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439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质量评估(二)新人教版必修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章)(90 分钟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13 题。1.该固定沙丘()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深层土壤含水量低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68 月土壤含水量高A. B. C. D.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风速较大 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 降水量较少A. B. C. D.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 B.种草C.栽灌木 D.自然演化【解析】1 选 C

2、,2 选 B,3 选 D。第 1 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 月和 9 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 2 题,读图分析,68 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 ,可知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23 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的最佳办法

3、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2016南通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植被覆盖率较差的某地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 4、5 题。4.该地扬沙天气多出现在()A.13 月 B.35 月C.79 月 D.1012 月5.实际观测发现,该地 5 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 7 月份,其主要原因是()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时间长C.大气中云量较少 D.地面温度较高【解析】4 选 B,5 选 C。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 35 月大于等于 8 级风力日数最多,此时间段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降水量又比较少,地表比较干旱,该地区植被覆盖率较差,所以该时段扬沙天气出现较多。第 5 题,影响光

4、照的因素有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白昼时间长短等,5 月与 7 月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长短差异不大,而图中显示 5月降水量明显小于 7 月,则表明 5 月阴雨天气少,故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云量较少。(2016太原高二检测)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6、7题。6.图中甲表示()3A.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丘移向绿洲C.河流水量减少 D.冰川融水减少7.综合治理和保护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合理措施是()A.禁止经济活动 B.节约并合理用水C.加强矿产开发 D.大力发展畜牧业【解析】6 选 C,7 选 B。第 6 题,气候变干与用水量增加均影响河流补给,使河流水量减少。同时,河流水量

5、减少会使地下水位下降。第 7 题,节约和合理用水是干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之一。(2016西宁高二检测)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 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 8、9 题。8.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旱涝灾害A. B. C. D.9.近几十年来,该河下游弱水流段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泊、沼泽日渐干涸,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

6、融水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4【解析】8 选 B,9 选 D。第 8 题,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属于干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第 9 题,该河主要流经干旱地区,河水主要补给方式是上游山地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近年来由于中上游人口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下游水量大减,出现了断流。(2016合肥高二检测)读漫画如此汲水 ,完成 10、11 题。10.图示漫画主要说明()A.井越深,水质越好B.水有多深,植被根系就能扎多深C.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D.干旱地区地下

7、水资源也很丰富11.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化地区植被不具有的特征是()A.发达的根系 B.肥厚的肉质茎C.厚的角质层 D.较大的叶面积【解析】10 选 C,11 选 D。第 10 题,漫画显示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深,植物扎根深,寓意则是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第 11 题,干旱地区植被一般根系发达,有角质(可减少蒸发),茎为肥厚的肉质茎(可储水和养分),叶退化(可减少水分蒸发)。(2016钦州高二检测)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 81 万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2、13 题。51

8、2.关于农牧交错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a 带属于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B.a 带植被是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C.b 带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b 带是多民族聚居区13.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其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速度快 压缩农业用地轮作套种 盲目开荒,粗放耕作A. B. C. D.【解析】12 选 A,13 选 C。第 12 题,据图可知,a 带位于季风气候区向非季风气候区过渡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北部由于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冻土发育;南部位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因而农业落后。第 13 题,压缩农业用地,轮作套种有利于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2016南阳高二检测)下

9、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 14、15题。61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 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c 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 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A. B. C. D.15.图中 e 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沙尘暴 泥石流水土流失 台风A. B. C. D.【解析】14 选 A,15 选 B。第 14 题,a 地区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b 地区为我国东南林区,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c 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稀少;d 为雅鲁藏布江谷地林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是东北林

10、区。第 15 题,森林破坏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尽相同。e 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若森林植被遭破坏,容易诱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水土流失。(2016沈阳高二检测)每年东非高原上几十万头角马、斑马等野生动物发生周期性的大迁徙。下图为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新路示意图,读图完成 16、17 题。716.造成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根本原因是()A.地球的自转 B.地壳的运动C.水循环运动 D.地球的公转17.近几十年来,东非高原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过牧过垦,土地退化加剧B.修路开矿,破坏地表植被C.城市扩大,非农用地增加D.动物迁徙,踩踏啃食草皮【解析】16 选 D,

11、17 选 A。第 16 题,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旱、雨两季,510 月为北半球雨季,11 月次年 5 月为南半球雨季。热带草原高温干旱季节十分明显和漫长,而非洲热带草原刚好被赤道分布在南北两个半球。一般动物都需要水和充足的食物来源,野生动物的周期性大迁徙,主要是追随热带草原的降雨季节而带来的丰富的食物。7、8 月是向北半球迁徙。第 17 题,近几十年来,非洲人口增长迅速,为了满足生活,人们过度放牧,增加经济收入;过度开垦,增加粮食产量,导致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2016莆田高二检测)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和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下图

12、为我国不同时期同一地区湿地变化对比图,阴影部分为湿地。据此回答 18、19 题。818.图示地区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有()湿地沿岸的企业大规模排放废水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A. B. C. D.19.图中湿地面积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B.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C.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D.灌溉水源增多,农业增产【解析】18 选 B,19 选 C。第 18 题,据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湿地面积急剧下降,湖泊数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该地区近年来湿地面积迅速减小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围湖造田;长江上游地区对森林

13、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粮,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也加快了图示地区湖泊的消亡速度。第 19 题,湿地面积减小会导致蓄水量减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当地气温年较差变大,旱涝灾害频发。(2016大庆高二检测)下面图 1 表示我国某地区林内与林外气温差值,图 2 是该地冬季情况示意图(阴影部分是林地,空白部分是均质裸地),读图回答 20、21 题。920.下列关于森林对气候调节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夏季的调节作用最明显B.冬季林内外气温差值大C.林内气温总是低于林外气温D.林内昼夜温差比林外大21.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A 点的气压低于 C 点B.A、E 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C.A

14、、C 两点之间气流的性质为寒冷干燥D.C、E 之间的风向为西北风【解析】20 选 A,21 选 C。第 20 题,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读图 1 可以看到,夏季林内气温差值是负值,说明林内气温低于林外,冬季是正值,说明林内气温高于林外;根据图1 数值,冬季温差小于 0.3,夏季 7、8 月份时温差大于 0.3,所以冬季林内外温差小;夏季林内外温差大,说明调节作用明显;林内的昼夜温差比林外小。第 21 题,图 2 是冬季10情况,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所以 A 点气温低,气压高,C 点气温高,气压低;A、E 均在林外,气压高,在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C、E 之间风由 E 吹向 C,北半球向右偏,

15、应是东南风;同理分析 A、C 两点之间,吹西北风,在我国是由内陆吹向海洋,寒冷干燥。下图示意 19902010 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百万公顷/年)。读图,完成 22、23 题。22.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二氧化碳减少 B.全球降水增多C.冰川体积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23.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A.伐木与深加工 B.开发矿产资源C.从毁林到造林 D.严禁砍伐森林【解析】22 选 D,23 选 C。第 22 题,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读图可以看到,世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结果会使冰川体积减小,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减少。第 23 题,读图可以看到,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人类需要林木资源,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下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完成 24、25 题。1124.为移民进入亚马孙平原提供方便的因素是()A.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B.“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C.巴西东北部气候干旱D.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25.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