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012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路径选择 陆岷峰 杨亮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 摘 要: 2016 年监管部门提出抑制资产泡沫, 表明宏观政策的关注重点转向防范金融风险。2017 年上半年, 金融去杠杆政策频出, 在有效压缩金融泡沫的同时, 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 或将衍生出“二次风险”, 因此, 亟须梳理国内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现状与产生逻辑, 分析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症结所在,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高效且稳健的治理路径, 确保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资产泡沫问题的同时, 实现监管调控与市场发展的适度平衡。关键词: 金融去杠杆; 商业银行; 金融监管; 风

2、险冲击; 资产泡沫; 作者简介:陆岷峰, 男,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教授, 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 (南京, 210001) ;E-mail:;作者简介:杨亮, 男, 中信银行南京分行, 硕士。The Risk Management and Path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Context of Financial De-LeveragingLU Min-feng YANG Liang Abstract: In 2016, the regulators proposed to curb asset bubbles, which ind

3、icated that macroeconomic policies focused on preventing financial risk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17, de-leveraging policies issued frequently, which shrank the financial bubbles effectively and caused panic in markets, and may result in the“second risk”caused by financial supervision.Therefore, it i

4、s urgent to research the current high-leveraged situation and logic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and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financial de-leveraging so as to propose the efficient and steady governance path to achieve a proper balance between regulatory control and market development meanwhile p

5、romoting the the supply-side reform and resolving the asset bubbles.Keyword: financial de-leverage;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sk shock; asset bubble; 一、引言2016 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 实体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稳增长, 2016 年前 10 个月回升至 8.6%;供求关系出现明显转变,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

6、由负转正, 11 月份已达到 3.3%, 市场预期有所改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经济增长更加关注质效水平。截至 2016 年下半年, 中央会议持续聚焦金融市场, 四提抑制资产泡沫, 2016 年 12 月 21 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抑制房地产泡沫”。可见, 国家宏观政策的关注重点已逐步转向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基于资产负债的视角分析, 中国金融机构负债同比增速在 2016 年年初已逾 30%, 达到近 10 年来历史数据的最高点, 并且是经济杠杆趋高的重要推手;而 2016 年年底中国非金融企业负债与 GDP 的比值提升至 165%, 居全球之首。

7、再从动态角度出发, 近 5 年企业资产负债率稳步攀升, 利息负担持续加大, 经营风险在不断突显。所以, 企业的杠杆率特别是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的降低, 不仅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需要, 还有着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扩大的作用。最后从防控金融市场风险的角度看, 金融去杠杆任务更是 2016 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调的趋势下, 各类型金融机构面临资产端收益降低的压力, 纷纷采取加杠杆的方式以获取高资本收益率。而近 3 年内,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逆周期的金融资产膨胀, 资产高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互相强化影响, 进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2017 年, 金融去杠杆政

8、策频繁发布, 银行表外资产纳入 MPA 考核面临规则的细化, 基金行业逐步加入净资本考核指标, 债券代持业务亦将进行改革。其中, 作为此轮监管调控的核心对象之一, 中国银行业的杠杆率正处于何种水平?当前商业银行去杠杆的内在症结是什么?金融去杠杆或将引发哪些“二次风险”冲击?又需遵循怎样的逻辑才能实现高效而稳健的治理?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二、文献回顾近些年来, 金融去杠杆已成为经济热点话题, 逐步引起业界与学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关于金融去杠杆的研究多集中于杠杆率测算及影响因素方面。陈雨露、马勇、徐律 (2014) 基于杠杆率与危机视角, 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金融杠杆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9、二者存在显著的倒 U 形关系, 且在越过老龄化“拐点”之后, “去杠杆化”进程将随金融危机发生概率而明显上升, 研究还表明人口老龄化、“去杠杆化”和资产价格的下降可能产生共振效应, 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猛烈冲击。任泽平、冯赟 (2016) 则通过研究各部门、各行业杠杆率的现状, 分析了杠杆率攀升的原因及高杠杆率带来的风险, 并提出要推动供给侧改革, 采取市场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出清产能。金融杠杆问题日趋严重, 众多学者还就金融杠杆对经济的影响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薛白 (2014) 将信贷因素引入戴蒙德经济的内生增长模型, 构建了资产泡沫与经济增长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加杠杆

10、引致的资产泡沫对实体经济部门投资存在挤出效应, 但信贷约束放松弥补了实体经济投资规模的下降。董凯、许承明、杜修立等 (2017) 通过对资产泡沫循环周期的考察, 探讨了泡沫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和扩大的机理以及泡沫破灭的诱因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 根据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提出了金融高杠杆下应对资产泡沫的最优货币政策。同时, 学者们也重点探讨了经济高杠杆下潜藏着的风险隐患, 进而对金融去杠杆的实施路径展开了研究思考。胡志鹏 (2014) 通过构造 DSGE 模型来考察在“稳增长”和“控杠杆”的双重目标下货币当局的最优政策设置, 该模型包含了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和货币当局。结果表明, 目前必须减少货币当

