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6012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袁海泉 刘电芝 (苏州大学物理学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摘要:本文以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为背景,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基础性与时代性、学科化与生活化、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关键词:课程内容;选择原则;课程实施我国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许多颇有有争议性的问题。其中一些争议就是针对某一类具体教学内容的,如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是否应该削弱。这些争议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依据什么标准选择课程内容的问题,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必然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内容。目前,课程内容的概念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在课程标准的层面上,作为

2、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二是在教材的层面上,作为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教学层面上,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也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区分,认为后两个层面上应该称为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 1。我们认为三者的主体内容应该是相同的,三者之间的差异正体现了不同的主体(课程标准研制者、教材编者、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差异。针对课程内容选择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忽视三者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实用性与发展性、学科化与生活化、基础性与时代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四个方面,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过程探讨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一、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选择某种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就存在争

3、议。形式教育说认为,选择某种知识,是因为它可以训练人的智力,使人变得聪明,即具有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价值;而实质教育说认为,选择该种知识,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各种生活目标。在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又出现该取舍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任何一种都会有失偏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兼顾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是因为: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现实化,而课程目标中必定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即某一种文化,某一个国家主流价值观点、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塔巴(H. Taba)提出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中,包括了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2,当选择内容考虑社会现实、社会需求时就蕴

4、涵了选择者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总体上体现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从课程设置与管理者的角度,都希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与社会价值要求相一致,而实践者由于多样的原因,致使真正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内容对主流的价值观点有一定的偏离 3,但是,两者相吻合,是课程内容选择者所追求的。科学就是以其实用价值进入课程的,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被认识后,科学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而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社会价值被广泛接受。可见,选择具有实用性课程内容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课程论专家布劳迪(H.S .Broudy)认为,普通教育课程的作用,不是因为我们记住了学习过的任何东西,也不是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5、,而是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的思维、感觉和想象 4。可见,课程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对学生的心智发展价值,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考虑选择那些对学生智力训练价值较大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在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些有争议的课程内容变化与此紧密相关。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淡化了数学的证明,削弱了平面几何,从而降低形式化要求,减轻学生负担。但许多数学家认为数学证明是最科学、简明的说理方式,数学证明的严格逻辑性是数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的思想方法,虽然平面几何在生活中缺乏实用性,但其训练学生的严密逻辑思维的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因此平面几何知识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课程内容的心智训练价值还在于教

6、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具有不同的能力训练价值。例如:小学数学中典型的四则运算难题“鸡兔同笼”问题,有的教师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教会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求解,表面上便捷、高效,实质上把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转化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问题(well-structured problem),问题解决理论表明,结构不良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思维训练价值 5。与此相类似,为了参加各类竞赛,大量下放高一级知识,如运用普通物理的方法解决中学物理的问题,通常都是以牺牲思维训练的价值为代价的。由上述分析可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社会价值,发展性的课

7、程内容便于课程实现其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方面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应该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去实现其社会价值,因而,课程内容应该选择对人的发展价值较大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知识。诚然,有的知识兼备这两种功能,毫无疑问是课程内容应该首当其冲选择的知识;但较多的知识只具备其中一种功能,如果某种知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别突出、有效,也不应该简单地将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与价值。二、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受学科课程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科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我们暂时称其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学科化。而本次课程改

8、革中,从课程改革纲要到课程标准,均强调课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过于关注学科结构的课程,易远离学生的生活,而过于生活化的课程,易淹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科结构选择的课程内容,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因为某一学科的课程内容是从该门学科长期积淀的知识中选择的,为该门科学的代际间的传递和该门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某一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是由于学科自身具有的逻辑体系,课程内容学科化的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逻

9、辑体系和系统性,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均具有好处。但是,课程内容学科化容易导致过分注重学科严格的逻辑体系而形成较为封闭的课程系统,这就使得各学科间隔膜较厚,学科间的联系缺乏,长期学习这样课程的学生,容易导致学术视域窄化,难以用整体的、联系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样原因,也使封闭的学科难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同时难以开放性地吸收最新科技、文化成果,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可见,课程内容学科化有利有弊,避免学科课程弊病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课程中增加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课程内容生活化。课程内容生活化要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进入课程。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

10、面是学生的个人认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学科知识的出发点和源泉,通过归纳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生活特例和具体问题情景中发现学科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生获得的抽象的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通过演绎的思维方式,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获得直观、感性的整体意义。第一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与自然、社会时刻联系着,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的背景,自我产生的对生活现象的猜想与解释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中加以印证,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程的学习中加以解答,课程中展现的生活知识也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方面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11、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同时展示了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内容选择时应引起注意。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度:对新课标指导下已经编写出的新教材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新教材引入大量资料,插入了许多图片,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师反映“象卡通书一样,好看了,学生爱看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联系生活过了头,零碎的学科知识淹没在图画和生活实例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没有多大作用,反而整体上降低了学科水平。这一争议充分说明了学科

12、课程联系生活必须适度,超越一定的限度,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对学科问题研究的历史(如“几何”问题的研究),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是重经验、重实用、轻理论,因而,中国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学生理性文明的作用,过度地联系生活实例容易削弱课程启发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题却因强调区分度而高估了学生的理解力。同样道理,教材中联系生活的内容也有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过于复杂的生活实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难,这样的实例进入学科课程。只会使学生对学科的理解更加模糊;过于简单

13、的实例,用一句话即可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学习者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完全可以感悟到实例中的内容,这样的联系生活发挥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编写过程中,为了讲述自由落体,而要苦苦地拍一张秋后树叶飘落的照片,着实没有必要。课程内容生活化必须符合生活实际:目前,联系实际的课程内容中,有一些实例是课程编制者自己设想的,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四盒磁带是两两并排包装,还是四盒叠放包装更为省纸”,学生用表面积比较来解题,而实际中必须有折叠,含折叠后,这样的比较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中用纸的差异很小)。对实际问题中进行抽象时,舍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这样的

14、过程也只有符合实际才是合理的。课程内容生活化还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理性思维,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可以帮助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但对理性思维已有相当发展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过多采用生活化的内容既相当烦琐,又降低了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三、基础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内容中重视选择基础知识是我国的一贯做法。课程改革,试图改变我国基础教育中过分强调双基训练的现状,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在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上,出现了争议,如有人认为目前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6,我们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过去我们把基础知识看作学科主干知识以及形

15、成的学科基本结构,有的学者表述为“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构架” 7,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的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要求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从终身学习的要求来选择基础知识。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选择的基础知识,应该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迁移性的特点。所谓基本性,就是要为形成本学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打基础,同时要求这些知识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所谓全面性就是不仅能包含学科的主干内容,而且能为全面达成课程目标服务;所谓迁移性,就是要求我们所选择的基础性知识易于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综上所述,

16、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应选择适应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强、派生能力强的知识 8。课程内容现代化最根本的要求是居于时代的发展,不同的时代,社会对课程就会有不同的要求,时代发展了,必然提出了对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要求。例如,信息时代,社会对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要求提高,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再如,计算机的普及,影响了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过于强调算术、代数技能到开始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课程内容现代化主要是指将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在课程中及时地得到反映。但是,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非常丰富,这就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出现了困难,如现代性内容的增加与有限的学习时间的矛盾、经典内容的压缩与学科课程完整性的矛盾、传统的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组织与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走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内容选择中,遵循基础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选择要精中求简,把对学科、对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都必须的、真正的基础知识精选出来。从现代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