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438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符号感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应加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王占礼 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中心小学 电话:5181650【关键字】数学 符号意识 数学语言 培养 思维 交流【摘 要】新课标对学生符号意识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通过符号意识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意义,符号分类,符号意识培养途径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中教师容易护士的问题。【正 文】小学数学课标修订后,对学生符号意识培养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新版课标对此在学习内容中提出: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计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一、符号意

2、识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英国大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说过:什么事数学?数学就是符号+逻辑。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是人们进行表达、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完成从日常语言 数学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可以准确表达数学思想,避免日常语言的繁复,冗长或含混不清。如:生活语言 数学语言 符号语言小华在书店买了一本打 75 折的书,花了12 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一个数的 75%是12,这个数是多少?数的原价是 x 元。x75%=12X=1275%X=16系统的运用符号,可以帮助学生简明的表达数学思想,从而简化数学运算或推理过程,加快数学思维的速度,促进数学思

3、想的交流。2、符号分类从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看,在小学阶段,符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对象符号。它又可以分为个体对象符号和可变对象符号。个体对象符号:如数(自然数、小数、分数等) 、 等。可变对象符号:如 x、y 等未知量或变量,用字母表示几何中的点、线、面等。2、关系符号:如 =、等。3、运算符号:个体运算符号,如+ 、等;小学以算术运算符号为主,第二学段开始出现少量的可变运算符号,即:平方、立方。4、结合符号:它规定了算术运算的顺序,如:() 、 、 。5、结论符号:如公式、定律、数量关系等。6、标点符号:如分节号“” 、省略号“” (用于无限小数)等。7、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等。3、符

4、号意识培养的途径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几乎伴随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呢?1、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学生感知数学符号的意义时,教师如果能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付符号的意义,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中“数的认识”中,课本通过实物,图片,在具体情境中出现了很多包含数字的人、动物、小树、小鸟学生在此基础上就逐步会认识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如 1 根手指, 3 只小鸟, 4 个苹果,当以后学生见到这些数字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想起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对数量和数字的符号化。这样的学习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产

5、生的需要,体会到只有使用符号,才能清楚、简便的表达这些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和变化规律。数学符号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就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细加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达带来的极大的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要让学生真正建立符号意识,就应该在具体情境中加强学生对符号含义和实质的理解。2、符号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生活中的符号很多,如:表示禁止进入, 表示人行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潜在的符号意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 学生个性化符号 学会数学化的表示 ”这一逐步数学符号化的过程。如在“有余数除法”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小路边种树,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第一棵是桃树,那么第 101 棵是什么树?这样的题目光让学生思考,确实有点困难。怎么办呢?在课堂让学生交流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拿东西摆一摆;有的说可以画一画看经过学生实践,很容易得到用符号分别表示柳树和桃树,画图找规律最方便。比如用表示柳树,用表示桃树;学生用符号表示出植树的规律,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还有在分析问题是用到的线段图,也是很直观的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