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4036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一钟两音的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形态 (上) 黄大同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摘 要: 一钟两音不仅是先秦青铜乐器制造上的重大发明, 也是设计、建构整个曾侯乙编钟音系统、包括其钟体十二音结构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在其受制于大小三度音程关系的限定条件下, 周代乐人通过正侧鼓音的十二音名配置和一钟两音的特定组合模式, 把以音名呈现的、以单个三音组为十二音结构单元、由宫、徵、商、羽四个原位三音组形成的理论十二音, 转换设计成一种以一钟两音为构音单位的钟体十二音结构。在曾侯乙编钟的主体中下层甬钟和上层绹纹钮钟上, 它是以三钟六音的“一横两纵”或“三横纵叠”组合模式构成的一对三

2、音组为结构单元, 由两对三音组结构单元相加而成的六钟十二音结构形态。由此, 也产生了相应的三音组连接规律和音高排列样式。通过一钟两音的研究视角发现, 一些几成定论的曾侯乙编钟乐律学前期成果需要重新验证。关键词: 曾侯乙编钟; 一钟两音; 三钟六音; 六钟十二音; 三音组; 结构; 形态; 作者简介:黄大同 (1951) , 男, 博士,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曾侯乙编钟的每一件钟都有标明音名的正、侧鼓音, 每一件钟的正、侧鼓音音程关系不是大三度就是小三度, 而有如计量事物的标准量, 每一个大三度或小三度音程都是其音系统的一个基本构音单位。通过统计发现,

3、在全部的 64 件甬钟、钮钟 (楚王所赠的一件镈钟除外) 之中, 有 58 件两音钟的正侧鼓音音名设计, 属于构建十二音结构的类别, 只有 6 件羽宫钟的音名设计是专属构建音阶。本文由此作出判断:第一, 周代乐人对曾侯乙编钟十二音结构的设计和构筑, 是以一钟两音为其逻辑起点和基石;第二, 若要探讨曾侯乙编钟的十二音, 一钟两音的视角必不可少。由于除下层的 1 件徵 徵曾大三度钟以外, 中下层长枚、无枚和短枚甬钟以及上层绹纹钮钟的一钟两音, 所构建的都是六钟十二音结构, 只有左侧钟架上层不成套的 6 件大三度无绹纹钮钟属于八钟十二音结构, 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前者, 并把它看成是曾侯乙编钟的主体十二

4、音结构形态。至于后者, 我将另文探讨。一、曾侯乙编钟的一钟两音与三音组构建随葬于公元前 433 年的曾侯乙编钟, 出土于 1978 年。近 40 年过去了, 如今人们早已从惊叹发现曾侯乙编钟的一钟两音这一“闪耀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和高度智慧的一个伟大发明”的激动之中平复多时, 然而近年来的考古成果又激起新的涟漪曾国一钟两音的创造与使用历史还可追溯到西周早期曾国国君“犺”生前所享用的编钟, 它比曾侯乙编钟足足早 500 余年。1. 曾侯乙编钟一钟两音的滥觞2013 年, 文物工作者在湖北叶家山曾国墓地, 发掘了年代约为周昭王之世 (前995前 977) 的曾侯犺的墓葬, 从中出土了 1 件镈

5、钟与两对 2 件组甬钟共计 5件编钟。这 5 件钟中的每一件都具有正侧鼓音, 其一钟两音的全部音程为大小三度两类。根据叶家山 M111 号墓编钟初步研究一文的测音数据, 按其音高顺序排列并以 E 宫计, 第一为镈钟小三度 B3D4徵商曾, 第二与第三为右鼓部无饰纹标记的 M111:8 和 M111:13 甬钟大三度 C4F4羽羽角和 E4G4宫角, 第四与第五为右鼓部有饰纹标记的 M111:7 和 M111:11 甬钟小三度 G4B4角徵和#C5E羽宫。尽管以商铙大二度居多到周初编钟小三度为主的一钟两音音程发展过程, 说明西周初期编钟的侧鼓音已是当时乐人有意识设计的产物, 但由于合瓦体形制的青

6、铜乐钟与生俱来具有两种振动模式和频率, 是本身就“能发出两个基音频率声的双音乐器”, 并且该 5 钟腔内平滑, 无调音痕迹, 因此, 若要判断它们究竟是一种被设计为不参与演奏、仅作为与受击正鼓音共同产生和谐音响的内隐式侧鼓音, 还是一种既与正鼓音共同产生和谐音响, 又与其一起参与演奏旋律的外显式侧鼓音, 则需其他证据来求证。值得庆幸的是, 两件小三度甬钟的侧鼓音敲击部位上标有饰纹, 显然, 这是其侧鼓音已被当时音律设计者赋予演奏功能、已被纳入音阶的确证。依据这一时期仅对钟模进行加工便可铸出相对准确小三度音程的情况, 可推知曾侯犺编钟另两件侧鼓部无饰纹标记的甬钟, 其形制的形成历史虽早于右鼓部有

