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6896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总结二一一年四月人才培养方案特色及成效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一)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建立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在完成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 IT 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二)基于工(二)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入对于专业课程主

2、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的组织设计。开展行动导向、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高 级 web 应 用 开 发C/S 系统设计选修课程两 课法律基础高职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军事理论心理健康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学习领域 专业学习领域 拓展学习领域职 业 基 础 能 力 模 块 拓展能力模块专 业 基 本 能 力 模 块 专 业 核 心 能 力 模 块计算机接口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ASP 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JA

3、VA 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计 算 机 组 装 与 维 护图形图像处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计算机应用基础C 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与维护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重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三) “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有力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带头人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有多年的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经验。专业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双师素质优异,双师结构合理,通过建设,现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的形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出色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学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出色的社会服务

4、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专任教师实际项目开发经验。通过参与培训服务,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和输出高质量的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效通过专业建设,2009 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到 2009 年9 月,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 1 门和院级精品课程 3 门。近几年,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09 年招生人数达到 227 人,新生录取分数线为 320 分,学生就业率达到 98.7。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 95,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

5、显增强,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 IT 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

6、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2.确立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对区域内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系统化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并按照六步教学法的理论,实施任务和载体明确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使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3.确立了因事制宜的灵活的校企合作理念。将建设能够重现真实生产情境的生产和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分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专业

7、的师资、技术、毕业生资源,吸引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与 16 家 IT 企业建立了以开展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二)重构并完成了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岗位实际,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习情景提炼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重构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完成了本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大部分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了能够辐射商丘及周边地区 IT企业高技能岗位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 Photoshop cs 图像处理技术 、 ASP 开发技术 、 Visual C+程序设计4 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现在,本专

8、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普遍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作企业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得到有效加强。(三)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表1 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增量表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

9、设后实验实训室数量 10 16实验实训条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 12 16(四)建设双师型省级专业教学团队1.探索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能力水平整体提升的目标、措施和培养方式。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做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培养。按照分层次、分梯队的能力要求确定培养要求,按照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标准组织培训工作。对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重点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培训,如到全国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通过系内二次培训,使专业教师都能学习到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

10、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学习并掌握项目或任务设计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实践经验薄弱的专业教师重点进行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安排 8 名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将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起来。选择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熟悉企业文化,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建设精品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2.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显著提高。三年来,本专业按照以上培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专业教学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安排教师到先进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安排年轻教师

11、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措施,使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能力和企业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三年内具有 2 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占 70%,并聘请了 8 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高职专业教材、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专业带头人已经成为院级教学名师,专业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师资队伍主要建设增量见表 2。表2 师资队伍建设增量表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设后专任教师 45 45教师队伍 其中:硕士 10;22% 28;62%

12、高级职业资格 10;22% 45;100%“双师”素质 12;27% 32;71%高级职称 8 15兼职教师 10 18省级教学团队 0 1院级教学名师 0 1核心期刊科研论文 5 20科研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4 12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基本建立。以校企全方位合作为基础,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际,因事制宜地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了 4 名合作企业的讲师承担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 4 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资源补偿的办法,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灵活聘任了 4 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大量

13、聘任,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贴合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专业教学资源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专业建设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省级精品课程 1 门、校级精品课程 3 门、核心课程 4 门,建设完善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及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社会教育资源。(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本专业自 1999 年开设以来,尤其是 2007 年示范院校项目启动以来,招生质量连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表 3 列出了示范院校建设的前后指标对比情况。表 3 主要建设指标增长对比表主要指标 建设前 建设后新生 新生录取分数 280 320毕业生就业率 97.9 100%网上签约率 50% 65%就业企业满意率 90% 95%竞赛 学生参加省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奖 0 1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350 4021技术服务 0 1接待交流学习的教师 0 人/年 120 人/年示范辐射课程改革示范指导 0 160 人双证书 学生双证书获取率 95% 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