重。上海城市发展正处于逐步郊区化发展阶段,即城市职能向郊区扩散,城市地域向郊区延伸(包括飞地延伸)。而郊区乡村地区最先接纳城市的扩散,同时利用大量富

12、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经济和人口就近的空间转移和小规模的聚集,促进众多小城镇的扩展及新城镇的形成和发展。80 年代至今,这趋势日趋明显。2.2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特征-割裂现代城镇是工业化时期上海城市化的空间产物,其结构形态特征体现了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把复杂的自然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杂物。这种组合过程忽视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网络性、连续性,割裂了自然的统一,造成了关系实体的失衡或是异化。可以说,现代城镇是各种割裂的关系的组合,割裂存在于城镇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社会、文化) 的诸多层面,体现为人

13、和自然的对立;空间上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城镇内各构成要素不同程度的割裂关系;传统社会社区网络破裂,新社区关系尚待形成时,社会网络的割裂关系;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抗衡,尚未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共存时的文化结构中的割裂关系,等等。3连续与割裂:传统水乡城镇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比较3.1传统水乡城镇和现代城镇结构形态的比较传统水乡城镇结构的各构成要素之间是连续性极强的空间关系,水体的多变流动的形态、曲折多变的岸线、容纳居民多种活动的街道、具有人性尺度紧密排列的民居等,整合出水乡城镇的连续空间结构。而现代城镇空间结构是一种割裂的空间关系,建筑向垂直方向发展,彼此间缺乏空间上的对话,

14、传统的建筑文化遭到遗弃。比较两种空间结构形态,可以发现连续与割裂存在于两种城镇形态的各方面。3.1.1物流通道的改变由以水为轴转为以路为轴上海地区水网纵横,河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居住影响甚巨,而当地居民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也达到极致。河流是城镇与周边乡村或其他较发达地区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镇的兴衰。水乡的独特自然、地理因素主导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并借助从民居到聚落的空间布局,形成独特的水乡城镇风貌。河流是传统水乡城镇的中心发展轴。而随着郊区城镇地区非农业的发展,城镇功能的逐步多元化,城镇对外联系的增强,河流无法满足城镇和外界日益加大加速的物质

15、交换的要求,在速度、方便度上占有优势的公路运输占据了主流,水运于是逐渐衰落。同时,城镇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并在政策(如“ 三集中”) 的引导下使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镇区聚集,从而引起城镇的发展在空间上极大的突破了原有的边界,这些突破口往往靠近过境道路。在城镇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城镇的空间扩展从被动地依附沿着外来物流通道(过境道路) 转为主动地创造现代的物流通道( 城镇道路)(图 4、图 5)。图 4道路对原有城镇的冲击(封浜镇)图 5朱家角的形态演进由以水为轴趋于以路为轴3.1.2城镇用地形态的改变由均质性转为异质性传统水乡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均较小,就其用地形态而言,与其说是“市

16、镇” ,不如说是一种地域特征较明显的乡村“聚落”。 “人文地理学中的聚落,乃指人类住宅及其附带的各种营造物之集合体。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1991)。上海市郊区的大多数城镇在地域上是周边乡村的中心,传统水乡城镇的商业并不发达(个别区位优越的城镇例外) 。在用地性质上,整个城镇镇区并无明显分区,居住和生产以均衡的或接近均衡的方式混杂分布。在空间形态上,从民居-街道-街区形成极为和谐的连续界面,一种均衡的重复。这种“聚落”其实处于一种均质的状态。 “均质” 原意为“各向同性”,这里表示一种没有能量转移,没有“力”(矛盾)的冲突的相对稳定、相对均衡的状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镇职能由单一趋于多元,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出以往任一历史时期,城镇由均质状态向异质状态转化,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上出现明确分区。通常分为两类:以功能分区和以发展阶段分区。功能分区的出现是因现代城市规划为解决城市日益复杂化的功能而产生的。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