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试题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4635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概论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概论试题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9 页第一章绪论1、环境学概念环境学是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 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3、环境问题分类环境问题按其产生根源,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按发生的机制进行分类,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按环境要素分,可以有大气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等。按范围分,全球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

2、题,局部环境问题等。5、环境分类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按其要素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按其要素分物理社会环境、生物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按环境功能分为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等。第二章 大气环境1、干洁空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2、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破坏了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3、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大气污染源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

3、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在人为污染源中,又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种。按来源性质分,大气主要污染源有:工业企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按照几何形状分类,大气污染源通常可分为点源、面源、线源。4、大气污染物及其分类按物质来源分,大气污染物可分为燃料燃烧污染物;工业生产过程污染物; 交通运输污染物。按物质性质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 SO2、NO、CO 等。6、二次污染物是由一次污染物相互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

4、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要强。比如硫酸及硫酸气溶胶等污染物。7、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8、湍流湍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流体中任意一点的物理量均有快速的大幅度起伏,并随时第 2 页 共 9 页间和空间位置而变化,各层流体间有强烈混合。大气的不规则运动,风速时大时小,具有阵性的特点,在主导风向上也会出现上下左右不规则的阵性搅动,这就是大气湍流。9、大气污染气象因素及大气扩散大气污染气象因素气象动力

5、因素 (风和湍流) ;气象热力因素(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大气扩散将一定量的含有有害物质的气体排入高空,借大气湍流和分子运动,向大气中低浓度区域迁移,从而把有害物质稀释到容许浓度以下的过程。10、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分类方法有帕斯奎尔(Pasquill)法。帕斯奎尔分类法(简记 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表示为 A,B,C,D,E,F.11、气温垂直递减率 不同气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常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于由每升高 100m 气温的变化值。12、干绝热递减率 干绝热递减率是指地面绝热上升时,会因周围气压的减少

6、而体积膨胀,用内能反抗外力,因此,它的温度就下降;空气块下降时,外压力增大,对其作压缩功,转化为内能,使其温度上升。这种空气块的运动,会使大气形成不同的温度层结。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温度变化的数值叫干绝热递减率。13、逆温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面,使能见度变坏,也易造成大气污染。14、下垫面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

7、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15、对流层的特点。对流层(troposphere)处于地球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气温一般随高度逐步递减,地球表面的状况对这一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风、雨、雪、雷电和寒潮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里。16、平流层的特点。平流层的主要特征是层内气体运动是稳定的水平流动状态。平流层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层内有薄薄的一层臭氧气体。臭氧成分主要分布在 20-40 公里高度范围内,人们把它叫做“臭氧层” 。由于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因此不但使平流层温度升高。17、中间层的特点。中间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减

8、,由于温度梯度的出现,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空气对流过程,18、电离层的特点。暖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迅速递增,由于空气密度很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很高,NO2、O2、O3 等几乎都处于完全电离状态,电离层相当于一个流动的导体,十分有利于电磁波的传输,对于地球上的远距离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19、散逸层的特点。第 3 页 共 9 页散逸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外层,也是从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的过渡区域。逃逸层的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密度极小,具有逃逸速度的粒子可以克服地球引力,不断地逃往太空。20、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风、湍流、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21、大气稳定度与气温垂直递减

9、率和干绝热递减率的关系。大气稳定度取决于气温垂直递减率 (r) 与干绝热递减率 (rd) 之对比 。当 r rd 时 - 称为稳定状态 当 r rd 时 - 称为不稳定的状态 当 r = rd 时 - 称为中性状态22、酸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酸雨的形成: 酸雨是指 PH 值小于 5.6 的雨、雪、霜、雹等大气降水。主要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换后形成的酸性降水。酸雨对环境的影响:1.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1)酸雨可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2)酸雨对植被有很强的破坏作用;(3)酸雨对作物危害较大。3.对建筑物和艺

10、术品的危害;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会刺激人的眼睛;(2)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酸化,间接影响人的健康。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24、硫酸烟雾型污染形成及特点由于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于二氧

11、化硫氧化生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这种污染一般发生在冬季、气温低、湿度高和日光弱的天气条件下。硫酸烟雾形成过程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氧化反应主要靠雾滴中锰、铁、氨的催化氧化过程。从化学上看是还原型烟雾,为还原烟雾。25、大气自由基如OH、OH2、RO、H、HCO 、CH3、CH3CO 等,26、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引发反应:NO2+h NO+O第 4 页 共 9 页O+O2+M O3+M NO+O3 NO2+O2基传递反应:RH+OH RO2+H2ORCHO+OH RC(O)02+H2O RCHO+ h RO2+HO2+COHO2+NO NO2+OHRO2+NO NO2+

12、RCHO+HO2RC(O)O2+NO NO2+RO2+CO2OH+NO2 HNO3终止反应:RC(O)O2+NO2 RC(O)02NO2 (PAN )RC(O)O2NO2 RC(O )02+NO227、二氧化氮主要的转化NO2+hv NO+O O+O2+M O3+MO3+NO NO2+O2NO2+OH HONO2NO2+O3 NO3+O2 NO+2O2NO2+NO3 N2O528、大气污染的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大气污染的危害: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大气颗粒物可导致呼吸系统发病率增加;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可损害植物酶的功能,损坏根系生长及其功能等等。3、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4、大

13、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导致降水规律的改变。主要防治对策:1、搞好城市布局,合理分配能源;2、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3、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及成分;4、对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治理。第三章水环境1、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源概念及区分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水体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水体主要污染物质:从化学角度分无机无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无毒物质和有机有毒物质。从环境科学角度则可分为病原体、植物营养物质、需氧化质

14、、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酸碱盐类及热能 8 类从污染成因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从污染源划分,可分为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从污染的性质划分,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第 5 页 共 9 页2、水质指标参数及其分类,常用指标有哪些污水水质指标:: 1.悬浮物;2.有机物含量:(1)化学需氧量(COD);(2)生物需氧量(BOD);(3)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3.溶解氧;4.pH 值; 5.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6.有毒物质指标. 3、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概念及缩写,以及指标在水体质量中的意义和作用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常记为 BO

15、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 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化学需氧量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量。COD 是指标水体有机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应出水体的污染程度。5、水体富营养化-湖泊的富营养类型、富营养化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1)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种由于磷和氮的化合物过多排入水体后的二次污染现象,主要表现为水体中藻类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质。(2)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天然富营养化: 自然界的许多湖泊,它们在数千万年前,或者更远年代的幼年时期,处于贫营养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也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入湖内,逐渐增加了湖泊水体的肥力,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就有了可能,这就为草食性的甲壳纲动物、昆虫和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按照这样的方式和途径,经过千万年的天然演化过程,原来的贫营养湖泊就逐渐地演变成为富营养湖泊。湖泊营养物质的这种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