7、饰纹的 2件钟, 但因其铸造年代不会距后者太远, 所以它们正侧鼓音之间的大三度音程不会产自铸造阶段的“歪打正着”, 而也应是乐匠实现设计意图的成果。这表明, 当时的乐匠已基本掌握通过钟模的调整和规范来实现设计上对一钟两音的大小三度音程要求, 并使其音程达到一定音准水平的技术。于是可以推断, 曾侯犺编钟正侧鼓音之间的大小三度音程关系, 是一种由音律设计与铸造体现来共同完成的事实存在。曾侯犺编钟的一钟两音音列, 若包括镈钟, 是以徵起始。把它与位于曾侯乙编钟中层的长枚、无枚和短枚甬钟自徵开始的 6 件一钟两音音列进行对照, 可看到两者十分相似, 即除了曾侯犺编钟音列是四声无商而缺曾侯乙编钟的商羽曾

8、外, 前者与后者的 5 个正鼓音完全一致, 而且它们之间有 3 钟羽羽角角徵和羽宫的一钟两音全部相同。表 1 曾侯犺、曾侯乙编钟的一钟两音对比表 下载原表 这一情况说明, 东周曾侯乙编钟一钟两音的下列特点, 在西周曾侯犺编钟上就已经产生:首先是在曾侯犺编钟上, 已产生大三度音程的一钟两音以及一钟两音分为大三度和小三度两类音程的现象, 由此可知, 64 件曾侯乙编钟的一钟两音只有大小三度的音程特点, 早在西周早期就已出现。这是曾侯乙编钟或以大小三度钟的混合, 或以纯小三度钟, 或以纯大三度钟的结合来构建三音组并进而形成十二音结构之音律设计的源头。其次是在曾侯犺编钟上, 已产生在音列后部配置“角徵

9、、羽宫”这两个小三度一钟两音的格式现象, 这既表明曾侯乙编钟三套甬钟中高音区所呈现的、以这一四声格式为核心的五 (六) 声音阶的建构, 直接承继了西周编钟音阶的构成方法, 又证明此时已萌发以一件钟体的两音作为编钟音系统基本构音单位的思维, 而这, 正是曾侯乙编钟 64 件两音钟的正、侧鼓音在音名设计和配置上的逻辑起点。再次是在曾侯犺编钟上, 已产生大小三度一钟两音位于低音区, 2 个小三度一钟两音位于高音区的音列分布迹象。这样, 把编钟音列分成两半部分, 前半部分为既能以正鼓音演奏五 (六) 声, 又能以正侧鼓音共同构建四个三音组的十二音区域, 后半部分为以小三度为主的正、侧鼓音共同构建五 (

10、六) 声的音阶区域这一曾侯乙编钟三套甬钟的音列布局特点, 在曾侯犺编钟的一钟两音音列中也已初露端倪。曾侯犺编钟的出土, 使周人在设计制作编钟的一钟两音以及钟乐中使用一钟两音的时间被确定不迟于西周早期。它既是迄今为止曾国一钟两音被确证并被赋予演奏功能的最早实例, 也是曾侯乙编钟一钟两音的滥觞。并且, 两者远隔500 余年遥相呼应的一致现象, 加上郭家庙春秋初期曾国墓葬群出土的、10 件钮钟的一钟两音也是大小三度的情况, 使我们对先秦编钟以大小三度一钟两音为基础构件, 来建立并逐步扩展编钟音列的超稳定性, 有了深刻印象。2. 一钟两音的大小三度音程与音名配置关系曾侯乙编钟每一件钟的正、侧鼓音音程关

11、系只有两种小三度或大三度, 这意味着, 在设计曾侯乙编钟十二音时, 其设计者面临每一件钟的一钟两音是大三度还是小三度关系的何音的选择。如正鼓音为宫、为商的, 其侧鼓音可以是小三度徵曾、羽曾, 也可以是大三度宫角、商角;正鼓音为徵、为羽的, 其侧鼓音可以是小三度商曾、宫, 也可以是大三度徵角、羽角。然而, 当时的编钟音律设计者做出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如下择定:表 2 曾侯乙编钟的一钟两音统计表 下载原表 对表 1 所列音名进行统计后得知, 曾侯乙编钟音系统使用了宫、宫角、宫曾, 徵、徵角、徵曾, 商、商角、商曾和羽、羽角、羽曾等 12 个基本音名。从命名规律看, 这 12 个基本音名分为以 4 个

