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5963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小学教育学知识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三折就统一在能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能力的来源有二: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物,他首先是遗传潜能在后天的实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先天潜能仅仅是个体能力的来源之一,开发则可使人的潜能变为现实的“习得性能力”,正是这种后天开发构成了人类不断进化的机制。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所要完成的项目及其过程。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教育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题对于

2、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与教育活动索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定要求的设定。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批判标准,是出发点的归宿。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教育过程的具体是德育过程、智育过程、美育过程和体育过程。教育方法:可以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架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不是一些非教育机构会组织机构与分散和

3、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具体的教育内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形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从生理上看,包括身高、体重、骨骼、心脏和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特征;从心理上看,包括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的方面的特征。文

4、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主要有 狄尔泰 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 、 斯普朗格 的教育与文化(1919) 、 教育学的展望 (1950) 、利特 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思想;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 加里宁 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1945) 、 凯洛夫 的教育学 (1931) 、 杨贤江 的新教育大纲 (1930)等。实验教育学:是

5、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著作有 梅伊曼 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 (1907) 、 实验教育学纲要 (1914) 、 拉伊 的实验教育学 (1908) 。制度教育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著作为 瓦斯凯 和 乌里 的走向制度教育学 (1966) 、 从合作班级到制度班级 (1970) 、 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1966)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其代表著作有 杜

6、威 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 、 民主主义与教育 (1916) 、经验与教育 (1938) 、 克伯屈 的设计教学法 (1918) 。批判教育学:是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著作有 鲍尔斯 与 金蒂斯 的资本数以美国的学校教育 (1976) 、 布厄迪尔 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在生产(1979) 、 阿普尔 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在生产 (1982) 、 吉普 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抑制 (1983)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

7、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界定。有两方面: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治理的充分运用个发展,体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迫使个人奴隶般服从分工的状况已经消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得差别也已不存在的情况下,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全面的发挥它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公学:从 14 世纪起,英国公众团体与一些私人集资创办了著名的“公学”,公学的性质是私立的,工学的设备、条件与师资都很好,修业年限 5-6 年,课程设置类似中世纪的文法学校,注

8、意是一些学术性科目,后期增加了一些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公学与中世界大学如牛津、剑桥等联系紧密,其毕业生大都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因而具有预科性质。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里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短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生活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他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家庭教育涉及孩子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贯穿在

9、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进行的。尽管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自觉性,但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在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带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首先就表现为生活化特点。家庭教育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和场所,孩子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都是家长进行教育的机会和场合。叫停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和专门的教师,但却能够影响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

10、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双轨学制:主要存在在欧洲国家,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单轨学制: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分支型学制:是 20 世纪上半叶在原苏联所建立的一种学制类型。既有单轨学制特色又有双规学制某些特色的新型学制。双轨学制:双轨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

11、子女设立的,是为生产服务的。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组织合适德育对象品的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智育: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体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体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提高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等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

12、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实践法:就是通过实际锻炼的方式巩固知识,培养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及发展学生实际能力等等教育方法的集合。奖惩法:是广泛存在于各个不同领域的教育方法。这里的“奖惩”是一种广义的奖惩。所谓奖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形式的奖励;惩既包括一般的批评,也包括较严重的处分。总之,将惩罚是通过建立与惩罚这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的教育方法。它也是可分解为奖励的方法和惩罚的方法。讲授法:将手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13、教育美育:是说要是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目的等等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是劳动力再生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生产力理的发展。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的等,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

14、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他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方法上。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1.简述教育社会性的表现形式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4.教育的阶级性。5.教育的民族性。2.简述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1.在学制改革的出发点上,各国不得不改变过多考虑到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做法,转而越来越多的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学制改革越来越表现为贯彻民主化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的分

15、享学校教育资源。3.学制改革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3.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4.简述直接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原因1.教师和学生因素。2.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与设计。3.教育过程其他要素的影响5. 简述讲授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讲授法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即讲述、讲解和讲演。讲授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的信息。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与论证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价

16、值观念、信念的养成。但是在双边活动方面,讲授法的最大缺点是往往没有机会让学生一同教师完全对等的身份主动参与过程,作出反馈,产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故运用教授发,应当扬长避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注意内容的组织。2.注意学生的发动。3.注意语言艺术。6.简述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物化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内化为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时,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在生产和科学创新。第一,通过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在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在生产。第二,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在生产,又是以一种高效率的在生产。另外,现代社会中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不仅重视自身生产新科学知识的作用,而且也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过程,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已成为众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方向。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