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376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让照片看起来鲜艳通透 本人虽是新手,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虽然没资格谈这个问题,但看了网上的一些帖子,大体可以总结一些别人的经验供大家参考,下文中的“我”是参考文章中的作者。其实这个题目牵涉的方面很广,如光线、空气洁净度、镜头、滤镜、对焦、测光等等,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机内的优化校准。尼康提供了根据很多摄影前辈们经验值得出的很多秘制配方,取名优化曲线,从 D80 开始,尼康的机器就可 以通过加载这些优化曲线来自动美化你的照片了。这些曲线还可以让用户自己定义,于是网上有很多官方曲线和民间曲线。1、 优化校准模式D5100 里重要的优化校准模式有:SD(标准模式)、NL(自然模式)、PT(人像模式)

2、、VI(鲜艳模式)、LS(风景模式)打开默认的优化校准设置参数,你会发现除了锐度(Sharpening)以外,其他参数都是相同的。而其实,这些不同的模式之间造成的差异绝不只是锐度那么简单。对于每一个校准模式,Nikon 都赋予了不同的曲线,使得每一种优化校准主要在饱和度、色彩偏移和对比度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同。在默认设置下,SD、NL 和 VI 三种模式的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请注意,尽管看似曲线的差别不大,其实这点曲线的差异反映在图像上相当可观)。从图上可以看出,VI 曲线较陡,无论在高光和暗部都有一定的压缩,暗部更明显;而 NL 曲线明显有更大的宽容度 (Dynamic Range, DR)

3、,与 SD 相比,NL 获得的主要细节在暗部,高光部分基本重合。因此,很清楚的一点,整体画面的高对比度一定是以暗部色阶或者高光色阶的细节损失为代价的。SD SD 模式作为制造商设定的“标准”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适用的。无论饱和度还是对比度都控制在比较平衡的范围里,拍摄人像不容易感到过饱和和对比度过高,拍摄风景也不会显得非常“肉”。总体而言,SD 模式的饱和度还是略高的,使得确实如 Nikon 宣称的那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鲜艳的照片。按照 Thom Hogan 的描述,SD 模式下的红色略微偏橙,绿色略微偏黄,一些色彩容易溢出,即饱和度过高。NL NL 是“中性”的色彩,除了色彩饱和度

4、比 SD 低很多外,更大的变化是对比度低,能够保留最多的暗部细节,最大限度发挥相机的 DR 能力。在普通的风景场合,用 NL 拍摄的第一感觉可能是画面像蒙了一层灰。VI VI 所能获得的是鲜艳的色彩,其曲线陡直,对比度高,容易损失暗部细节和高光溢出。同时,VI 的色彩饱和度高,同时很多色彩存在偏色。尽管很多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尤其是鲜艳的照片常常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可是在应用VI 时必须注意到它所经常导致的细节丧失、偏色和色彩溢出。如果你可能还需要后制的话,就更需要留心,因为这些过饱和的色彩是很难在后期中校正的。LS LS 的总体特点与 VI 相似,与 VI 的不同之处在于 LS 的曲线对比度更高

5、,但是色彩饱和度比 VI 相对较低。同时,LS 对每种色彩的强调性不一样,我感觉 LS 对于红色、黄色等色彩的强调明显没有 VI 强,只是对绿色的强调较突出。此外,在绿色的表现上,LS 略微偏黄,而 VI 略微偏蓝。由于 LS 的对比度高,因此在 拍摄风景照片时常常能够获得乍一看来不错的效果。PT 人像模式,有点类似 NL,饱和度略高一点,对比度略高一点而已。或许这种模式在保留肤色的情况下略微增加其他颜色的饱和度,总体使用下来感觉拍摄环境人像效果挺好,如果需要突出环境色彩的,可以考虑将饱和度调高到+1,并不会对肤色有太显著的影响。对于人像占据画面绝对主体的肖像摄影,恐怕不太适合。DPRevie

6、w 的优化校准模式曲线优化校准模式的主要特点、 锐度、饱和度、对比度和亮度在每一种优化校准模式下可供自己设置的选项有锐度、饱和度、对比度、亮度、色相共五项。对于默认设置,各种模式唯一的差别在于锐度。因此,应该注意,在使用默认设置对各种模式进行比较的时候,除了模式本身的差别外,还有默认锐度设置的差别,这一点不要忽略,锐度对于整个画面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数码影像之所以需要锐化,是与感光元件前使用的滤镜相关的,这是数码影像必须锐化的前提。从根本上,锐化是为了“修正” ,使得通过滤镜变得边缘模糊的影像可以纠正到正常的锐度上;当然,适当的进一步锐化对影像具有修饰作用。因此,如果你将锐度设在 “0”,出来的

