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5767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当代中国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姚蔺轩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简析建筑风格, 并从建筑语言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不仅是简单的形式仿效而是对文化底蕴的延续。并对贝聿铭大师的设计思想进行解读, 分析现代建筑大师通过现代建筑对于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承; 作者简介:姚蔺轩, 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铁一滨河中学, 高中在读, 研究方向是建筑学当今社会, 西方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很大的冲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来看, 整个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和世界接轨的过程, 逐渐融入

2、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在建筑方面, 对西方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中, 对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有所忽略。现代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这与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非常相似的。贝聿铭是作为当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贝聿铭善于利用光线来营造丰富的空间效果, 在光影布局方面, 能够配合景观做出出人意料的效果。在中国, 贝聿铭老先生也有自己的思考。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图 1) 于 2006 年 10 月建成。苏州是一个非常有自己特点的城市, 因此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院落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元素, 博物馆与其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博物馆的主庭院延续

3、了拙政园的风格特点, 是一个非常有古意的现代庭院, 既有现代美感, 又有古典神韵。图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下载原图1. 不一味追求所谓的中西结合新馆中的景与借景延伸至光影效果的运用延续了园林中“借景”这一设计手法, 新馆的每一门洞以及窗户开启的地方都会设计景观。这种技巧, 在贝聿铭晚期的作品中出现非常频繁。在“虎丘宝藏”展厅的落地橱窗往外看, 可以看到一幅竹枝摇曳的画面, 竹林有依稀可辨的分界线, 为的是使竹子显得疏密有致, 这显然也蕴含了中国书画中笔架结构疏密相间的道理。园林建筑布局不像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要求严格的中轴对称以及等级秩序, 更多的是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设置

4、的关键在于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 以得体为原则。“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借用光学的造景与管内木纹的金属百叶窗隔栅营造了柔和的室内光线, 大面积玻璃天棚与黑石屋顶。相互映衬以现代开放式钢结构取代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 而传统的木作构架。2. 建筑的大门中国传统园林讲究利用庭院空间形成室内外景色相互融合, 以入口大门为例, 苏州博物馆的大门如同画框一般, 将园内景色所勾勒。大门两侧是黑色花岗石材镶嵌的墙体上部是钢架两坡玻璃屋顶形成了一个优美的景框, 与小河、码头、船影一起构成了这个小广场丰富的景观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门面不算突出, 入馆前有一庭院, 宛约而舒朗, 正如

5、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3. 粉墙黛瓦粉墙瓦黛的建筑特色, 是苏州的灵魂。苏州博物馆极力做到和附近的传统建筑进行和谐统一以及呼应。由于中国的民居体量多为较小, 不高、不大, 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的策略使新馆从色彩、高度, 体量及风格上都能和谐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粉墙瓦黛的建筑符号, 跟中国传统思想息息相关道家思想:道家主张“知其白, 守其黑”, 在色彩观上喜好黑白等平淡素净之色。儒家思想把正色和间色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 建筑色彩不可越级, 更不可颠倒。古代用色是有等级约束的。建筑用色一般是黄红青黑白, “黄色”自古就为帝王垄断, 而红

6、色是显贵的标志, 平民只能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颜色, 以示尊卑。粉墙黛瓦的建筑格局便是其中的一个例证。贝聿铭在对苏州博物馆的的设计中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而灰色由黑白两色调和而成, 意为中庸, 新馆的这种色彩搭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不仅仅是中国江南水乡的文化传承, 更表现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水墨画式的简约美。4. 庭院空间空间是建筑的灵魂, 也是建筑艺术区别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在入口大门将入口空间划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空间则由大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南边的小河及对岸民居围合出门前广场, 适宜的尺度, 富有苏州水城传统的空间格局, 玲珑剔

7、透中彰显着不俗的大气。小小的入口庭院与入口大门围成的内部空间尺度宜人, 传统而现代。苏州博物馆新馆设有较多的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 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曲直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所有这些均系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它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 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它既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又极富创新思想, 是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现代诠释。5. 几何形体的运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几何建筑形体与日本美秀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采用的是传统的院落空间式, 但是其通过院落空间营造出的宁静、亲

8、切、朴实、华丽的几何建筑空间, 不论从整体构思、结构形式还是材料选用上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日本美秀博物馆的影子, 中日双方的东方风格在这里很好地相互融合。而苏州博物馆大量采用的几何形体在塑造了丰富的室内空间, 在几何形态的尺度上与江南传统民居非常统一。对几何空间的巧妙运用, 成就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作用, 对其几何空间的大胆设计跳出了普通建筑的窠臼, 很好地满足了博物馆的功能需求, 在建筑形态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这些几何空间的运用提现了贝聿铭先生的深厚功力。结语“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 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的评价。在现代建筑

9、中, 应该像贝聿铭先生学习, 在适应现代潮流的基础下, 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模式进一步考察、深究, 并应用在现代建筑中, 将二者合二为一, 扬长避短, 不一味追求风格上的完全统一, 而是紧跟时代的潮流, 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将中国独有的建筑风格传承并发扬。参考文献1张欣;陆雪梅;谢晓婷, 传承创新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特别策划:博物馆展陈设计, 2009 2徐强;张飞雁:解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艺术, J作家, 2014 3韩晓娇.贝聿铭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4刘珊.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建筑空间结构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1, 32 (05) :54-58+145. 5李宁.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0, (05) :27-29. 6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J.时代建筑, 2007, (03) :64-75. 7刘珊.贝聿铭艺术博物馆空间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 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