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444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陵人后裔生产生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守陵人后裔的生产生活东陵守陵人清代,在东陵设置了庞大的管理机构,负责陵寝的祭祀、管理和守卫。这些守陵人以满族人为主,主要分四个系统,即内务府、礼部、兵部和工部,由东陵守护大臣(宗室王公)管辖。东陵守护大臣驻在陵区迤东马兰峪的王府和公府;各陵寝内务府人员住在相应陵寝的附近,称“圈” ;礼部、兵部人员住在陵区风水墙外的马兰峪、南新城等处营房。以上机构俗称“三镇、九营、八圈” 。陵寝工部衙门在今天的石门镇。另外,负责陵区外围安全的绿营总部设在马兰关,由总兵官统辖。至清朝晚期(光绪九年)统计,东陵内务府总人数为 1100 人左右;礼部总人数约 1600 人;八旗兵部共有官兵 1200 多人;石门工部

2、人数有四、五百人;马兰镇绿营有官兵 3157 名。以上人员加在一起约 8500 人。清代守陵人的职业俗称“铁杆庄稼” ,政治地位高,待遇优越。如陵区所在的遵化,地方主官是七品知县,后来改为直隶州,主管官升至五品,而在守陵人中,七品以上官有 423 名,五品以上官员为 273 名,五品以上的就有 57 名,七品以下人员比比皆是。在生活上,守陵人有俸饷,有公房。每家遇有红、白喜事,朝廷还要发红、2白赏银,红事赏银两不等;白事赏银两不等,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清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守陵人进行精神控制,不断对他们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八旗营房都建有“关帝庙” ,在内府各圈建“文昌庙” ,向他们宣扬“忠

3、君节孝”思想。家族内的事务和各种纠纷全部由族长调解裁理,不得去官府告状。每到腊月三十晚上,这些满族守陵人都要聚集到族长家里拜祭“索罗杆子” ,即满族祭天用的木杆,通常高 13 尺,上面盛食物的“斗”像一个圆盘,直径 7 寸、高 6 寸。届时,按长幼辈分,面对神杆行三拜九叩礼。遇有婚庆,新人也要去祭拜,表示不忘祖宗。守陵人的礼节非常严格。每天清早,晚辈要向长辈行“请安礼” ,也称见面礼,若出远门,要向长辈辞行,回来后也要向长辈行磕头礼。每天晚上,晚辈要到长辈屋里“站规矩”伺候,特别是当儿媳妇的,要随时侍奉公婆,如递烟、献茶(满族无论男女,平日习惯吸烟、喝茶)时,烟袋杆必须双手恭恭敬敬横向递过去;

4、端茶不能随便说话。否则,婆婆就用烟袋锅刨脑袋,用茶水泼身。虽然同是看陵的,但等级分明,在称呼上就很明显,:对守护大臣称“王爷”或称“公爷” ,三品总管以上的称“大人” ,四品郎中以下至七品的官员一律称“老爷” ,长着白胡子的差役,见着年轻的官员也得称爷、请安。据当地老人回忆,东陵各陵的重要职位,3一直被九家垄断,早期是郭、张、汪三姓掌权,而后被刘、李、王三姓取代,最后归沈、邵、黄三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守陵人原来的那套封建礼法早就不用了。但在语言上,还保留着京腔京味,一些口语沿用下来了,如在家里管祖母叫“太太” ;管叔伯叫“大爹” “二爹”等等。在饮食上,东陵人喜欢冬、春两季吃蛤蟆。在住房上,随

5、处能看到青水脊、大博风、相公帽烟囱的青砖布瓦房子。1935 年,在日本人策划下,汉奸殷汝耕为首的伪冀东自治政府曾以“保护清东陵”为名,把守陵人居住的东陵三镇及各营圈划为特别区,包括马兰峪、南新城一带 26个村,机关设在马兰峪,称“兴隆办事处” ,隶属伪兴隆县。东陵地区的满族人民从此陷入巨大的民族危亡之中。1945 年 8 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盘踞在东陵地区 10 年之久的日伪势力烟消云散。由于国民党退踞大西南,所以日本投降后,东陵地区成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中共蓟遵兴联合县马兰峪特区区委的领导下,东陵、马兰峪一带的广大满族群众终于摆脱了饱受奴役的屈辱命运。当时,东陵地区革命形势迅猛发

6、展,各村都组成了工会、农会、妇联会,建立了民兵武装,领导农民进行反对土豪劣绅和高租重利的斗争,对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实行了“二五减租”的政策。1946 年 5 月,中共领导的蓟遵兴联合县撤销,遵化重新建县,东陵、马兰峪地区从兴隆县划回遵化县,原蓟遵兴联合县马兰峪地区的户口由遵化县马兰峪派出所接管。41946 年夏季,在马兰峪建立了中共遵化县第三区区委会。从绝境中获得了新生的广大东陵满族贫苦民众,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恩热爱。在党中央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们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很多人成为运动骨干,还被选为农会及各级组织的干部,一些优秀分子如:旗人蔺华山,礼部人罗田,绿营人徐连

7、喜,内府人孙凤山等,还被提拔到区里担任了各部门的领导工作。旗人孟国环、罗青山还分别被选为副区长和区委书记。各村都组成立了新农会,进行打土豪,分田地,清算复仇运动。在斗争大会上,苦大仇深的满族贫下中农得以申冤报仇。对罪大恶极,欺压人民的恶霸地主,效忠日寇,充当帮凶的日伪汉奸,给予了应有的惩处。广大满族贫苦大众翻身当家作了主人。 (图 3-1-1 东陵满族乡政府)到 1947 年上半年,清东陵的满族群众都分得了属于自己的房屋、粮食和土地。1948 年,他们建立了贫民团,在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 “人人有住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地种”的号召下,进一步落实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翻身得解放的广

8、大东陵满族青年又踊跃加入翻身团,全团在蔺华山同志的率领下,挺进东北,编入第四野战军,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1946 年 8 月和 1948 年 7 月,盘踞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曾两次进攻我冀东解放区。他们对东陵地区也进行了疯狂的袭击,当地群众称之为“顽军进攻” 。他们为破坏土改运动,抓走和杀害了一些村干5部。第一次进攻不到半个月时间,在当地军民的共同抵抗下被迫退却。第二次进攻时,他们还派来飞机进行了狂轰乱炸,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极大伤亡。国民党军队以一时的军事优势,又伪装成体恤守陵人的仁义之师,打开了各村战备仓库,把粮食分给群众。由于共产党在这里有坚强的群众基础,领导军民奋力反击,所以第二次

9、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又未能立足,只呆七天就被迫撤退了。当时正值青黄不接之际,从国民党手中分得战备粮食的广大群众,看破了国民党的伪善,宁可自已勒紧腰带,也都积极地把粮食退还给村里,以支援解放前线。从此,东陵人开始不受兵乱之苦,安居乐业。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守陵人的政治地位又得到很大提高。党和政府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颁布了一系列优待少数民族政策,东陵满族人民在政治上受到尊重和优待。据遵化县志 (1985 年版)记载:1952 年,有一万多满族同胞恢复了满族籍。1953 年 4 月,全国开始划乡工作,在清东陵地区建立了东陵满族乡和马兰峪镇,1958 年合并为红旗公社,1961 年红旗公社分成马兰峪、营房,东陵和南新城几个规模较小的公社。至改革开放后的1984 年,这些公社改称乡镇。当时,绝大多数满族人为农业户口,占 95%,非农业户口仅占 5%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