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4282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吴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高职工程经济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将对分课堂应用于高职工程经济教学中的实施框架和实施要点, 力求通过拓展教学时空,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 工程经济;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吴艳 (1983-) , 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 讲师, 经济师,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经济及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是高职建筑经济管理和工程管理等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

2、课程, 它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分析论证, 是经济管理和工程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工作后想要提升学历和考取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资格证书必考的科目之一。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和讨论法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希望通过将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工程经济课程中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一、高职工程经济的教学现状在工程经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目前大多数时候是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睡觉、发呆, 有效听课率很低。课堂上只听见教师一个人的声音, 缺少学生的参与、互动与回应, 一部分认真听课的学生反映课程内容较难, 听老师

3、讲授好像都听懂了, 自己做项目分析的题目还是不会做,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都无法落到实处。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听不懂越发懈怠和懒惰, 教师累, 学生闲, 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 学生抱怨老师上课没意思。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曾在这门课程中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由于翻转课堂对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个别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合适, 但并不适合全体学生。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信息背景下,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任何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进行学习, 多渠道获取知识来源。因此,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对工程经济现有

4、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对分课堂模式在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框架在高职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和再认识, 笔者意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实践的主体, 应该发挥积极能动性, 利用各种网络资源,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领悟、思考并将所学所思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任务的解决中去, 同时也必须同等重要地认识到教的重要性, 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创造尽可能适合的、需要的服务。而“对分课堂”正是这样一种充分发挥双重“教-学”主体的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 另一半给

5、学生讨论,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 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基于高职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思路, 结合日常工程经济教学的实践, 实施对分课堂的整体安排如下:以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转变、提升”为基本理念, 学生课后通过线上线下自主学习, 完成上次课老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上课前一半时间展示项目完成成果, 小组间进行评价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课堂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下一章节重点内容, 布置项目任务。以“项目 6 价值工程及应用”这一项目内容为例具体说明在工程经济这门课程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框架:首先, 在开学第一节课上

6、就对学生讲清楚规则, 让学生理解规则, 解释对分课堂模式的关键点, 介绍学习方法以及整个课程的考核比例组成, 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四人一组是最理想的分组模式。1. 展示与讨论 (根据情况 1545 分钟) 上课前首先对上一个项目“设备更新”的重点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 然后随机选取两组同学分别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项目任务完成方案某企业设备更新决策分析, 两组同学的结论不管是否一致, 请所有同学展开讨论, 哪一个方案更优, 在整个展示和讨论环节, 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讨论和表达观点的热情, 推动讨论的深度、拓展讨论的广度, 由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老师最后评价并总结, 评价表如表 1 所示。同时此

7、环节时间尽量控制在 45 分钟之内。在此环节中, 通过项目任务计分和优秀作品得到展示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项目作品。表 1 项目任务工作成果评价表 下载原表 2. 重点内容讲授对上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总结后, 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本项目的重点内容。以价值工程这一章为例, 在课堂上, 教师重点讲解价值工程的含义, 提高价值的途径以及如何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解决建筑工程的实际问题, 其余内容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课后推荐学生进老师的大学城空间录制的课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等其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对价值工程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还可以推荐阅读价值工程、建设项

8、目的价值工程 (第二版) 、价值工程方法基础等杂志和书籍进行拓展学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 并不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讲授, 而是充分发挥教师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提纲契领式的讲授, 提炼内容精要, 分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旨在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完成项目任务提供基本的学习框架和思路, 而且讲授也主要站在学生视角,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3. 布置项目任务和相关理论思考对价值工程这一项目的内容框架和重难点讲解完后在下课前布置本项目的项目任务, 如要求学生根据背景资料应用价值工程方法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拟针对所选的最优设计方案的土建工程

9、部分, 以工程材料为对象开展价值工程分析, 并分析各功能项目的目标成本及其可能降低的额度, 并确定功能改进顺序。在这一环节中, 主要要设计的项目任务契合本项目教学目标, 难度适中, 保证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课后自学的基础上能完成项目任务。4. 学生课外消化、学习并根据所学所思完成本项目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师对项目重点内容的讲授获得了基本框架、理解了重点难点, 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 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后, 课后学生可以带着明确的目标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消化和内化过程, 课下独立学习给了学生理解课上内容的时间和空间, 又给小组间的讨论和合作协调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外后对项目内容的消化、

10、学习和思考, 分组完成本项目的项目任务, 并做好展示的PPT, 选出发言人, 以备下次课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和讨论。这一环节中当学生不知道如何自学和讨论时, 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分成“最大的收获”、“学懂的”、“不懂的”三部分, 有助于学生归纳新知、激发探究兴趣,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对分课堂模式在工程经济教学中应用的实施要点1. 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 进行项目化课程设计为了在每次课程讲授完后学生有一个内化吸收的目标和任务, 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分解和建构, 并将教学大纲中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每一重点教学内容对应的项目任务及思考如表 2 所示:表 2 项目任务分解表

11、下载原表 2. 精心组织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 如何合理分配每一堂课的展示和讨论时间, 如何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展示和讨论, 如何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这些都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在对课程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精心组织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3. 科学评价并提供高质量反馈对分课堂采用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 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 采用弹性评价方法, 构建多元评价标准, 尽量避免终结性评价。在成果展示环节, 则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 并根据小组每一次的项目任务完成及展示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

12、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关于他们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包括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如何改进等。四、结语高职工程经济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应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育教学回归教学主体双边互动, 教学相长的本质,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 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探讨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 :5. 2杨淑萍, 王德伟, 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极其师生角色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5) , 653-658. 3孙丽平, 田爱香, 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应用.菏泽学院学报.2016.12, 106-1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