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4480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1普陀区 2012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3.1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 80 分,写作部分 7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阅读(8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 题(16 分)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人才会纠结“媳妇母亲同时落水”的问题。这个难倒了大批中国好汉的问题,如果拿来问问老外,比如美国人,回答很可能就没那么纠结了:选择另一半。为什么会 这样 ?心理学家说,因 为中国人离不开妈妈,就像我们离不开自己。2002 年,北京大学

2、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 试者的研究首次发现: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记忆具有“自我参照效应”,也就是 说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记得格外好,对与母亲相关信息也能记得很好,就像是记自己的事一样, 出 现了“母亲参照效应”。 实验中,朱滢等人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在 “自我参照效应”实验的 经典范式上再增加了母亲参照条件。比如问“ 勤劳 一词适合描述你的母亲吗?”通过类似问题让参与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将“勤劳”这个词汇和母亲联系到一起。所有被试者通过类似方法将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到一起,再 测验其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 ,当记忆材料与母亲挂钩时,其记忆成绩与自我相联系的一样好,两者都优于其他条件下的

3、成 绩,包括名人作为参照条件。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不 仅与自己相关的事能记得更好,与母 亲这一“ 重要他人”相关的事也具有相同的记忆效果。这与西方文化背景下参与者的实验结果大相径庭。对 西方人而言, “母亲”与“ 总统”这个概念是一样的,都不及被试者对与“自我”相关的材料记得更好。中国人独特的“母亲参照效应”说明母亲在中国人的“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从婴儿时建立的依恋,到成年后, “母亲”依然以这种方式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里。对 中国人而言, “对母亲的情感”似乎并不难理解也并不陌生:在我们幼时的回忆里,往往离不开母 亲的身影;当男孩 长大后,尽管在外面呼 风唤雨,回到家里还是母亲的孩子;甚至

4、问及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谁”时,母亲也会是得票最高的。为什么母 亲对 中国人具有独特的意义呢?这与“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关。一般来说, “自我”包含了与自己有关的个性、身体特征、职业等许多内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现不一样。在文化心理学界,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黑泽尔马库斯等人曾根据文化差异提出过 “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 两种自我概念类型。她认为,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独立的、个人主义的,他 们关注于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动。而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种关系自我,强调的是人与人彼此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因此可以推测,对美国人来说,就算是母亲,也属

5、于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记忆上并不占有优势。而对中国人来说, “自我” 中包涵有母 亲的成分,母 亲是“ 自己人”, “自己人”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事,当然也就放在心上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中国男人与美国男人对于“两个女人同时落水问题”的反应。西方文化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尤其是成年个体要建立自己新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参与和影响力会主动降低,理性的美国人会选择对今后生活重要的人。而 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是出于伦理或是情感,母亲早已是 “自我” 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并且不具有可替代性,很难舍弃。从上面来自行为实验的研究可见,文化 对中国人的自我概念 产生了影响。有人可能会 问:如果这种影响真那么确

6、凿,那么在中国人的大 脑里是否存在相应的自我表征的神 经生理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 2007年朱滢等人用中西方大学生两组被试者进行了“母亲参照效应”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对中国人而言,在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2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条件下,都激活了腹 侧内侧前额叶;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参照激活了腹 侧内侧前额叶。 这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母亲是住在同一个脑区的, 为中国人独特的 “母亲参照效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层面的证据。这是中国文化造成的特殊现象还是中国人的大脑比较特殊呢?为此,研究者特别研究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群体香港人。在研究者提示了中国文化元素后,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同住在腹侧内侧前额叶;而在西方文

7、化背 景下,香港人的自我与母亲的神经基础是分离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深入骨髓”。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香港人的自我甚至会根据文化情境转换:有时候母亲像是“路人甲”,有的时候又与母亲“形影不离”。总之,可以看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 亲是密不可分的成分。这说明,中国人把母亲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算是长大成人了, 对 母亲的情感联结,也早已渗透到个人的认知与行为甚至生理结构中。这或许就是 为什么中国人对母亲更依恋的原因。1.文章第三自然段“ ”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2 分)A.不仅 而且 于是 B.虽然 但是 因此 C.由于 而且 所以 D.因为 所以 于是2.对文章