12、单纯词音名为基础的 4 个三音组, 组内 3个音互隔大三度, 组与组之间的 4 个单纯词基础音名、4 个“角”和 4 个“曾”(以下分别称为四“基”、四“角”和四“曾”) 等同性质音名, 都有按上五下四度顺序排列而形成相互关系的特点。音名是音的代表, 把它们按此特点排列起来, 这 4 个三音组音名就呈现出一种由横向四五度音程关系串联而成整体的十二音立体结构:图 1 十二音名的音结构示意图 下载原图这十二音名的音结构单元是单个三音组, 4 个三音组都以原位样式排列, 与记载于国语周语的十二律律名内含的音结构完全一致, 并能同时用于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以及钟磬的十二个不同宫均, 可知它在曾侯乙编

13、钟被铸造之前就已存在, 属于当时通用的“基本乐理”。周代乐人就以上述理论形态结构的十二音为蓝本, 在以一件钟体上大小三度的两音为一个构音单位的十二音名分配原则以及一钟两音不同组合模式的设定下, 把全部音名分别配置到曾侯乙编钟所有两音钟的大小三度正侧鼓音上, 再通过三钟六音的大小三度钟的混合, 或三钟六音的纯小三度钟的结合来构成一对三音组的一钟两音组合模式, 最终在曾侯乙编钟的中下层甬钟和上层绹纹钮钟上, 形成六钟十二音结构, 用以满足宫廷演奏旋宫转调乐曲的需要。由于十二音结构由 4 个三音组构成, 而作为十二音基本构音单位的一钟两音音程又只有大小三度, 因此, 当时乐人在以一钟两音为单位构筑十

14、二音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大小三度的两音对于三音组的不同构建作用, 并为此设计与运用了不同的一钟两音组合模式。(1) 大三度一钟两音与音名的配置关系特点表 2 显示, 具有大三度音程关系的全部两音钟共有 23 件4 件宫角宫曾、1 件宫曾宫、5 件徵徵角、2 件徵角徵曾、1 件徵曾徵、4 件商角商曾、4 件羽羽角、1 件羽角羽曾和 1 件羽曾羽, 它们中间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特点所有大三度音程关系的正侧鼓音, 一概都被设计配置为宫、徵、商、羽 4 个三音组中, 某一组的两个组成音。其中, 在中下层三套甬钟上, 凡属宫三音组或商三音组的大三度钟, 都是同组的“角曾”两音;而凡属徵三音组或羽三音

15、组的大三度钟 (1 件不属六钟十二音结构的徵徵曾钟除外) , 都是同组的“基角”两音。为什么如此配置大三度钟的音名?从三音组的构建角度看, 其意图一目了然。即, 既然十二音名的音结构由 4 个三音组组成, 而这分为 4 个三音组的十二音名都被配入一钟两音, 同时这些大三度钟仅一件就可呈现三音组中的两个音, 再加一个音便可形成完整的三音组, 那么在十二音以三音组为结构单元, 以及所有大三度钟的正侧鼓音都是某个三音组之两个构成音的已知条件下, 可判断, 设计者对这些大三度一钟两音音名做出如此配置, 是出于使其再搭配一个音, 以构建完整三音组并进而构筑十二音结构的目的。如, 宫三音组或商三音组的“角

16、曾”大三度钟, 与完整的“基角曾”三音组相比, 还缺一个同组的“基”, 因而此处只要再添上一个宫音或商音, 就可完成“基+角曾”的宫三音组或商三音组的构建;同理, 徵三音组或羽三音组的“基角”大三度钟, 与完整的“基角曾”三音组相比, 还缺一个同组的“曾”, 因而此处只要再添上一个徵曾或羽曾, 就可完成“曾+基角”的徵第二转位三音组或羽第二转位三音组的构建。当然, 这种由 1.5 钟所构成的三音组, 就三音组本身来说, 已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单元, 但对一钟两音这一构音单位来说, 却是不完整、不独立的, 它需要与另外一个 1.5 钟的三音组结合而成由小三度一钟两音勾连的三钟六音后, 才能以一对三音组的组合形式, 成为编钟十二音结构中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2) 小三度一钟两音与音名的配置关系特点表 2 也显示, 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