7、照片你自己也不会满意。但是,锐化过度则可能产生明显的修饰痕迹,使得画面不自然。对于各种优化模式的锐度设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依照默认设定来判断,一般而言,3-4 是比较合适的,考虑到机器直出的要求,将个体锐化和输出锐化统一到一起,那么 5-6是通常设定的合理选择。人像照片我一般设定在 5,而其他照片往往设定在 6。有 些照片在显示器上看似乎略有一点过锐,但是会非常适合打印。如果你不喜欢非常锐利的照片,尤其是喜欢拍糖水片,那你也可以设定到更低一些的 4。需要注意的是,机内设置的锐度永远只是一种平衡的妥协,同时,不同的对比度和色彩有时候会明显影响影响的锐利程度,这一点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慢慢自己寻找个体

8、化的规律了。饱和度和对比度在各种预设模式中不一样的,对其微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饱和度的调整可能最能对画面产生显著影响,也是可调范围最大的。一般而言,高的饱和度可以带来鲜艳的色彩,往往被人喜欢,同时也容易造成得红色、绿色、黄色这些色彩通道溢出,使照片显得虚假和艳俗;在另一种情况下,高饱和度会放大失真的色彩。比如,在强烈的逆光或者强光照射下的山峦,提高饱和度会放大你不喜欢的紫色,获得你不喜欢的效果。一般而言,对于风景照片,饱和 度可以略高;而对于人像照片,饱和度应稍低以不造成肤色失真。但是这都不是绝对的。无论是 VI、LS 这些高饱和度色彩模式还是高饱和度参数的应用,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光线环境。总

9、体上,在偏暖、柔和的日光,尤其是黄昏和清晨的温暖阳光下,你可以大胆地使用高饱和度拍摄风景,甚至拍摄人像,都能够获得让人惊艳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光线营造的色彩本身就 非常漂亮,在提高色彩信号的同时放大的噪声相当有限,使得通过高饱和度的设置将这些漂亮色彩充分放大,照片就会显得异常鲜艳而不突兀。而在光线不尽人意的场合下,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就容易放大噪声,或者使得某一个色彩通道被异常放大溢出,而产生让人不愉快的结果。由于人的眼睛和大脑拥有着我们尚不能理解的顶尖处理技术,很多光线和色彩上的细节会被我们的大脑非常出色地整合成一个整体。相机则要落后得多,因此很多我们大脑不能意识到的光色中的东西通过

10、饱和度的调整倒被放大了。因此,正确设置饱和度的关键是对于拍摄环境光线和色彩的认识。同时,也应该注意,通常而言,在拥有大范围红色等容易溢出的色彩时,应谨慎使用高饱和度的设置。高对比度带来高反差的画面,显得干净、透彻,但是由于缩小了动态范围,容易丧失大量细节;低对比度可以表现丰富的细节和层次,然而画面往往显得不够锐利。与饱和度类似,调整对比度的要点依然是不能绝对,应当根据具体的环境来进行,而不是根据“肖像” 、 “风景”之类进行机械划分。一般而言在肖像摄影上使用较低的对比度使得皮肤显得光滑,而在风景摄影上使用略高的对比度使得景物显得锐利。当然,光线在其中还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早晨和黄昏的时候由于景物

11、的对比度本身偏低,这时候使用较大的对比度设置将会比较合适;而对于正午日照下的情况,柱状图的分布本身就是在暗部和高光两部了,如果还提高对比度显然就是错误的。总体来说,对比度的调整要比饱和度范围小,对于多数照片,-1、0、+1 是可以选择的三个调整标尺,而饱和度则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调整。我个人的经验,对比 度和饱和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在低饱和度的情况下过度提高对比度,会使得画面的颜色显得异常啰嗦而不清晰,这点大家也应注意。优化校准的另一个可选择参数是亮度。 “亮度”这个称谓其实有一点误导,因为它所调节的亮度不是画面的总体亮度,而是调整伽马值,主要是调整中间调。将亮度调高,有点类似于你在曲线坐标

