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367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视域下的海南旅游目的地发展 柴勇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摘 要: 改革开放 30 年来, 随着 GDP 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 旅游需求得到了有效释放, 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也受到了一定冲击, 尤其境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原生文化的冲击, 要避免文化冲突, 实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跨文化; 海南; 旅游; 作者简介:柴勇 (1977-) , 男, 黑龙江大庆人, 博士, 三亚学院副教授, 黑龙江大学特聘副教授, 从事管理哲学、旅游管理文化等方面研究。基金:海南省社科联课题:旅游目的地跨文化研究, 编号 HNSK (JD) 14-148The Developm

2、ent of Hainan Tourism Dest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AI Yong Tourism Management College, University of Sany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DP level,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has risen continuously, the demand

3、 for tourism has been effectively released, and the culture of the tourist destination has also been a certain impact,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foreign tourists on the native cultur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

4、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e.Keyword: cross-culture; Hainan; tourism; 0 引言2015 年, 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国内旅游人数 40 亿人次, 收入 3.42 万亿元人民币;入境旅游人数 1.34 亿人次, 实现国际旅游收入 1136.5 亿美元, 到2020 年,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 1.5 亿人次, 年均增速为 2.28%, 如此巨大的旅游流, 其群体、个体行为将会对中国旅游业产生巨大影响。海南要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也面临着大量的国际游客, 截至 2016 年底, 海南接待游客 6023 余万人次, 其中入境

5、游客量达 64 万余人次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增长。1 游客与海南目的地相互关系分析在 2010 年 1 月海南正式编制完成海南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要通过努力把海南建生成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随之出台了一系列对国际游客的便利条件。建设的目标是国际旅游目的地那么和海南发生客地关系的就不仅仅是国内游客, 还要包含大量国际游客。事实也用数据证明国际游客在经过几年的低潮之后开始了迅速提升。在地理学中有人地关系的概念, 但在这里我们引申出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即客地关系。旅游

6、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区别于日常生活, 在中国古代就有险以远而至者少的说法, 人们觉得日常生活中越是接触不到的越会引起人们的游览兴趣。国内游客希望看到的是海岛风情、椰风海韵, 而国外游客来到海南更希望看到风光的基础上看到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在此过程中, 目的地给游客带来了美感、新奇感;游客也给目的地的生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比之下, 游客对目的地的影响更大, 更多元。2 旅游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分为自然资源的硬环境和社会人文的软环境,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特定范围内旅游资源的存在状况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着力探讨跨文化视域下的游客对旅

7、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优质的旅游环境才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环境分为硬环境主要是优美的自然资源、历史名胜, 有了良好的硬环境是一个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仅仅有硬环境资源也不足以支撑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依托然环境建设程度息息相关, 便利的旅游配套服务、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完善等等。都会对游客的旅游选择产生影响。于此同时, 环境本身也是旅游发展的一个环节, 也受到游客旅游行为的影响。就如一枚硬币有反正两面, 旅游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也是双面的, 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 旅游活动会对旅游区的文物古迹造成破坏。海量的游客会使目的地交通出现拥堵、大量生

8、活垃圾。此外, 不文明游客现象也会造成文物古迹的破坏, 例如, 景区中随处可见的“某某到此一游”使得文物古迹被损坏得很厉害。杭州在 2017 年十一黄金周的时候, 西湖景区由于游客过多出现了手机信号拥塞现象, 对很多人的旅游体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适度的开发旅游就可以提高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景区管理者的经济状况, 从而可以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环境的保护。通过取之于旅游、用之于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另一方面, 旅游活动还会影响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从而诱发游客和目的居民的矛盾, 亦成为主客矛盾。另一方面, 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 带来很多和当地不同的价值观

9、和生活习惯, 对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还有些地区造成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仇视现象, 例如在海南有大量的东北籍游客, 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 很多小区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成了以东北秧歌、广场舞为主的活动, 对当地原生态的文化娱乐产生了一定影响。综上所述,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通过开发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尤其可以积累一定的经济力量, 可以对环境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消亡。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或者再生成本很高, 例如污染的海洋、河流、泥泞化得沙滩、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的消逝, 但这些恰恰是旅游业赖以生存

