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5993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酉水流域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及其原因以“酉水三区”为考察中心 杨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 传统服饰是酉水流域土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酉水流域土家族传统服饰发展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新中国成立前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今 4 个发展阶段。促使酉水流域土家族传统服饰变迁的原因主要有:第一, 历代中央政府政策的演变;第二, 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促使传统服饰变迁的外部原因;第三, 酉水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 是促使传统服饰变迁的主要内部因素。关键词: 酉水流域; 土家族; 服饰; 变迁; 原因; 作者简介:杨鹏, 男, 四川彭州人, 主要从事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收稿

2、日期:2017-09-25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文化空间视角下渝东南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016YBFX093) Received: 2017-09-25一、引言服饰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土家族服饰是其民族历史与民族记忆的文化载体之一, 理清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历程, 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的突破和深化。近年来, 张惠郎等学者围绕土家族服饰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宏观的土家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 对于选定一个范围适中的社区进行探索的个案研究略显不足。1993 年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出版的川东

3、酉水土家, 是国内第一本土家族研究的民族志, 是一部“合乎科学典范”的中观民族志著作。关于田野点, 李绍明选择了酉水流域的大溪、酉酬和石堤 3 区作为考察的对象。对于经典民族志田野工作点的再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方法之一。对他人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 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 可以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星星对“酉水三区”进行再研究, 主要关注土家族文化整合和民族文化的生存适应方式, 1994 年出版专著曲折的回归四川酉水土家文化考察札记, 进一步考察酉水流域土家族传统文化, 有利于揭示土家族民族文化演变的历史规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我们对“酉水三区”进

4、行回访研究, 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 以期剖析酉水流域服饰文化的变迁历程及其原因。二、酉水与酉水流域酉水, 又名酉溪, 是武陵山区的“五溪”之一, 素有“土家摇篮”之称。酉水由湖北注入, 经过酉阳、秀山两县, 又南流出境至湘西。在秀山县石堤以上又称为北河, 古称酉溪, 是秦汉时期的“五溪”之一。据清酉阳州志载:“酉阳县城东百六十里有后溪河, 为酉水也, 又谓酉水即为酉酬河。盖酉酬河自湖北省施南府宣恩县发源, 经来凤、龙山二县流至卯洞而伏, 复出于百户司, 南至溪口, 入酉阳州界, 历酉酬、后溪二地至石堤会龙潭河入湖南省保靖县, 至辰州府城南入沅水。此水源远流长, 较今湖南之所谓酉溪,

5、不数十里而即入江者, 大小悬殊, 而会溪城距辰州相距一百二十里, 酉酬正当其西, 即为酉水也。”12 所谓“酉水流域”, 是指酉阳县东部的大溪、酉酬、兴隆、麻旺、钟多、龙潭 6 区, 及秀山全境, 流域面积约 5 000km。酉水干流在四川省境内总长约105km, 其直接流经的区域包括酉阳县东部的大溪区、酉酬区和秀山县东北部的石堤区。这 3 区的地域范围可以视为狭义的酉水流域。这里, 我们称之为川东“酉水三区”24。近 30 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国家不断调整优化地方行政区划。1997 年 3 月 14 日, 第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撤销原

6、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酉阳县与秀山县因此成为重庆市辖县。2001 年大溪撤区设镇, 改名大溪镇, 现辖 7 个行政村, 47 个村民小组;2001 年酉酬镇区划调整后, 酉酬镇管辖原酉酬镇、田坝乡、沙田乡的田弯等 9 个行政村, 88 个村民小组;2001 年石堤撤区设镇, 改名石堤镇, 现辖 5 个村 (居) 委会, 31 个村 (居) 民小组。根据近期人口统计, 大溪、酉酬、石堤 3 镇总人口约 60 701 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 “酉水三区”的人口急剧减少, 现不足当年课题组统计数据的一半。但调查发现, 在 3 区中, 土家族人口仍集中于老寨、田坝、

