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4624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归因及对策 邓远萍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 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低估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践行者和执行者, 其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从理论层面上廓清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洞察其背后的成因,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以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参照,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是当前高校面临并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问题; 归因; 对策; 作者简介:邓远萍 (1984-) , 女,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

2、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收稿日期:2017-08-13Received: 2017-08-13自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大社会战略目标实施以来, 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关乎社会发展的方向, 也顺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无条件、无前提的, 而是需要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众多方面的支撑和保障。其中,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 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不可低估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执行者, 其生态文明教育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 从理论层面上廓清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

3、问题并洞察其背后的成因,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以其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参照, 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策略, 是当前高校面临并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 虽然此项事业较为崭新, 但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生态环境教育专业, 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性人才。尽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滞迟于社会的发展。目前, 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以环境科学为背景底色的生态环境教育专业, 但相对于其它学科教育, 还未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4、, 很多高校仍然尚未把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环境科学素质写入培养方案, 这反映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相对薄弱和不足。而这种薄弱和不足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传播方式的滞后性上, 即大学生关注并意识到一些热点、难点、重大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往往是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其它媒体的渠道。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与全社会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是极不相符的”1。此外, 即使有些高校开展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但都仅仅停留在生态环保知识和法规的普及和宣传上, 重环保问题现象的讲述, 轻生态问题理论的剖析, 把以简单和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讲授为主的教育错认为生态文明教

5、育。在教育过程中, 受“人类中心主义”认知图式的影响, 一味地强调自然是能够被认知和征服的, “没有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力量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做充分的诠释”2。这种带有随意性、缺乏连贯性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相比于他们亲生态环境的行为, 已具有的生态文明意识显然呈现出了很大的滞后性3。第二, 高校教育者的生态文明观成熟度低, 妨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 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呈正相关关系。生态文明观越成熟,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就越顺利;相反, 生态文明观越浅薄,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就越难以有序进行。高校教育者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

6、教育的教育主体, 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对他们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者的生态文明观成熟度越高, 就越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行。然而, 高校教育者的生态文明观的成熟度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具体体现在:对生态环保基础认知掌握较少, 如一项对“生态”“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 有过半的教育者选择“了解一点”, 排在首位;只有不超过 10%的教育者认为“非常了解”, 排在最末位, 生态文明意识相对不足。生态文明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深刻体认, 就教育者而言, 在体现生态文明意识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消费意识和

7、法治意识等主要方面的调查中, 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忧患意识低下, 责任意识薄弱, 参与意识不强, 生态消费意识欠缺, 法制意识淡薄;生态实践行为有待加强, 在一项对教育者是否随意把粉笔头扔在地上的日常生活细节的调查中, 发现仅有 40%多一点的教育者在这一日常生态实践行为上的做法得当, 而还有近 60%的高校教师在此种日常生态实践行为上的表现不合乎人们的期望和要求4。第三, 大学生在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观念及行为上的偏差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当前, 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普遍匮乏, 对生态文明的要求缺乏关注和了解,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同时,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有待加强

8、, 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欠缺和生态法治观弱化。其中,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观欠缺不仅体现在部分大学生乱扔果皮纸屑、践踏花草、浪费水电、损害公共物品等, 还表现在不和谐异类文化如“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的屡禁不止上, 更反映在大学生举手之劳的小小善举 (如打印材料时经常采用双面打印和时常对垃圾进行分类等) 的缺失上。大学生生态法制观弱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的贫乏、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行为习惯的偏差等。尤其是在大学学习专业化的特点下, “大学生获取的生态法律知识不是系统的, 接受生态法律知识教育也不一定是基于内心的强烈需求和自身的兴趣爱好, 因而缺乏主动性”5。此外, 大