10、的生命。因此, 全域旅游成为各地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时候, 更要瑾慎地处理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有些环境破坏了就不可恢复, 要用长远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即发展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当地社会文化的脆弱性, 要统筹兼顾旅游与自然、旅游与文化、旅游与社会、旅游与经济的整体关系, 从而使旅游目的地实现动态可持续发展的平衡。3 境外游客对海南旅游环境的影响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进入海南岛。虽然总量并不大, 但相对于海南尤其外国游客聚集的目的地三亚来说却有较大影响, 因为三亚户籍人口只有区区 61 万。通过观察、访谈可以看出境外游客对海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1、 既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环境影响。游客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客地互动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响下加速了信息交换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在旅游目的地冲突、融合、发展。文化变迁的路径依靠初见端倪, 在生态旅游成为研究热点的当下, 更多人关注旅游对目的地硬环境的影响, 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本文从中选取了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外国游客对海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来看旅游目的地在跨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变迁。海南由于岛屿的地理特征, 本地文化有一定的封闭性。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成为了岛屿带动性的产业, 多元文化得以进入岛屿交流交融。通过国外游客的不断进入对海南的目的地软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积

12、极的影响, 拓宽了海南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发展态势, 国际旅游岛建设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国际化。由于开发时间较短加之封闭的岛屿地理, 使得本地的文化弱势表现从而加速了国际化的发展。由于旅游本质中的追求非日常化现象, 游客喜欢到目的地寻找和日常生活场景不一样的感觉。但同时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 为了更好地寻求经济利益往往会不自觉地迎合外来游客或者外国游客的生活方式, 同时游客也会不自觉将带有自己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生活方式传递给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这种异域的新鲜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也在无形中在旅游目的地进行着传播和渗透, 而且是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的一些价值

13、观和行为的变迁:第一, 外在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 大量境外游客的生活方式不自觉地对旅游景区居民产生一定影响。在出行过程中外国游客一般消费能力较强, 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封闭区域年轻人。少数年轻人和本土原著民对原有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 向往高消费、自由化的生活体验, 但现实的很多情况又不具备条件, 因此出现了一些心理失衡现象, 从而导致一定量犯罪来寻求短期满足感。由于笔者在海南生活十几年, 根据媒体和观察在 2010 年以前海南旅游环境并不十分安全, 欺客宰客、两抢一盗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外国游客的欺诈事件也偶有发生。近年来, 随着三亚政府的大力整顿治理不断改善民生状况, 提升居民的日常收入水

14、平, 并创新性的建立了三亚旅游警察支队和巡回法庭最大限度的处理旅游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目前旅游环境安全大为改善。第二, 本土特色语言和艺术的没落,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大量英语的普及, 在所有还拿的本土学校里都开设着和其他区域同样的课程, 在商业区域针对顾客的也都是普通话和简单的日常英语, 但海南本地方言就面临着无法传承, 当然还有很多民族特色的技艺和符号也在逐渐消失, 例如, 黎锦的织造技艺。4 跨文化旅游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于旅游研究也日益丰富, 一方面聚焦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承载能力概念已经被广泛认可, 大量的游客短时间涌入某一区域会对当地的生态产生不可逆的

15、破坏。另一方面还没有被很多研究者注意, 就是当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包容文化的观点已经成为疔痈, 阻碍了旅游的健康发展。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了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在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的世界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 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意识文化为依托的, 要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背景。首先, 旅游目的地要有自己的文化定位, 找准发展理念, 例如海南的就应该牢固树立生态第一的重视保护民俗的核心理念定位, 游客来到海南寻求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环境, 顺便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其次, 有了理念还要用制度来保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小学要开展海南

16、本土文化教育、本土语言教育从而来保障文化的保护, 对于诸多经典民俗文化要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黎锦、海南八音、四大名菜等等要同过制度来保障文化的有序传承发展, 从而保持区域的独特文化魅力, 最后还要对文化的器物层进行合理保护, 文物的保护、民俗民居的保护、经典自然风景区的保护、城市经典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从而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上做到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我特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大量外国游客的进入对本土文化一定会带来较大影响, 只有牢固树立提升本地旅游文化内涵建设, 发扬旅游目的地的优秀文化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过量开发旅游资源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资源都会造成涸泽而渔的现象。只有发展本地优秀的旅游文化, 来逐步消解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参考文献1柴勇.环境保护视域下海岛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7 (4) . 2梁雪松.东西方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 3柴勇.跨文化旅游行为对三亚的影响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