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3768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施治1 微量元素与临床辨证诊断 近几年来,人们对某些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某些证型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探索。 人体由许多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各有不同,凡占人体总量的 1/万以上者,如碳、氢、氧等称为宏量元素;凡占人体总量的 1/万以下者,称为微量元素。其中铁、 锌、铜、 锰、钼、钴、硒、镍、钒、锡、氟、碘、锶等 14 种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正常人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水平。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微量元素也随之变化。故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对 其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同时对中医辨证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研究表明1:阴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增高,锌/

2、铜 比值明显下降;阳虚证患者血清 铜含量、锌/ 铜比值的变化不及阴虚证患者明显;而阳虚证患者的血清锌低于正常人,其降低程度依次为正常人 脾阳虚 证 肾阳虚证脾肾 阳虚证,且各型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久病及肾”的发病机理(脾阳虚病情较轻, 肾阳虚病情较重,脾肾阳虚型病变已涉及脾、肾两脏) ,颇为一致。脾气虚证患者血清铜含量明显高于湿热证( 实证),脾阳虚患者的血清铜、肾 阳虚与肾阴虚患者的血清锌均有不同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密切关系。 微量元素在体内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具有高度的生化效应,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与心血管、免疫等密切相关。有人2对冠心病

3、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患者与正常人发中锌、锰、镁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气虚证患者的锌、锰、 镁及锌/铜比值降低, 铜及铜/ 铁、铜/锰比值升高,与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近几年来,有人对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湿 热未尽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胆虚型、肝肾阴虚型、正虚血瘀型)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发现除正虚血瘀型组外,各型铁含量均有增高,尤以湿热未尽型含量最高。血清铁含量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意义。各型锌的含量降低,特别是血清锌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且随慢性肝炎,由实转虚的病情发展,锌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此相反,铜含量则有升高倾向。元素与中医药中医药是我国的国

4、宝,已有许多人研究了元素与中医的症之间, 元素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已取得不少令人关注的结果。元素与中药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 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2. 中医辩证 施治与微量元素的关系;3. 中药理论与微量元素的关系;4. 中药有效化学成分、 疗效、作用机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5. 中药制 剂、中 药生 产、中 药质量等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等。研究的目的发掘中医药和微量元素的关系及其规律性,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在研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微量元素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检测技术为手段,根据系统论的原则,结合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发扬中医中药的特点,结合临床实

5、际研究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辨证施治与微量元素平衡 传统中医认为中药治病是祛病扶正, 调节阴阳平衡,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病症同体内某些微量元素过量或缺乏有关。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是人体相应的发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宝命合行论。日全食时,阴虚病人会头昏、耳鸣、气促、怕冷等症状加重,对正常人无影响。从微量元素研究可知,虚症病人血清铁、硫两种元素的含量,日食后比日食前明显提高。人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在中药中均存在, 不同中药 又富含不同的微量元素,且具有一定的统计

6、规律,这就为 用中药调节人体微量元素平衡继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提供了可能。辩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的辩证,是将望、闻 、问、切四 诊 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 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为某种性质的症。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施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是对辩证是否正确的检验。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的研究,最早是从虚症开始的,研究表明,虚症病例的血清、全血等样品中锌含量明显降低;同时阴虚与阳虚者体内微量元素的也不同:阴虚者铜含量上升、锌含量下降,锌铜比下降比阳虚厉害。黄献平等观察 78 例心脏病患者后发

7、现,血清锌、铜、铁、钙含量的变化与心病气血辩证有一定关系,锌锰含量的下降以及铜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气虚症形成的生化基础。同时周庆伟发现肺气虚症患者微量元素代谢紊乱。研究发现,辩证施治本身还蕴藏着微量元素的微观辨证,不同的症,就有不同的元素的缺乏或过剩,不同证的元素分布,就有与此相适应的治疗药物。如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中医永昆布、海藻等富碘中药;属于血虚的缺铁性贫血,用四物汤治疗,主药当归含铁量为方中之最。 “损者益之,虚者 补之”,对各种虚症,则给以相应的补益药。应该注意,中药对于机体的作用是复杂的,补虚作用不是简单的微量元素的补充,可能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正与邪、阴与阳,气、血、津液及经

8、络和脏腑的平衡,以及调节微量元素代谢、效价和活性来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率,维持体内各种微量元素的浓度平衡。中药素有“一锅汤”的特点,微量元素在中药中以及在人体内主要是与有机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发挥复杂的生理生化作用,中药的药效应当是金属元素与有机成分的综合效应。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强调整体效应,不要把中药的疗效仅仅归属于某种元素含量的高低,将中药的治疗简单的看作“ 多退少补” 。 、中药性、味及 药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中医用药除讲究阴、阳、虚、 实外, 还特别注意用药的性、味之别,注意中药的归径等,只有考虑了上述因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

9、酸、苦、咸五味和升降浮沉、归经等。从中药微量元素的角度研究中药的性、味已有许多报道,胡育筑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 115 味中药的药性成功地进行了模式识别, 揭示了中药药效同微量元素间 的相关关系; 中药治病是依中药的性能的阴阳,来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调的。秦俊法等利用计算机处理,探讨了药物阴阳与微量元素的关系,结果发现: 热药中锰(Mn)含量高而铁、铜、 锌含量最低,温药中锌含量最高,锶含量最低;热药和温药中锶和锌有相反的含量,前者锌低而锶高,后者 锌高而锶低。寒、凉 药中铁含量高而 锰含量低,凉药中钾的量最高。 辛药中锰含量高,钴含量低;酸味药中锰含量低,锶含量高;酸味药和咸味药中铁、铜、锌含

