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304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 2.0 和“探索开发”模式 丁晓蔚 王雪莹 胡菡菡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个性化推送, 一方面提高了用户信息消费的效率, 给企业带来利润, 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信息茧房”的问题。“信息茧房”的直接后果是:难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要想保持信息机制健全, 必然要打破“信息茧房”, 宜在“探索开发”视域中对“信息茧房”进行矫治。算法和内容完全可以做到不矛盾、不对立, 个人价值、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完全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当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只是 1.0;实现企业价值的同时, 还要能实现个人价值

2、和社会价值, 这方才能达到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 2.0 的要求, 达到人工智慧。关键词: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人工智慧; 个性化推送算法; “信息茧房”; 作者简介:丁晓蔚,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 (江苏南京 210023) ;作者简介:王雪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93) 基金:江苏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危机管理研究”On Correcting“Information Cocoons”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ersion 2.0 and the “Exploration & Expl

3、oitation” ModelDING Xiao-wei WANG Xue-ying HU Han-han Abstract: The use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 for personalized pushing, on the one hand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ser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nd bring profits to the enterprise, and on the other hand will also bring the“i

4、nformation cocoons”problem.The direct consequence of“information cocoons”i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aximize personal value and public value.In order to keep the information mechanism sound, it is inevitable to break the “information cocoons”and correct“information cocoons”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5、“exploration &exploitation”.Algorithms and contents do not have to be contradictory.Indeed, personal value, corporate value and social value can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The current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are only of version 1.0.To achieve corporate value, yet at the same time

6、also to achieving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simultaneously, is what the next generation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version 2.0, calls for.We will achieve artificial wisdom by reaching that stage.Keyword: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tificial wisdom; personalized pushi

7、ng algorithms; “information cocoons”;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变化。购物网站“猜你喜欢”等的功能引人注目, 自不必说;基于大数据和算法的个性化推送大抵已成当下互联网产品的“标配”。相对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 互联网是点对点的传播, 彰显出巨大进步。而在新闻业界, 最近若干年来,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新闻资讯类 APP, 又实现了从“一对多” (此处的“一对多”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 向“一对一”传播方式的转变。虽然用户使用的是同一款产品, 但是使用页面却是人人不同, “千人千面”的产品体验真正做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the

8、 Daily Me” (“我的日报”) 1(P4)。在“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环境下, 更强调网络的长尾。但是, “大众传播”方式已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传播生态环境, 因此个性化定制保证了一种产品可以吸引多种类型的用户。这无疑给互联网公司带来一定的利润。从用户自身角度来说, 个性化推荐给用户带来了选择的便利。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分发和推送内容, 使得用户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时代提高了信息消费的效率。但是, 基于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推送所造成的“信息茧房”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诟病。为此, 有必要在“探索开发”视域中按大数据人工智能 2.0 的目标对“信息茧房”进行矫治。一、“信息茧房

9、”:已有后果及初步矫治(一) “信息茧房”论的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来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 会将自身束缚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1(P6-10)。由于“选择性心理”的存在, 用户倾向于接触那些和自己立场一致的信息, 而刻意回避与自己既有立场不一致的信息。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而并不顾及全面性;固守单一性、同质性, 而排斥异质的、多元的信息。这样, 特定主体就会陷入自我禁锢、自我封闭的境地。“信息茧房”无异于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作茧自缚。(二) “信息茧房”带来的问题1. 用户个人价值因“信息茧房”而得不到

10、最大程度实现。“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 这是自甘囿于“茧房”。在排他的背后起作用的是个人兴趣。毋庸讳言, 一部分公众的兴趣突出地体现为猎奇异、求诡谲, 寻刺激 (包括感官刺激) 。虽然“今日头条”CEO 张一鸣并不认同“低俗”是今日头条获得成功的原因这种说法2, 然而事实上, 基于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画像”推送的今日头条, 在用户未注册、未登陆时推送的内容也并非全部是高雅的信息。一些人出于本能, 会更乐于点击基于用户数据所推送的“性”、“星”、“腥”等方面的内容。媒体在信息内容选择上会无限度向人的本能趣味妥协, 就会助推用户不良趣味的滋长。这不能不是新闻史上“黄色新闻潮”