12、50%处设置锚点将曲线稍稍上移,形成一个弓背向上抬高的曲线;而将亮度调低的效果相反。这种曲线调整的效果其实很简单就可以发现:在黑点和白点处锚定,即不会造成更多的暗部损失或者高光溢出,但是越靠近曲线 50%输入色阶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因此说是调整“中间调” 。事实上 对于暗部和亮度都有影响,只是越暗或者越亮,影响越明显。我觉得在多数情况下,都不必调整这个参数。当然,如果你希望提亮中间调并且略微提亮暗部(这种情况在环境人像,或者旅行人像记录上常会碰到) ,那你可以尝试调整亮度到+1;反之你也可以向反方向设置。从画面的直观感受上,在多数情况下当把亮度调到+1 时,画面会变亮,但是你对于对比度降低的感

13、觉会更明显;而把亮度调到-1时,在感觉画面变暗的同时,会伴随对比度的增高。为了不导致肤色不真实,拍摄人像时通常不使用色彩艳丽的模式,并且使用较为平坦的曲线降低面部对比度。这时候背景的颜色和整个画面对比度也会显得略微暗淡。可是,由于当时的阳光相当温暖,光线也比较柔和,我发现使用 LS 模式反而使得主题更突出,背景更鲜艳,对人的皮肤也没有什么明显损害。由此,其实光线 的性质和色彩在饱和度的选择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而不能机械地认为人像如何设置,风景如何设置。3、动态 D-Lighting动态 D-Lighting(ADL)似乎已经成为了 Nikon 相机的标准软件设置。对于优化校准的设置,ADL

14、是一件让人取舍两难的设置,尤其是对 JPEG 拍摄者而言,因为它有自己强大的一面,可是也 有自己的明显弱点。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必须明白 ADL 的工作原理。在选择了 ADL 以后,你会发现优化校准中“对比度” 和“亮度”两项微调参数都不再能自定义调整,而变成了“ADL” 。很简单,因为这两项参数调整的其实是 亮度曲线的形态和色阶,ADL 也正是通过这些调整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因此选择 ADL 以后这两项就由软件来自动处理了。ADL 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在后期里做的暗部提亮。我们都知道,高光溢出对于数码照片来说是很难修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拍摄时常常会尽可能保证高光部分不要溢出这样在较高对比度的场景

15、下就必须牺牲一些暗部细节。但是,在后期处理上,获得暗部的细节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通常都采取这样的技术当然,对于高亮的天空用 GND 是最好的选择略微压低曝光使得画面整体偏暗以保证高光,然后在后期软件里提亮暗部以获得良好的画面。ADL 的原理与此相似,也是通过前期压低曝光然后 由机内软件提亮暗部获得效果的。这一点可以简单地进行实验:将 ADL 设置在Normal,对着一般对比度的场景拍摄一张 RAW 照片,然后在 CaptureNX 里关闭 ADL,你会发现实际的照片要比 ADL 处理过的照片暗很多。这样,ADL 的优缺点就清楚了。从优点方面说,ADL 确实可以带来相对较好的整

16、体画面对比度的平衡,使柱状图有向中间集中的趋势。同时,对于 JPEG 拍摄 者,由于 ADL 是在记录的时候由软件完成的,比起在后期进行暗部提亮少了一步压缩,不影响整体画面的质量。但是,ADL 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首 先,ADL 会改变预设的曝光量,而且你不知道它会改变多少,这对于控制曝光而言有时候是很难忍受的,这也就是我以为拍摄 RAW 的话最好关闭 ADL 的理由。 其次,ADL 是一个自动的过程,由于太自动了,你不知道它到底是依据什么在进行操作,压暗多少你不知道,提亮多少你也不知道。将这一切处理全部交给软件,对于拍摄者而言,你对一个特定场景的把握就有困难,你在同一个场景下用同样设定拍下的照片结果可能有差别。最后,由于 ADL 压暗曝光,在一些情况下容易造成暗部噪声放大。还有一点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意,即使用 ADL 以后,照片的记录时间会大幅延长。那么,到底该不该用 ADL?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体上还是应该充分理解我上述所说的 ADL 的利弊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我倾向于不使用 ADL。那么 对于对比度较高的场景怎么办?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