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310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液态镶嵌模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比较肯定的有 O2 和 CO2 等.易化扩散:是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某些膜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类型.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

2、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能量,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释放实现的跨膜物质主动转运过程,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等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G 蛋白:G 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 蛋白连接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 蛋白耦联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 100 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 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

3、通过它介导的.G 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 7 次跨膜疏水区域,因此也称 7 次跨膜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 G 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和 Ca2+等.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

4、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保持着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阈电位:是能使 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 1020mV.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少量 Na+通道开放,使少量 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超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由零电位变为正电位的过程称为超射或反极化.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在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具有电绝缘性的髓鞘.两段髓鞘之间为郎飞结.由于结间髓鞘高电阻和低电容,当某一结外产

5、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将主要在结区之间发生,并使邻近的郎飞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在郎飞结处重复,好象动作电位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这种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量子式释放:神经肌接头处 ACh 的释放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的,称为量子式释放.Na+-K+泵:Na+-K+泵即 Na+泵,因其具有 ATP 酶活性,也称 Na+-K+依赖式 ATP 酶.Na+泵分解细胞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 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 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终板电位: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肌接头释放的 ACh 与 N2 型 ACh

6、受体结合后,导致与受体在同一分子上的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是指细胞在一次兴奋的初期,无论接受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此期,兴奋性降低到零.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动作电位借 Ca2+为中介引起肌丝滑行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

7、收缩耦联包括: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向内传导到细胞深处;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肌浆网对 Ca 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称前负荷.前负荷能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中只有长度发生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只有张力的增加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三)问答题简述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细胞膜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脂质以脂质双层的形

8、式存在于细胞膜中,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膜蛋白主要以球形或 螺旋结构分散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可分为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两大类.表面蛋白主要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与膜表面结合较疏松.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其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与脂质很难分离.细胞膜中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过程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则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等.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被转运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是否逆电位或逆化学浓度的转运

9、,以及转运中是否需要细胞参与供给能量.1,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机体内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有 O2 和 CO2 等.单纯扩散的能量来源于高浓度电化学梯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2,易化扩散 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10、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进行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离子泵将细胞代谢产生的 ATP 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离子跨膜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不是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 ATP 供能,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而实现的主动转运,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 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就是出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红细胞碎片,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固体物,则称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液态,则称吞饮或胞饮.受体介导式入胞是最主要的入

11、胞形式.这是一种与细胞膜表面受体有关的入胞.简述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的相同点是: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由于物质移动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含的势能储备,因而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也称为被动转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单纯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单纯扩散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当物质浓度很低时才保持这种关系,浓度增大时则表现出饱和现象,通道易化扩散的能力还决定于通道的关闭和开放,对离子转运的特异性不如载体严格;单纯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分别需要

12、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协助.简述 Na-K 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在膜的主动转运过程中对细胞生存和活动最重要的是进行 Na+,K+主动转运的 Na+-K+泵.Na+-K+泵即 Na+泵,因其具有 ATP 酶活性,也称 Na+-K+依赖式 ATP 酶.Na+泵ATP 酶分解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 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 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当细胞内 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 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钠泵.一般,每消耗 1 分子 ATP,可泵出 3 个 Na+,摄入 2 个 K+,故钠泵是一种生电性泵.据估计,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大约将代谢所获能量的 20%30%用于

13、钠泵的转运活动.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由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 K+,是细胞进行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钠泵的活动能将细胞内 Na+和与之相伴的水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和形态.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 Na+,K+不均匀分布.这样,膜上的离子通道一旦开放,Na+或 K+便可迅速地顺浓度差进行跨膜扩散,这也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同时,钠泵活动建立的 Na+浓度势能储备也是一些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试述细胞膜受体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细胞膜受体是将细胞外信号导入细胞内的重要枢纽,在跨膜信号转导

14、过程中,不同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由不同的膜受体介导.外界的刺激多种多样,可以引发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其间的信号转导过程却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目前已确定体内至少存在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三种类型的通道样结构.在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中,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组成部分.例如终板膜上与乙酰胆碱(ACh)特异性结合的 N 型 ACh 受体,是将运动神经的兴奋传给肌细胞的关键受体.受体和通道在同一个分子上.当两个 ACh 分子与受体分子上的 亚单位结合后,受体-离子通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使通道开放,Na+,K+

15、都能通过,产生终板电位.在神经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 Na+,K+,Ca2+的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控制这类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的改变.另外,许多细胞如耳蜗毛细胞膜上感受外来机械信号可能使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刺激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进而完成细胞内的信号转导.2,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G 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 100 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其介导完成的.通过 G 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 蛋白,G 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G

16、 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 7 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 G 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酶耦联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受体分子具有酶的活性,即受体与酶是同一蛋白分子,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另一类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但当它被配体激活时立即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使之激活,称为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试述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 G 蛋白的耦联后,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的过程.通过 G 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 蛋白,G 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大约有 100 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