11、局调控杠杆的压力, 应基于以结构性改革为代表的多项举措来降低杠杆。吴秀波 (2016) 从房地产泡沫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 指出短时间内应当削弱房地产泡沫的货币基础, 长期则应当利用顶层设计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董琦、赵柏功 (2017) 研究表明资产泡沫由上涨到暴跌的全过程中, 都与政府特定的政策或政策导向有关。如果政府政策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针对性应对, 不仅可能诱发资产泡沫, 甚至可能成为刺破泡沫的直接因素。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 国内研究文献基于多维角度分析了金融高杠杆对经济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并相应地提出了金融去杠杆的对策建议。但综合来看, 当前文献研究重点倾向于宏观经济, 而微观分析较少

12、, 尤其针对与杠杆率高度相关的银行业欠缺关注, 忽视了银行作为信用中介部门在债务、杠杆中发挥的关键效应;并且, 银行业去杠杆并非意味着简单压降信贷, 而是涉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等诸多现实挑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若要在经济去杠杆中真正发挥金融的积极作用, 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必须在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走向之后, 结合银行自身经营实际去寻找对策, 既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又能为宏观经济去杠杆提供运行基础。本文详细梳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现状与产生逻辑, 分析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症结所在, 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高效且稳健的治理路径, 确保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资产泡沫问题的同时

13、, 实现监管调控与市场发展的适度平衡。三、资产负债表视角下商业银行杠杆水平的放大轨迹(一) 持续增大的宏观杠杆水平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尽管自 2008 年开始, 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总体表现为平稳运行, 但不可忽视的是, 银行杠杆的管控难度却在持续加大:其一, 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快于宏观经济增速, 20092016 年期间,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化资产增长率高达 17.7%;而与此同时, 中国 GDP 值的年化增长率仅为 11.1%, 银行资产总额同 GDP 的比值已从 190% (2009 年) 增加到 310% (2016 年) (图 1) 。尤其是 2016 年 GDP 增速已降至 6.7%

14、, 而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增速仍维持在 16%的水平, 这正是金融杠杆率持续提升的关键原因。其二, 伴随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正逐步减小, 银行积极采取创新措施加快推进业务突破, 虽然部分业务能够避开资本监管约束, 但其实质上已加大了银行的真实杠杆状况。因此, 一旦市场环境出现巨大转变时, 银行资本应对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影响的脆弱性将大幅增加。(二) 影响资产负债表视角下商业银行杠杆水平的因素分析1. 负债端:图 1 2014Q12017Q1 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与总负债增长趋势 下载原图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季度情况表 (2014-2017) 。同业负债为银行加杠

15、杆提供资金支撑。受限于自有资金规模, 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往往通过负债端的吸纳存款、发行债券、同业拆借抑或资产回购等途径来实现, 并且各规模等级的银行负债途径与加杠杆方式差别显著。首先, 小型银行获得中央银行资金的能力较弱, 对非金融机构和住户负债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但 2010 年第一季度到 2016 年第三季度, 该比重降低了 13.4 个百分点, 基本依靠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其他金融性公司以及债券发行来弥补这一缺失, 分别提升了 5.66、6.31 和 4.18 个百分点。其次, 中型银行对于非金融机构以及住户负债的依赖度明显次于小型银行, 该比重在 2016 年三季度为 46.6%,

16、 不过与 2010 年第一季度相比该比重也降低了 11.8 个百分点, 基本依靠对其他金融机构负债、其他金融性公司以及债券发行来弥补这一缺失, 依次提升了5.14、9.56 和 6.67 个百分点。最后, 鉴于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庞大, 在银行业吸纳存款中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其负债渠道相对稳定,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债券发行均小幅增加。综合来看, 商业银行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的比重正逐步下降, 转而越来越倾向于发债、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渠道 (表 1) 。2. 资产端:非信贷资产成为杠杆放大的关键推手。作为商业银行近几年的发展重心, 非信贷业务 (包含表内非信贷资产与表外理财) 成为银行业资产总额扩张、盈利持续增加的核心来源, 同时也成了部分银行加杠杠的关键途径。从表内非信贷资产来看, 大体可细分为标准化债券的投资、买入返售、同业投资, 均成为银行加杠杆的重要手段。如表 2 所示, 截至 2016 年二季度末, 16 家 A 股上市银行非信贷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增至 35.24%, 少数银行的非信贷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