7、偏柏、沙田等地, 沿酉水两岸呈条带状分布213。“酉水流域”的大溪、酉酬、石堤 3 区是土家族聚居区, 迄今为止还保留着较浓厚的土家族传统服饰文化, “酉水三区”的服饰文化变迁成为土家族民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历史缩影。三、“酉水三区”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历程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 是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索。文化的均衡稳定则是相对的, 文化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由于民族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迁, “酉水三区”土家族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 服饰的布料与纺织改土归流以前, 其服饰主要为自纺、自织的土布, 俗称“幏

8、几布”。此布历史悠久, 禹贡载, 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都有“织肘”的技术。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汉代居住在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 就用各种颜色的毛纱织成斑斓多彩的“斑”“賨布”。秦灭巴之后, 巴人向秦每年纳“賨布”为赋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 略取蛮夷, 始设黔中郡。汉兴, 改为武陵 (郡) , 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 谓之賨布。”32381 到唐代, 改称之为“溪峒布”。到宋代, 朱辅的溪蛮丛笑对这种“溪峒布”记载说:“织五色线为之, 其文采斑斓可观, 俗用为被, 或衣裙, 又或作巾。”故又称之为“峒布”43。这一时期土家人织布业发展较快, 出现了“土妇颇善纺织,

9、布用麻, 工于汉人等”的情况2286。改土归流以后, 汉族民众大批迁到土家族地区, 除带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外, 还传入了先进的纺织工艺。清光绪秀山县志土官志记载, 土家人先是“家织斑布, 散卖续落, 以为恒业”5120。川东南少数民族史料辑载:“人织斑布以为衣, 佩长刀而捕猎。”674 酉水流域土家人所用织布机, 多是距织机, 机低而小, 布宽不足一尺。汉族织工带去比较先进的纺用脚车和斜织机, 生产效率高, 质量好。土家人向汉族织工学习, 使用斜织机, 弥补了距织机的种种缺陷78991。近代, 土家人还使用一种素织机, 其织幅较窄, 采用脚踏提综, 经线开口, 用打纬刀引纬和打纬。直到 1

10、989 年, 土家人仍用它来织锦。土家锦花色多样, 素享盛名。在大溪镇杉岭村通过对 100 名 60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仅发现1 名老年人家中还存在土家族传统的斜式腰机, 并且已经年久失修, 不再使用。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迁的背景之下, 传统“家织斑布, 散卖续落, 以为恒业”的场景已难以再现。李绍明所言:“直到今天, 土家人仍用它 (素织机) 来织锦。”2286 在近 30 年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 “酉水三区”的土家人已经不再自织自纺, 而是就近在集市上购买织锦。(二) 服饰文化的变迁1. 改土归流前的“酉水三区”土家先民服饰。改土归流前汉文化尚未大规模传入到酉水流域, 土家

11、先民服饰文化也异于中原汉地。旧唐书地理志下记载:“其男子但著白布袴衫, 更无巾袴;其女子青布衫、斑布裙, 通无谢履。”8870 宋代朱辅所著溪蛮丛笑记载:“五溪之蛮, 皆为盘瓠种也。聚落区分, 名亦随异。沅其故壤, 环四封而居者, 现有五:曰苗, 曰瑶, 曰僚, 曰壮, 曰仡佬。风声气习, 大略相似, 其不巾不履, 语言服饰, 率异乎人也庆元乙卯叶钱序。”41 又宋代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载:“杂居溪洞, 皆为蛮獠。其风俗淫祀, 礼法之道, 故皆不知之。”97可见, 唐宋时期, 土家先民以白布、青布、“斑布”为原材料, 多穿“白布袴衫”“青布衫”“斑布裙”。在元、明、清 3 朝的土司时期, 李绍明

12、说:“当时的上装为无领对襟大袖短衣, 袖大一尺以上, 无肩缝, 肩和袖尽布裁剪;袖口花边四至五寸宽, 男衣花边一至二条, 而女衣花边为四至五条, 用青、白、红色缎子镶成;衣的下摆前后合缝处, 有四寸宽不合缝而缝成边, 使下摆前后左右成为三块;下着八幅罗裙, 男裙稍短不过膝, 女裙则大而长, 系百褶围裙。”2287 徐海荣通过研究对头饰部分进行了补充, 说:“在清朝初期, 土家族全民垂髫, 头上裹着青色或白色刺花头帕, 耳戴银制大耳环。”1063在改土归流前, 土家先民长期居住在武陵山腹地, 远离中原王朝, 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服饰以“斑布”“峒布”为布料, 多穿“袴衫”“青布衫”“斑布裙”“八

