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4315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1 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性分析理工科分为理科和工科,其中理科的思维基础是“科学思维” 。科学理性要求人正确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发生、发展经过,从而得到解决方案。人类遵循这种精神,创造了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如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无一不遵循这种方式。西方教育要求学生都能从小开始学习科学,科学要求人们本着求真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并且注重发展学生能够为前人所不能,带着怀疑精神,勇于质疑、挑战、创新和探索。因此理科生偏向于用理性思维去和世界相处,喜欢在方方面面挑战自己的直觉。同时科学方法讲究思考、逻辑、实证和推理,所以理科生处理问题方便直接,表达方式侧重推

2、理、思维、逻辑和实践。工科教我们认识心灵之外的事物,具备认识自然的理性思维,教会我们正确真实面向世界,并与之互动,这是一种工具理性,告诉我们事物的规律。因此工科生更擅长于利用科学方法,使用各种工具来达到目的。对于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来讲,从小学到大学,学习了很多公理和定理,已经形成了严格遵循公理和定理的思维习惯,并更擅长于运用逻辑思维和抽象去认识、学习新事物,亦愿意尝试用新方法和新技巧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理工类学生较文科学生更能够独立地从众多客观事物中去发现一般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并概括问题,从而抽象出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同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 CAD 技术的发展,可视化和虚拟环境技术

3、的普及,理工科学生所具备的集合形象思维能力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来大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决定了一个国家、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此外,相对于文科类学生而言,理工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要强一些。从小学、中学、大学中的各个过程中,学校总是在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使得理工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学科或工作,实践能力无疑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利剑。2 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自 2009 年起,国家开始招

4、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研究生培养目标包含着特定的价值目的和价值判断,是整个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定位了如何培养和如何考核。培养方式是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培养对象所釆取的基本教育方法或教育形式 2。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每名研究生需要参加半年到一年的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实践教学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容轻

5、视,为做好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工作,必须充分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作为我国为了克服原来学术型学位硕士只培养教学科研的理论型人才的缺陷而新增的一种硕士,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与学术型学位硕士处于同等级别。在培养目标上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工程硕士为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硕士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学位层次。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

6、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能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等部门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思想上应爱国、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在业务上应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解决工程领域中工程问题或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的能力;了解工程领域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的科技资料和文献,获取本领域的技术信息并与同行进行基本的技术交流 3。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

7、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基于学生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其培养过程应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塑造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满足学生个体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力和创新力,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4。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关键”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专业学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一项能力。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国家是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专业深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的技术难题,帮助其企业在吸收新技

8、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这样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也才能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也是目前国际上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走向。因此,我国在幵始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这种人才类型时,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创造有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3 实施路径3.1 理工类学生的能力要求通过文献阅读及网站调查发现企业在对理工类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中, 更重视普适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综合素质 5。理工类学生应当掌握以下能力:1)专业能力:理工科学生在学好各

9、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应能胜任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比如新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质检、生产现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技术文件的编制等;更重要的是能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技能,并逐渐有自己的发明创造。此外,在现实需要的情况下,通过短期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后,可以胜任与所学专业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差很大的专业技术工作。2)创新能力理工科学生是未来国家技术的主力军和栋梁,国家的技术创新要靠他们去实现。 “二因素”认为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完成所有活动必需的能力,特殊能力是完成某种特殊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注重特殊能力包括从事专门技术活动的技能,技术创新能力属于特殊

10、能力,需要专门训练和培养。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技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学校不仅要传授予他们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3)实践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工程实际或企业生产环节专业实践是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积累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没有直接的实践体会或工程应用,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专业实践训练,在未来的应用中就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6。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来说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

11、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3)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两种基本方式。理工科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应能针对不同的场合和具体对象,或简洁明了、或委婉含蓄、或直冲要害、或旁敲侧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在文字表达能力上,应能熟练地写作一般的应用文(商函、公文、工作总结等)和科研报告、科技论文等 6。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路径如图 1 所示:课程设置能力培养联合实践基地双导师制学位论文专业能力表达能力 分析 + 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 实践能力图 1 能力培养路径图3.2 能力培养3.2.1 课程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体现职业实践训练和职业倾向性的教育模式,

12、其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要求体现特定的职业导向性,注重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重心在职业实践锻炼和职业技能养成。(教研20091 号)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突出应用型、实践性的特色。例如: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7。以我校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例,物流工程硕士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个

13、方面,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 30 学分,实践教学学分为 10 分。课程设置如表 1 所示:课程 学 期类型课 程 名 称 学分 学时 考核方式一 二 三 四自然辩证法 2 32 校考 必修课公共必修课(5 学分) 英语 3 48 校考 运筹学 3 48 校考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 48 校考 计算机网络 3 48 校考 面向对象方法学 3 48 校考 专业必修课(15 学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3 48 校考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3 48 院考 现代物流技术 2 32 院考 物流信息系统 2 32 院

14、考 工程项目管理 2 32 院考 运输与配送管理 2 32 院考 仓储与库存管理 2 32 院考 数据库系统原理 2 32 院考 数据挖掘技术 2 32 院考 专业选修(不低于 6学分)论文写作与规范 2 32 院考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2 32 院考 当代管理理论 2 32 院考 信息安全技术 2 32 院考 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不低于 4学分)博弈论 2 32 院考 职业规范与伦理训练 2学术活动 2实践教学实务学习 63.2.2 双导师制理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这些都离不开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指导制,既有利于研究生掌握专

15、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各方面综合能力,还有利于更好的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人才。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方式,共同指导。校内导师一般由学术型导师担任,负责传授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及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并且对学位论文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总结汇总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校外导师一般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一般教授学生社会所需的技术技能,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有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配合校内导师使学生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实“双导师制” ,这样可以充分融合校内、校外导师的优势,达

16、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由于遴选的校内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承担着国家和省市的纵向课题;校外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业为技术骨干力量,承担着横向课程和企业技术革新课题。因此,采用“双导师”制度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选择来自生产实际的具体问题,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关,加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学校规定导师应经常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一线进行课题研究,以增强对学生的业务的培养指导。实践证明, “双导师”特别有利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8。在建立双导师指导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以完善双导师制度。1)完善双导师制度应让校内、校外导师都认识到双导师制度的优点以及在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的必要性,去除思想的误区。2)要督促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联系,以深入探讨所指导学生的课程、课题,增加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校内导师应了解学生及校外导师工作及研究现状,了解企业的需求以更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