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4749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 毛昊 尹志锋 张锦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摘 要: 知识产权竞争加剧容易滋生专利蟑螂。在专利拥有量急剧增长、专利保护日益增强的中国是否存在专利蟑螂值得关注。本文对中国可能已经存在的本土专利蟑螂的盈利机制、诉讼模式与行为特征展开分析, 从理论层面阐明此类诉讼模式集中表现为发起多次诉讼, 且每次索要较低赔偿以累积诉讼收益, 进而基于20002014 年中国专利民事一审诉讼案件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中国可能存在的本土专利蟑螂所发起的诉讼主要集中

2、在传统制造行业, 具有多次发起、低赔偿额、低诉讼摩擦性、高胜诉比率等基本特征。上述结论与美国的经验证据存在鲜明反差, 这与中国被诉主体专利意识薄弱、产业成熟度不足以及国家专利侵权惩罚力度较低紧密相关。本文认为, 专利蟑螂的中国衍生模式客观上有利于打击专利侵权行为, 但多次发起的“小”专利诉讼降低了国家专利制度和司法保护的运行效率。对此, 本文提出, 在辨明本土专利蟑螂诉讼模式和作用的基础上, 应该高度警惕本土专利蟑螂对专利制度可能造成的损害, 在专利维权和司法资源过度使用之间寻找有效平衡, 构建更趋全面、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关键词: 专利蟑螂; 非专利实施体; 专利诉讼; 专利保护; 作者

3、简介:毛昊 (1981) , 男, 河北沧州人,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管理学博士;作者简介:尹志锋 (1982) , 男, 湖南邵阳人,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经济学博士;邮箱:。作者简介:张锦 (1974) , 女, 辽宁锦州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收稿日期:2016-11-19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专利增长与创新能力提升:结构与策略视角” (批准号 2014M560121) Strategic Patent Litigation Model: Research Based

4、 on Non-Practicing Entities and Repeated LitigationMAO Hao YIN Zhi-feng ZHANG Jin Development & Research Center,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UIBE; Abstract: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5、 economic player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for the patent troll who lives with patent litigation. Whether patent troll exists in China and its litigation model deserves atten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number fo patent in China is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and China is now stren

6、gthening the pat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theoretically predicts the litigation model of the derivative patent troll in China, arguing that the patent troll in China will issue series of litigation and ask for low compensation each time, so as to accumulate revenue. We further empirically test the

7、prediction via the patent litigation data during 20042014.Research shows that the lawsuits issued by the patent troll are concentrated in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ith the feature of repeated litigation, low compensation, low friction and high winning rate. These conclusions are largely

8、different from that of United States, 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by weak patent awareness of defendant, industry immaturity and low infringement awar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lawsuits issued by patent troll could help fight against patent infringement. However, the repeatedly launched “small” pate

9、nt litigations would reduce the efficiency of litiga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litigation abuse. Therefore, the balance between patent protection and the abuse of litigation should be reach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patent system.Keyword: patent troll; non-practicing entities;

10、patent litigation; patent protection; Received: 2016-11-19一、问题提出近年来, 伴随着亲专利政策执行力度的增强和技术融合步伐的加快, 在具有专利丛林特征的产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专利蟑螂” (Allison et al., 2016) 。专利蟑螂特指借助恶意诉讼取得商业利润的非专利实施体 (Non-practicing Entities, 简称 NPEs) 。这类主体在开放市场中购买专利, 本身不具有产品生产和研发能力, 主要借助专利诉讼手段获取损害赔偿, 或借助诉讼威胁迫使生产制造商接受其专利许可转让协议, 从中牟取利益 (Henkel

11、and Reitzig, 2008) 。根据 Rational Patent Exchange (RPX) 的研究数据, 专利蟑螂 2013年在美国挑起诉讼 3600 余起, 占全部专利诉讼的 63%。专利蟑螂以发起专利诉讼取得利润为目的, 向潜在侵权企业收取不合理的许可费或诉讼赔偿金, 增加了司法运行成本, 也极易产生专利滥诉行为。其过高的专利使用费主张构成对专利制度规则的扭曲性使用, 加剧了创新的不确定性, 并由此降低了专利制度的创新激励效应。基于此, 对专利蟑螂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各界的目光。中国对专利蟑螂的关注始于 2008 年一家名为“高智发明”的美国企业在中国意图收购高校专利的

