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5681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基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贺晓娜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生态文明, 要协调好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以这一思想为指导, 从经济发展领域和文化建设领域共同推进, 最终实现生态和谐。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和谐; 作者简介:贺晓娜 (1992-) , 女, 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收稿日期:2017-05-12The Con

2、temporary Value of Marx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HE Xiao-na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ocates that hu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nature is humans i

3、norganic bo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 is reflec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s embodi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realiz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

4、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is theory, and promoted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ultimately achieving ecological harmony.Keyword: Marx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

5、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harmony; Received: 2017-05-12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人、自然和社会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要素。在有人类社会存在之后, 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既处在自然关系之中, 又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自然界创造了人, 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人在自然的实践中主观能动性逐步加强, 并不断反作用于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 人创造社会关系, 同时不断改造社会关系, 体现了“社会关

6、系的总和”这一本质。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是自在自然,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便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 称之为人化自然。“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 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通过工业这种异化的方式形成的自然界, 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在人类社会中, 既有自在自然的存在也有人化自然的存在。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空间, 也是人类所有生产要素的来源。人类通过生产劳动, 使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水能、矿产等具备了自然生产力的属性, 这种自然生产力与人的智力因素同等重要。“这样, 我们就有了两个生产要素自然和人”。1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人类所进行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的

7、交换形式。马克思认为, 人为了生存发展, 必须持续地与自然界保持交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环境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条件。“自然力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 2社会再生产水平的高低依赖于其所需的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或者说自然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各种物质资源之间维持着天然的良性循环, 可以源源不断为社会生产输送物质材料。反观历史, 一些地区人类活动加剧, 破坏了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 造成整个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系统的紊乱, 自然再生产能力无以为继, 最终殃及到的便是人类社会的生产运动。例如, 我国一些资源新兴城市, 在发展的早期利用当地丰富矿产

8、资源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社会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幅度提升。但是, 这种没有经过科学规划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最终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3人为了生存和发展, 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的交换活动。为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人与人之间自发地进行分工合作, 由此结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类的生产无一不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进行, 可以说人类生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种社会关系内部的运转效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规定着人对自然物的占

9、有、使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则必须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亮点之一, 对于我们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提供理论上的启示。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一) 经济发展领域的生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这背后付出极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集中表现在两方面。其一, 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粗放的增长模式造成对资源的掠夺式、破坏性开采。与发达国家相比, 不管是资源消耗总量还是单位产值的能耗都是极高的。迫切的发展需求, 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矛盾。碧

10、水青山的呼声根本无法阻挡金山银山的巨大诱惑力, 能源消耗已经远远超出环境本身的承载力度。其二, 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是农耕时代难以企及的, 它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撕开了西方工业文明种下的环境恶果。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更具复杂性和重叠性。酸雨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 40%以上, 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扩大, 全国范围内河流湖泊水质严重污染, 劣五类水质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复杂的国情决定着我国必须改进目

11、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经济发展领域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背后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矛盾。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阻断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质循环系统, 人类的消耗能力远高于自然的再生产能力, 生态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超过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换言之, 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被打破, 引发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而这最终必将波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 引起社会问题。(二) 文化领域生态文明意识的空泛化在当前中国, 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 个人的精神素养和社会的伦理公德都需要进行重构。4生态问题反映出人的自我价值认定的错误倾向, 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在这种自我价值观匡正的基础

12、上。与建国初期相比, 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得益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思想推动下的生产力发展。现阶段, 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得到基本满足, 甚至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资料消费。与物质生活不协调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自然之美似乎已经属于遥远的古代社会, 人们的精神满足通过大量的物质消费来达到。这种思想可以简单归结为“享乐主义”或者“消费主义”。生产者一心追逐利益, 为了扩大收益, 竭力鼓励消费、刺激消费;消费者会有意识的进行攀比, 通过无节制的消费来填补精神的空虚与焦虑。时下, 生态问题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关注, 他们内心潜在着模糊而零碎的生态文明意识, 也有人提倡绿

13、色消费理念, 但如同石块在湖里激起的涟漪, 影响面有限, 影响力度也不够。从根本上讲,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 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得到强化, 人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欲望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最终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这种一切以满足自我为目标的价值取向背离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质。它剥夺了自然界存在的合理空间, 使自然完全沦为人类索取的对象, 丧失了自然的自身价值。而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整体, 自然如果失去其自身存在的合理价值, 那最终动摇的很有可能就是在自然界中成长和发展的整个人类社会。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一) 经济领域化解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矛盾根据马克思生态文

14、明思想分析, 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造成的生态问题在本质上是由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出现断裂, 即人的过度开采和消费超出自然界本身的承载能力, 人与自然关系出现对立局面。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 必须消除这种对立局面, 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一是在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充分考量生态环境因素。西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环境恶果, 充分暴露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然环境自身的内在规律和价值的缺陷。结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契机, 在推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生态环境因素应作为我们决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增长的模式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化。协调人

15、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赖于人类在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可持续与再循环。为此, 要珍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驱动下的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重视科技的力量, 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通过科技进步逐步开发更多的可再生能源与替代能源, 降低污染的排放量, 把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由“生产排污破坏”的单向模式向“生产剩余物生产”的可持续模式转变,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二) 文化领域培育符合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工业文明重视人的价值, 忽视了自然界本身的价值, 把人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导向, 这种价值取

16、向从根本上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 导致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紧张关系。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视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 人有人的价值, 自然有自然的价值, 6人类的主导地位不应压榨自然价值的存在空间。人类的生产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绝不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的。首先, 我们要尊重自然, 发掘生态环境的多重价值。自然提供了人类衣食来源, 这是它的经济价值。但生态环境具有多重的价值, 它不但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需求, 同时也是精神消费的源泉。我们的眼光不应局限于自然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宜居的环境, 自然之美陶冶着人的审美情趣, 激发人们艺术灵感。我们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发掘生态环境的其他价值, 尊重自然界其他植物和动物的价值, 参天地之美, 悟天人合一之境, 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福祉。其次, 培育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