10、量趋势相反,前者最低,后者最高。同时咸味药中镍含量最高。 归肺经药物中锰含量最低,归肝经药中铁、铜含量最高,归肾经者镍含量最高。 补血药中铁、锌含量较高,补阳药中锰、锌较高,补阴药中铁、铜较低而钴较高。“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 选择性作用,中 药的有效成分与微量元素密切相关。柴立等提出了微量元素的“ 归径” 假说,认为微量元素也是中药的有效成分, “归径”是通过微量元素的迁移、密集和亲和运动来进行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配体的密集和亲和作用,就是中药的“ 归径”。 13 味补肾药 中含锌、锰及其配合物较高,提出补肾药物是通过锌、锰“ 归径”而达到补肾目的的设想。归肝经药物中富含铁、锌、铜等,

11、这与相关脏器中富含这些微量元素的规律相吻合。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竟环等曾对 120 味中草药进行研究,发现中药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水平是决定植物类中药四性(寒、 热、温、凉)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测定了 120 种中药的每一味药中的 42 种元素,将每个元素最高和最低含量分为十个等级,并找出均值线,发现温热药的无机元素含量高于均值, 而寒凉药则低于均值线。陈和利等分析了 176 味中药的功效与四种微量元素Fe、Mn、Zn、Cu 的关系,得出收涩、温里、芳香、化湿、补阳作用的中药中含 Mn 量较高,而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阴者含 Zn 量高( 见表 1), 如牛黄中 Zn 含量(524g/g)居中药之

12、首,而其具有清热解毒和平肝熄风作用,也 许与其含 Zn 量有关。除此之外,中药的一药多效可能与其所含的某种微量元素有关,且元素含量比例不同,功效也有差异,并呈规律性变化。铁含量多而锰含量少时,有补阴、化痰、理气作用; 反之,有收涩 、芳香化湿、温里等功效;若 锌含量大于锰、铁含量时,有平肝、熄风 等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中药功效除与微量元素有关外,还与微量元素的含量比有关。表 1 微量元素与药性的关系元素 含量多时 含量少时Fe 补阴、理气、祛风湿、化痰 收涩、芳香、化湿、温里、平肝、熄风Mn 收涩、芳香、化湿、温里、补阳 补阴、平肝、熄火、化痰、理气Zn 平肝、熄风、 补血、活血、止咳、平喘温里

13、、收涩、 补阳、止血方达世等对 50 味补益药微量元素含量研究后分析认为,补气药中锶、 锌、锰、 铁等微量元素含量 较高,补血 药中铁含量较高,滋阴药物中锌、锰 、铜、铝含量高,而 补肾壮阳药中 锌的含量尤为突出。刘亚明等也发现, 补肾补阳药皆富含 Zn、Mn。而防止冠心病、高血压中药中富含铜,缺铜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中药辨证施治与微量元素的研究开拓了中药药效研究新领域,探索了中医用药的科学根据,奠定了微量元素在中药研究中的地位。有人认为温肾助阳药物中锌、锰、铁、 钙、镁含量高等与中医“ 肾”关系密切的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的含量丰富有关。 中药地道性与微量元素

14、的关系 “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中医用药十分讲究药材的地道性,同生物一样, 植物中微量元素 对其生长各环节 影响也十分重要,然而植物所需的无机离子其本身不能合成,只有通过生长的环境特别是从土壤中吸收。中药中微量元素的量由二个因素决定:一是主动因素,不同种属植物对生命微量元素含量的要求或比例要求都不同,这可作为鉴定药用植物种属的依据。另一个是被动因素,由道南平衡引起的植物同环境微量元素的交换,米积雯等从自身遗传和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中药地道性与微量元素的研究为保证中医用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找到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另外,用药部位和采收季节都直接影响用药质量,“凡药体性,分根生、

15、梢降、中守。当归 一物全备,头补血上行,身养血中守,梢破血下行” 药品化 义, 经测定,当归头、身、尾各部所含微量元素有差异,当归头含铜、 锌最高,尾含铁最多。中药的炮制目的是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改变和缓和药性、增加用药安全性,也就是达到增“益”减“ 害”的目的。在炮制过程中,中药的化学成分和含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包括微量元素的含量、化合物的结构、溶解度、有毒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等。微量元素的变化主要是微量元素的增、减、失或者增减同时发生,因而影响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如许多矿物药经加工、研磨、水费处理后,可溶性的的有害元素溶于水并弃之,降低了有害元素的含量。 如当归饮片酒制后铜、 镍含量

16、增加,土制后铁、 镍、铜、锰、锌 的含量增加,炒碳后钙、镍含量增加,三种炮制法均使铅含量大大下降。 中药微量元素与有机组分之间的关系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有机成分(有机配体)、无机成分(微量元素)、配合物及其他更高级的结合形式,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 处于平衡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曹治权指出应该在系统论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对中医药的微量元素进行全面研究,再综合分析以确定元素与药效,药理之间的关系。虽然中药微量元素不仅影响药效,有些甚至直接参与或协同作用, 但应注意中药药效是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用有机组分说明中药效用而不考虑金属离子的作用或只考虑应用无机成分评价中药质量及效用显然都是不全面的。有人提出了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 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是其中某种或几种有机物,也可以是其中的微量元素,更可能是它们之间形成的缔合物或配合物。 不仅单味中药各种不同化学成分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