12、事件。批评者认为, 此类行为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 可能对国内科技经济安全带来潜在隐患, 特别是当专利蟑螂频繁地利用“中国专利”发起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诉讼时, 本土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侵害。幸运的是, 多年的市场运行实践表明, 中国实际上并未遭遇大规模专利蟑螂侵扰。一些学者认为, 美国专利蟑螂的泛滥, 有其专利授权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上的特殊诱因;中国专利侵权判赔金额较低, 缺少专利故意侵权的三倍赔偿规定, 专利侵权民事诉讼制度总体上有利于被告, 因此, 传统专利蟑螂没有盈利空间 (易继明, 2014;孙远钊, 2014) 。事实上, 不仅在中国, 即使放眼全球市场, 专利蟑螂似乎在除美国之外的其

13、他市场同样难以生存。例如, 专利发展势头强劲的欧洲没有出现专利蟑螂大肆流行的迹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 欧洲司法救济制度对专利权人主张的损害赔偿具有诸多限制。与美国法院亲专利权人且通常假定专利权有效不同, 欧洲设置了存在于法院外、严密的专利复审和无效程序。与此同时, 律师费用转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利蟑螂无限制发起侵权诉讼。总体看来, 低廉的防范成本、适中的律师费用和有限的侵权赔偿金额交织在一起, 共同抑制了专利蟑螂的产生。既然传统专利蟑螂在除美国之外的市场中未能掀起巨大波澜, 近年来在美国市场更遭遇到政府强烈的合围堵击 (易继明, 2014) , 那么, 在新商业模式盛起和不同国家的专利

14、诉讼制度交织互动下, 滋生于美国经济制度土壤的传统专利蟑螂在其他国家是否已经产生了衍生变种?可以预期的是, 随着中国专利侵权赔偿金额的上升, 类似专利蟑螂机构借助强大的侵权取证能力及本土侵权企业较弱的抗辩能力, 其在中国将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程永顺和吴莉娟 (2013) 据此指出, 尽管专利蟑螂在中国的认定还处于灰色地带, 但市场上大量闲置专利、问题专利为专利蟑螂的产生、滋长提供了土壤。加之中国公众专利意识不强、缺乏研发保障, 容易成为专利蟑螂的攻击对象。进一步, 随着国内技术合同法案逐步完善、专利保护水平逐级增强、专利侵权赔偿金额逐步增长, 滋生于中国的专利蟑螂必将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

15、对此, RPX 公司发布报告指出, 中国不断增强的专利保护水平和对产品侵权禁令的有效推行, 将使得专利诉讼活动更具吸引力, 专利蟑螂在中国可能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16 年 10 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专利申请指南修改草案 (征求意见稿) , 提出将对软件专利和商业方法专利实施全面保护。而软件和商业方法专利恰恰是美国专利蟑螂最为活跃的领域 (Allison et al., 2011) 。可以预期, 专利蟑螂的本土化恐怕不是“会不会”, 而是“何时会”的问题 (孙远钊, 2014) 。综上所述, 现阶段成长于美国司法体系下的传统专利蟑螂模式在中国缺失“滋长”土壤, 但其在中国本土的衍生变种形

16、态则可能更具危害性。基于中国专利大数据的可获得性, 学者们从专利与经济增长 (张杰等, 2016) 、专利与出口互动 (张杰, 2015) 、专利运用引致的不正当竞争 (唐要家和尹温杰, 2015) 等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但在专利诉讼这一新兴研究议题中,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法律和理论探讨层面, 基于发生地在中国的专利诉讼数据展开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除了贺宁馨和袁晓东 (2012) 、尹志锋和梁正 (2015) 对中国专利诉讼侵权赔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及 Long and Wang (2015) 对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地方保护主义进行实证研究以外, 基于中国微观专利诉讼数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与中国本土专利蟑螂有关的实证论文更属空白。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尝试从专利蟑螂的产生机理、盈利模式和行为特征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理论层面论证传统专利蟑螂与本土衍生变种蟑螂在诉讼模式上的差异;二是基于中国进入庭审阶段的专利诉讼数据, 对专利蟑螂可能存在的本土衍生形态的行为特征与诉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