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3895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生物实验复习学案七: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一实验目的:1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2尝试模拟实验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某些半透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等) ,可以让某些物质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或者(玻璃纸)水分子可以透过,而蔗糖分子因为比较大,不能透 过。可以用半透膜将不同浓度的溶液分隔开,然后通过观察溶液液面高低的变化,来观察半透膜的选择透过特性,进而类比分析得出生物膜的透性。 (必修一 P60“问题探讨” )2、利用人工膜来模拟生物膜,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 P70“问题探讨” )三方法步骤、结果分析:(一)1取一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2在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

2、。3将漏斗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漏斗的液面与烧杯的液面高度 一样。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思考题 1:预期上述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思考题 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思考题 3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为什么? 思考题 4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二)分析右图实验结果:(必修一 P70“问题探讨” )思考题 5: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思考题 6: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四、课堂

3、练习:1、实验室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蔗糖溶液(编号为 A、B 、C、D),已知四瓶蔗糖溶液的浓度都不同。现利用半透膜袋进行渗透实验,装置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半透膜袋和变 得胀硬,半透膜袋; 萎缩。四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低的是A.蔗糖溶液 A B蔗糖溶液 B C蔗糖溶液 C D.蔗糖溶液 D2、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右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 载体蛋白的参与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D甲运出细胞一定 不需要能量3、下图为二个渗透装置,溶液 a、b 为等浓度的同种溶液,液体 c 为清水。请回答

4、:若要探究溶液浓度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则要调整图 A 中的某一溶液浓度,调整后,a、b、c 三种溶液浓度大小顺序最好为:_,并根据所学知识,在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实验过程装置 l、装置 2 的液面高度变化趋势(二个渗透装置的起始液面高度定为 O)。4、现有一种由人工膜 制成的袋,为检测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现提供试剂和用品如下:铁架台、烧杯和人工膜袋各一个,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和细棉线。(1)请用上述试剂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探究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和碘溶液中的碘能否通过该膜。请用示意图表示(加图注)。(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参考答案思考题 1:漏斗管内的液面升高思

5、考题 2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思考题 3不会;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思考题 4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思考题 5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 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脂双层;水、苷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 ;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思考题 6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课堂练习:1、B2、A3 abc(或 bac)(2 分)如下图:4、 (1)图如右:(2)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一段时间后,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通过;袋内外液体均变蓝,表明淀粉和碘均能通过;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表明碘能通过,淀粉不能通过;袋外液体变蓝,袋内液体不变蓝,表明碘不能通过,淀粉能通过。(注:结果预测应与实验设计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