8、第三、四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中国人的记忆具有“母亲参照效应” ,是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得出的结论。B.研究者把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对象联系在一起,来测验被试者对相关材料的记忆效果。C.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与“自我”相关的记忆材料比其他材料具有更好的记忆效果。D.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无论在婴儿时期还是成人以后对母亲的依恋都更为强烈。3.请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母亲”对中国人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 (3 分)_4.文章第七段中“深入骨髓”的意思是_。 (3 分)5.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3 分)例子 作用中国奥运冠军“最想把奖杯送给的对象”母亲 (

9、a)(b) 说明西方文化更加鼓励独立和个人价值6.很多艺术手法都会用到“母亲”这个意象,请举一例并联系本文加以阐释。 (4 分)_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3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13 题。 (21 分)人在风中刘心武一位沾 亲带 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至,来拜 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 怅。与她交 谈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 ”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她来,是 为了征集纪念祖父的文章,以便收 进就要出版的她祖父的一种文集里,作为附录。她的谈吐,

10、倒颇得体。但跟她谈话时, 总不能不望着她,就算不去推敲她的服装,她那涂着淡蓝眼影、灰晶唇膏的面容,也使我越来越感到别扭。事情谈得差不多了,她随便问到我的健康,我忍不住借题发挥说:“生理上没大问题,心理上问题多多。也许是我老了吧,比如说,象你这样的打扮,是为了俏,还是为了酷 ?总欣赏不来。我也知道,这是一种时尚。可你为什么就非得让时尚裹着走呢”? 少女听了我的批评,依然微笑着, 客气地说:“时尚是风。无论迎风还是逆风,人总免不了在风中生活。 ”少女告辞而去,剩下我独自倚在沙发上出神。本想 “三娘教子 ”,没想到却成了 “子教三娘”。 前些天,也是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 飘然而至来拜 访我,她的

11、装束打扮,倒 颇清纯。但她 说起最近的一些想法,比如想尝试那些与中国 传统格格不入的西方陋 习,甚至毒品,以便“丰富人生经验”,跻身“新新人类”等等,我便竭 诚地给 她提出了几条忠告,都是我认定的在世为人的基本道德与行为底线。妙龄 少女很多,即使同是城中白领型的,看来差异也很大。那看去清 纯的,却正处在可能失纯的边缘。那望去扮 酷 的,倒心里透亮,不但不需要我的忠告,反过 来还给我以哲理启示。 几天后整理衣橱,忽然在最底下,发现了几条旧裤子。我回想起那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讨到手的。那时“国防 绿” 的军帽、军 服、 军裤乃至军 用水壶,都 强劲风行,我怎么能置身于那 审美潮流之外?还有两条

12、喇叭裤,是 20 年前,在一种昂奋的心情里置备的;那时 我已经 38 岁,却沉浸在“青年作家”的溢美之词里,记得还曾穿着喇叭开度极为夸张的那一条,大 摇大摆地去拜 访过那位提携我的前辈,也就是,如今穿松糕鞋来我家,征集我对他的感念的那位妙 龄女郎的祖父;仔细回 忆时,那前 辈望着我的喇叭裤腿的眼神,凸现着诧异与不快,重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只是,但是他大概忍住了涌到嘴边的批评,没有就此吱声。人在 风中, 风来不可抗拒,有 时也毋庸抗拒。风有成因。风既起,风便有风的道理。 风就是风,它来了,也就预示着它将去。凝固的东 西就不是风。 风总是多变的。风既看得见,也看不见。预报要来的风,可能 总也没来,

13、没预料到的风,却会突然降临。遥远的地球那边一只蝴蝶翅膀的微颤,可能在我们这里刮起一阵劲风。费很大力气扇起的风,却可能只相当于蝴蝶翅膀一颤的效 应。 风是单纯的、轻飘的,却又是诡谲的、沉重的。人有时应该顺风而行,有时应该 逆风而抗。像穿着打扮,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在 这些俗世生活的一般范畴里,顺风追风,不但无可责备,甚或还有助于提升生活情趣,对年轻的生命来说,更可能是多余精力 的良性宣泄。有的风,属于刚升起的太阳;有的 风, 专与夕阳作伴。好风, 给人生带来活力;恶风,给人生带来灾难。像我 这样经风 多多的人,对妙龄人提出些警惕恶风的忠告,是一种关爱,也算是一种责任吧。但不能有那样的盲目自信,即认定自己的眼光判断 总是对的。有的风,其实无所谓好或恶,只不过是一阵风,让它吹过去就是了。于是又想起了我衣柜底层的喇叭裤,我 为什么再不穿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