11、兴起的原因之一。而如果人的本能需求被过分关注、被过度凸显甚至被严重误导, 则会抵消特定主体在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不懈追求。按照信息论的观点, 信息是能够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3(P15-17)。信息和人的决策密切相关。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越充分, 其在进行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方面的决策时则越能处于有利地位。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可以供用户充分自由地选择;但是问题在于, 用户如何选到、选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选择的悖论告诉我们, 选择并非越多越好。选择越多, 则意味着选择的成本就越高。同时, 也意味着, 用户需要时时扪心自问:“我到底想要/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但是, 认识自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用

12、户选择基于“兴趣”的个性化推荐机制, 那么便会一直处于“信息茧房”状态和同质化信息之中, 则其发现和提炼优质信息的能力就会降低, 甚至会逐渐退化。马克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求职者的工作机会大多数来自于与求职者不同的生活圈子, 这些人更能提供有用信息, 创造可能的机会, 显示出“弱连接优势”。与求职者经常接触的人尽管在意愿上更愿意帮助求职者, 但是由于他们接触较多的是同类或相近的圈子, 所以提供的信息大多是雷同或者是无效的, 类似于信息处于一个封闭系统中4(P67-97)。引申到信息传播中, 异质性的信息在用户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 比同质性信息更具有

13、优势也更有用。2.“信息茧房”阻遏公共价值的实现。“信息茧房”是公共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任何共同体都是与信息茧房不相容的。“互联网的价值绝大部分来自于它作为群体构建起来的工具的作用。”5(P140)从现代建构论的角度看, 所谓“共同体” (community) 也是人为建构的, 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媒介在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共聚共在的生存空间, 共同体“像个磁极, 如漩涡般让人们围绕着它思索自身与群居关系”6。当人类步入“流动的现代性”时, 现代通讯和交通技术重构了人的时空观, 人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 人实现了行动的自由, 却失去了稳定的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共

14、同体成了一个我们已经失去却又“热切希望重归其中的天堂” 7(序 P1-8)。“共同经验”与“信息茧房”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共同经验”对于提高群体凝聚力异常重要因为公众要借助于一些共同原则、依凭一些共性根据去对他们所面对的对象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才能达成共识, 实现民主协商。当娱乐信息成为信息发布的最主要的内容时, 用户的兴趣和媒介接触在互动中得到固化, 久而久之, 用户的视野会越来越狭窄。每个人只关注“我”, 而非“我们”;只关注“我”, 而不关注“他”和“他们”。一部分公众程度不等地缺失公共意识, 致使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下降。如是, 则公共价值及其追求和实现就无从谈起。不管

15、是从个人价值还是从公共价值角度思考问题, “信息茧房”所带来的圈层固化甚至群落极化, 同时影响着特定个人和整个社会。因为每个人处于各自的“茧房”之中, 相互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即使是形成了不同的圈层, 圈层之间又难以沟通。由于深受个人偏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每个人将自己束缚在由自己筑起的信息高墙之中。“信息茧房”会造成“隐性的言论自由剥夺”, 即互联网没有主动给浏览者提供他们应当获得的内容, 但人们意识不到需求这些内容8。协商越来越难以进行, 共识也越来越难以达成, 长此以往, 就会造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隔膜, 乃至造成某些社会危机。(三) 要想保持信息机制健全, 必然要

16、打破“信息茧房”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有学者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了解决的办法。比如, 在“个性化推送”的同时进行“共性化推送”, 采取人工和智能相结合的方法, “推”、“拉”结合, 从实际操作上对用户接收内容进行纠偏, 强制用户关注公共议题9。这些对策的关键是坚持进行“共性化推送”, 以此对局限于“个性化推送”的做法进行纠偏。今日头条将重要时政新闻加以置顶, 可以看作是在这方面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来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 这需要结合用户的社交特征和场景进行个性化新闻推送10。用户的需求有现实和潜在之分。用户的现实需求比较明显, 比较容易被发现和被捕捉;潜在需求不显不露, 有时甚至颇为隐蔽, 因而不易为人觉察。但潜在需求可以由个体自身或外部的刺激而唤醒, 从而转化为现实需求。Natali Helberger 提出采用一种“公平媒体实践” (Fair Media Practices) 的做法, 即:树立价值观和原则来引导媒体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规范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