9、学生消费行为失范是其生态文明行为偏差最直接的表现。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他们消费行为的正确与否会对自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人一般要通过消费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那么大学生的消费原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 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尚处于形塑期, 虽然思维活跃, 易于接受新事物, 但理性认知力不足、辨别力差、自控力不强, 这些特点影响了大学生稳定消费观念的形成。加之西方推崇的享乐至上的消费主义思潮在校园的日渐盛行, 在大学生群体中时常存在着冲动与盲目式的过度消费、攀比与炫耀式的奢侈消费及各种名目的不良消费等, 使得消费商品的符号性价值逐渐取代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如果大学生的这种“异化

10、”的消费行为不改变, 不仅会给资源、环境造成压力, 破坏生态文明, 也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性生态型人才, 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制约了目标的达成, 那么, 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是我们当前最为关心的事情。要想有效解决问题, 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通过分析问题, 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言, 其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政策支持不力和社会生态意识淡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落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然而, 现实问题却是政策支持时

11、常处于缺位状态。一方面, 在顶层设计的国家层面,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囿于形式, 停留在号召、宣传的表层, 缺失系统完整的规划、总体部署和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案。同时, 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总体目标、表现形式及措施落实上缺乏强有力的声音。此外, 受市场经济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负面信息的影响, 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眼前短期的经济利益, 忽视长远长久的社会效益, 只有当所爆发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时, 才会意识、关注并参与到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中去。另一方面, 在政策落实的高校层面,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层面, 以“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12、, 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态度对之,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门的规划、统一的安排和具体明确的教育实施方案。其次, 教育理念滞后和生态文明教育缺位。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枯竭等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 而建设“美丽中国”无疑是应对这一系列难题的一剂良方。高校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地, 应在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发展”“绿色”“改革”“共享”五大理念的情况下,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中,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生态文明素质能够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但是, 高校在“人类中心论”观念的长期支配下, 教育的重点落在尊重他人, 对他人和社

13、会负责上, 很少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尊重其他物种生命、承担未来人类社会责任的教育。即使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方面的教育, 也只是以简单的生态文明知识的讲授为主, 忽视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培养、情感体验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没有真正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造成生态文明教育时常处于“不在场”的情况下, 往往“使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生态环保相脱钩、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 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6。此外, 复合型师资力量薄弱。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身份的复合型人才从事研究, 即它不仅需要具有哲学、伦理学及文化学等人文学科

14、背景知识的人员, 同时还需要这些人员具有一定的如环境工程、生态保护、软件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储备。目前, 由于中国环境教育事业起步较晚, 高校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他们不仅数量较少且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并且“缺乏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教育经历”7。目前,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环境学和生态学的专业课程教学, 一种是通过高校“两课”的公共课程教学, 还有一种是通过校园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的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形式尽管在短期内也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但从长远来看, 它们要么陷

15、入价值观、生态道德伦理、文化的困境无法脱身, 要么碍于环境科学、生态保护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上的空白, 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实质性的改进和提升。最后, 目前教育教学的测评方式单一。测评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者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依据, 同时也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方式。事实上, 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道德品质,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 目前现有的教育教学测评体系, 无论是在测评内容上, 还是在测评方法上, 亦或是在测评性质上, 都显得十分的单调、碎片化。其一, 在测评内容上, 本应从认知、能力、觉悟三个方面制定测评指标, 以便

16、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生态道德文明素质的发展状况。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 却仅仅只以考试的方式测评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知, 忽视了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其二, 在测评方法上, 理应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然而, 现实中却偏重知识性且单一的纸面测验的考评方法的使用, 这样单调的测评方式, 不仅不能测评到所有内容, 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良好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其三, 在评价性质上, 本应采取动态性评价和静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但是, 在现有的教育教学的测评中, 往往一味地注重静态性的评价, 只看到学生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生态道德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发展情况, 忽视了学生生态道德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发展的长期的动态性的评价。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策略从理论层面上剖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和成因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说明世界, 而在于改造世界。大体而言, 在实践层面上, 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参照, 其改进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转变育人观念, 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