13、幅罗裙”“百褶围裙”等, 服饰简朴“异于汉地”。2. 改土归流后至新中国成立前的“酉水三区”土家族服饰。雍正四年, 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在云贵等民族地区置府厅州县, 由中央政府选派流官取代世袭土司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 由此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后, 大量外来移民进入土家族世代居住的酉水流域,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极大地改变了武陵山区土家族的社会面貌, 与中原汉地的差距逐步缩小, 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也迅速提升, 其服饰文化也随之变迁。邵志载:“风俗与化移易。酉阳旧杂蛮戎, 家自为俗。然自改土以来, 沐浴四十年之教, 农安稼穑, 士习诗书, 风气断断乎一变。”6198改土

14、归流后, 男人不再穿八幅罗裙, 且不再束发椎髫, 但仍包青布头帕。李绍明说:“八幅罗裙现仅保留在土家男性巫师梯玛中, 被当做法衣使用。”2287 年轻人穿着袖小而长的对襟短衣和宽松的裤子, 上衣布扣对排排列, 有五、七、九、十一等数对不等, 又腰缠花板带。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则穿有领子的大襟长衣, 并青布裹头, 脚穿普通草鞋或布鞋, 腰扎白色汗帕。妇女上穿圆领或矮领左襟大褂, 衣襟、袖口、盘肩镶花边二至三条不等, 有的还做成云纹图案, 袖宽而短, 下穿八幅丝织长罗裙, 罗裙红黑相间, 或者配以黄绸, 用青白布裹头, 并且系围腰, 脚穿绣花鞋。盛装时银饰较多。对于改土归流后大溪、酉酬 2 区的

15、土家族服饰, 酉阳县志载:“男装有长短之分。一般是冬长夏短, 长衣与男子礼服中的袍相似, 只稍微短小, 短衣对襟, 袖长而小, 钉布纽扣 59 尺 (2.33m) , 也有长丈余的, 环绕至头的上半部, 成厚厚的一盘, 极具服饰特色, 显现男性结实的美。夏、秋则多穿粗棉袜或青、白、蓝布袜套以裹脚布。”11607 又四川省志民族志载:“裤子大都是青或蓝色, 加白布裤腰。老人常穿长袍大襟衣。鞋子是青面白底, 劳动者大多不穿袜子, 冬天才穿白布袜, 或缠一副青、蓝布裹脚以御寒。”12360“女装:衣宽袖大, 长及膝上数寸, 多镶五色花边, 右开襟, 布纽扣, 也有用银质纽扣者。裤长且大, 多用青、蓝

16、二色。白布上腰, 裤脚镶以花边。黑鞋白底, 多用青、蓝或绸缎做面料, 用彩线在鞋面绣上花鸟昆虫等图案。青年妇女多穿粗棉纱长袜, 中、老年妇女喜用白布裹脚。头饰:已婚妇女皆裹青色皱帕 (布帕) 或青、白色布帕, 做人字形状, 后脑绾有圆形发髻, 别银质或玉质簪子, 戴金、银耳环、戒指、银质或玉质手镯, 有的还在胸侧挂上银链、银珠、银铃、银牌、银牙签等饰物, 行动时叮当响, 引人注目。”11608“童装:土家族儿童较为特别的是童帽, 童帽的样式和质量多按照年纪和时令来确定:春秋二季戴紫荆冠, 夏季戴冬瓜皮帽子, 冬季戴狗皮帽鱼尾帽或风帽, 年纪稍长时, 则戴瓜皮帽。前几种帽沿多用彩色丝线绣上福禄寿喜长命百岁等字样或花鸟昆虫等图案, 有的则缀以上等银质铸造的十八罗汉八洞神仙像及吉祥话语的银铸字。此外在帽后吊上银链、银铃, 手上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